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12月24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项目,转让底价为23.44亿元。根据挂牌公告,意向受让方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同时意向受让方或其控股股东须具有10年以上直接经营保险业务的经验。
事实上,因投资多年未见回报,中信信托早在2013年就有退出之意,期间先后转手上海国际、华电集团均未果,此次拍卖或属无奈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开放,今年以来,多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方股东蠢蠢欲动。而此次中信信托拍卖中德安联全部股权,毫无疑问,安联或是最想得到该股权的买家。
两度转手“折戟”
资料显示,中德安联人寿是第一家获准在中国开业的欧洲合资寿险公司,于1999年1月25日正式在上海开业,注册资本20亿元。
从股权结构看,成立之初,中德安联股东为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中信信托,两者分别持有中德安联股权51%和49%。
据悉,安联保险是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有着130年的悠久历史。安联集团作为全球金融行业的巨头,长期处于财富全球500强的前列。
虽然背靠安联集团这棵大树,中德安联自成立后多年来保费收入起伏不定、发展战略摇摆。截至2013年,公司累计亏损已达20亿元,其中2012年换上本土高管后出现较好态势,全年保费同比增长37%,亏损1.29亿元,较2011年同期亏损1.75亿元收窄26%。
或许是投资多年未见回报,中信信托于2013年开始萌生退意。不过中信信托的退出之路并不顺畅。
起初,中信信托计划将手中持有的中德安联股权转让给上海国际集团。但随着上海国资委发函要求上海国资企业要做强主业,上海国际集团也有从非主营行业退出的现实需求,2013年下半年股权转让谈判难以继续。
随后2013年四季度华电集团开始与中德安联股东接洽,据悉两者彼时初步意向方案是效仿工商银行入主工银安盛人寿(原金盛人寿)的改组方法,中德安联中外方股东分别缩股,其转让股份由华电集团接手,华电集团及其附属公司最终持股比例可能达到或超过50%,实现控股。
或是外方股东安联保险不愿放弃控股权,该笔转让亦无疾而终。
而中信信托此次直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拍卖中德安联股权或也是多年未找到合适接手方的无奈之举。
安联有意接盘?
作为欧洲最大保险集团,安联集团自1999年布局中国寿险业,迄今安联在中国的投资已包括中德安联人寿、京东安联财险、太保安联健康险(近期刚退出)、安世联合中国、泰康保险、裕利安怡、国联安基金以及今年1月开业的安联控股。
2019年10月,为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银保监会出台文件,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寿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可以达到100%。在这之后,多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方股东蠢蠢欲动。
当年11月11日,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控股开业。与此同时,安联保险将其所持有的的中德安联51%股权(折合7.18亿元)作为股权出资并构成安联控股注册资本的一部分,其不再持有中德安联股权。
2020年6月19日,友邦保险"分改子"成功,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此外亦有合资寿险公司正式宣布其独资控股计划,今年5月4日,汇丰保险宣布称,拟将收购其在华寿险合作伙伴国民信托所持有的汇丰人寿50%股权。
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份,安联控股副总经理陈良表示,安联将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并进一步探索获得中德安联人寿更多股权的可能性。
此外,近期安联在保险布局上动作频频。
11月26日,安联转让太保安联健康所持全部股份,其持有的股权将由太保集团与太保寿险分别受让。
安联此次退出背后除了对太保安联控制权低,运营中存在意义不明显外,与保险公司股权方面的监管规定不无关系,“一参一控”成为股东加码相关财寿险领域的天花板。目前,德国安联在人身险领域除了有中德安联人寿、太保安联健康,还于2019年11月获得了泰康保险集团近4%的股权。
除了缩短“战线”,安联控股于12月21日披露称将增资12亿元,由安联保险集团认缴,无新增股东。
一边忙退出、一边忙增资,面对在我国难以形成合力的分散业务,安联集团显然有大的战略调整。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安联集团希望将中国业务板块整合到总部,并与其全球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集团内子公司一体化经营,以便整合资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倘若安联有意全资控股中德安联,那么中德安联有望成为继友邦保险后又一家外资独资寿险。
扭亏为盈后中德安联增速放缓
事实上,中德安联有很多合资公司都有的通病,虽然管理权掌握在外方股东手中,但其对中国本土经营理解欠缺,以致于成立之初公司经营思路摇摆。
从2007年借力“银保”和“投连险”冲高保费,到后来受市场冲击改为发力营销渠道,均未能持续稳定的坚持下去。
2012年中德安联在本土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换上首位本土教头陈良, 2012年、2013年公司全年保费同比增长均超过30%,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亏损额逐渐收窄,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都增长明显,但公司扭亏压力仍然颇大,2013年年报显示,中德安联当年仍亏损约1.13亿元。而2014年以后公司净利润开始扭亏为盈。
不过近两年公司增速放缓。据年报数据,中德安联2016-2019年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1.65亿元、40.42亿元、49.46亿元和57.32亿元,同比增速为27.71%、22.37%、15.89%。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45.32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2018年-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8.65亿元和6.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3.82亿元。
究其缘由,中德安联保费来源于四个渠道,其中银行渠道占比最重,这就导致公司成本负担大。据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中德安联通过银邮渠道获得保费收入为30.93亿元,在总保费中占比达到了53.96%。与此同时公司2019年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均毫不例外为分红型。
此外,中德安联偿付能力常年处于中等水平,今年三季度公司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由二季度的176.87%降至168.74%,风险评级也从A降至B。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