| 权衡财经

林葱郁 水绵长:金融创新谱写八闽大地生态富民新篇章

  从江河湖海到绵延山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省有40多个革命老区、苏区,是红军的发源地、长征的出发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就诞生于这里,“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豪情至今回荡在八闽大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随处可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过的足迹,古田会址、长征起点宁化县、闽西工农银行……在这里,“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暮春时节,东风浩荡,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金融时报》记者南下三明,东转莆田,耳闻目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在金融创新支持下,这片“热土”正焕发出新的绿色生机。时光荏苒,榕树青苍,福建儿女胼手胝足的奋斗和久久为功的坚守,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时代潮头奔去,山海承诺,无问西东。

  以“改”为题 点“绿”成金

  1928年,闽西北地区首个党支部在沙县夏茂镇成立,从此,信仰的火种以燎原之势照亮了福建人民的革命道路。革命战争时期,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孕育出享誉全国的沙县小吃和“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而有着“我国农村第三次土地革命”之誉的林权制度改革,在这片深绿色的土地上正“改”出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沙县隶属于大山环抱的三明市,独特的地貌特征让三明成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市之一,沙县的森林覆盖率也达到77.9%。但就是这样一处坐拥丰富林地资源的宝地,20多年前,当地林农却面临着“靠山吃不了山”的困局。

  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到武平调研林改时,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答好“林权制度改革”之题,沙县积极响应,2003年全面启动林改工作,采取“分山到户、确权发证”的形式,至2005年底完成了林改工作任务,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当地百姓都把林权证当作传家宝,像结婚证、房产证一样用红布包裹起来。”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池小妹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但随着林改的深入和形式的变化,林业发展面临“林农造林的钱从哪里来”“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店后单家独户怎么办”等难题,山林破碎化经营、资源流通性差等问题制约着“绿色银行”再增值。

  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展示区域,一张印着“壹佰元”的绿色票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敲开资金门,盘活万重山,打通金融资本进山入林的渠道不容易,关键是要有机制保障,而‘林票’便是我们的创新破题之法。”池小妹指着这张绿色票据对记者说。

  何为林票?林票是指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共同出资造林或合作经营现有森林,由合作双方按投资份额制发的股份凭证,具有交易、质押、继承、兑现等功能。持有林票的村民,可随时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价格以市场为准。同时,国有林场承诺按年单利3%对林票进行兜底,保障村民权益。2019年,沙县在全省率先推出林票,作为林农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收益凭证。

  “过去老百姓只知道这片林子我有份,但是不知道它到底值多少钱。现在老百姓有了林票,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这片山场中自己到底有多少‘真金白银’,可以随时变现和买卖。”池小妹说,林票制改革让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证券化,打破了森林资源流动性差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股权变林票,林农变股东,集体林变村民的“活银行”。截至目前,沙县已在29个村发行林票5175万元,经营面积3.56万亩,参与入股村民七千多户。

  事实上,林票只是金融创新探索服务三明林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推出林业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一平二押三兜底”机制、拓展林权贷款抵押品种等办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逐步得到破解,林农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党的带领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以“改”为题,以“创”为笔,山绿、民富、村更强的新图景正在三明徐徐展开。池小妹告诉记者,林票交易暂时仅限于股东间的内部转让,下一步将探索打造一个可以跨市、跨县的区域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林票资本权能。

  变患为利 造福人民

  “溪与海相出入,山与水相吞吐,是谓冲阳和阴,血肉相连,此秀气所以结、人才所以生也。”这是明代《兴化府志》的记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木兰溪被莆田人民视作亲切的母亲河,木兰溪“洪积”与兴化湾“海积”的神奇力量,带来了利于农耕的沃土,但应付其泛滥曾经也是当地百姓生活的难题。

  “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的悲慨民谣诉说的正是莆田人民对治水的世代之盼。20多年来,从“水患”转身实现“水安全”“水生态”,进而向“水经济”迈进,木兰溪“人水和谐”的华丽嬗变折射出的不仅是一条溪流的命运,更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变迁发展。

  木兰溪从戴云山脉夹山而出,弯多湍急,上下游落差784米,下游河道软基,河床淤高,水患频发。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办公室主任郑旗锋指着木兰溪治理展示馆中木兰溪流域图上木兰陂西侧的一处位置告诉记者:“这儿就是我老家。小时候家乡几乎年年闹水灾。”他指着展厅里一只深70厘米、最宽处1米多的椭圆形大木桶说,以前这是我们家家户户都必备的“宝贝”,不光腌菜用,还能够救命。发洪水的时候老人和孩子就坐在里面,年轻人边游边推着一起逃生。

  “9914”台风暴袭之后,一句“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正式开启了莆田20余年的治水之路。面对木兰溪治理难题,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考虑综合治理和发展……科学创新是贯穿木兰溪治理全流程的根本之策,在莆田市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当地金融机构、企业、人民同心协力,通过不断适应水、运用水的探索开拓过程打造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跑好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接力棒,金融创新力量不可或缺。在农发行莆田市分行的办公楼里,有一处针对木兰溪治理工作而专门组建的“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金融服务工作室”。“我们邀请市委、市政府成立的‘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金融服务小组’入驻现场办公,依据各县区对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需求和项目规划,采取‘量企授信’的信贷支持策略,创新打造‘木兰溪+’信贷模式,统筹支持木兰溪沿岸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人文景观协调发展。”农发行莆田市分行行长张上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农发行累计审批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乡污水整治等17个相关项目总金额达121亿元,投放贷款50.28亿元。

  木兰溪系统治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资金持续投入的过程,为此莆田市政府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2012年,整合水利、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的经营性资产,重组了一个总资产达百亿元的水务集团,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2015年,出台《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指导意见》,探索公私合营的木兰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水质考核模式,有效缓解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资金压力。

  治水带来百业兴,备受水患困扰的洼地如今变身为产业集聚的高地。沿着木兰溪自西向东,工艺美术、鞋业、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木兰溪治理是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生动范本。站在岸边,循着蜿蜒徐行的水流向远望去,木兰溪仿若一条碧绿丝绦穿城而过,承载着荔林水乡的千年文脉,赓续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人水和谐百业兴”的绿色生态画卷已然尽揽眼前。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