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增加 海通、中金等券商持续发力打造国际投行

中国资本市场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本土投行在自身实力不断增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开始更多放眼全球,讨论打造本土的国际一流投行。

近年来中国投行在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投入带动了海外业务收入的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排名前10的中国投行境外子公司业务平均收入占比近四年来稳步上升。市场人士认为,中国投行应坚持以香港为桥头堡的策略,强化香港地区的业务能力,积累国际化运营经验;择机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等地区的投入,做好区域布局。同时,聚焦中国元素、以科技赋能助力创新,以及积极的政策支持是缺一不可的三大基石。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攀升

中国投行的国际化肇始于香港,标志性事件为1992年万国证券(现申万宏源证券)与中创和长江实业公司合作收购了香港大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51%股份,后更名为“上海万国(香港)证券有限公司”。 2006年6月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创新试点类证券和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促使大批中国投资银行在香港设立经营网点,截至2020年9月,在港运营的中资投行已超过30家。

香港作为中国投行国际化的桥头堡有天然优势,是中国投行学习规则、积累经验的首选之地。中国投行充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积极筹资,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资投行已有15家,其中,中国投行的香港投行子公司单独上市的有5家包括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申万宏源香港、兴证国际、西证国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投行在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投入带动了海外业务收入的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排名前10的中国投行境外子公司业务平均收入占比近四年来稳步上升;其中,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已连续四年超过20%。

此外,在香港单独上市的五家中国投行的香港投行子公司合计总资产和归母净资产近年来同样保持增长趋势,并于2020年上半年分别达到3240亿港元和494亿港元,较2015年底增长125%和56%

在港股票发行尤其是IPO业务成绩显著,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18年香港市场股票发行承销商排名中,前50位有16家中国投行,发行金额1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IPO市场承销商前50位中有18家中国投行,较2017年增加3家,发行金额10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

除股票发行业务外,中国投行在境外如债券承销、并购、经纪等业务的整体份额及排名仍然较低,仅有个别领先投行在相关业务领域获得突破。如,海通国际2019年完成247单环球债券发行项目,树立了在中资地产债券市场的领先地位。在亚洲除日本外美元高收益债券排名中,海通国际按承销金额和承销数量均名列全球金融机构(商行和投行)第一。此外,海通国际作为首家发行港股认股证/牛熊证的在港中资投行,2019年获港交所批准成为首批界内证发行商,也是首家可开展界内证业务的中资投行。

抓住中国元素

在历经近30年的发展后,中国投行的国际化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我们在境外业务的深度,以及广度等仍存在明显差距。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国际一流投行的海外业务已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海外收入占比在2019年分别达到了40%和27%;而中国投行除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外,其余投行海外收入占比仍然较低,且大部分中国投行的海外布局仍局限在香港、既不大也不强,仅能满足境内客户的部分跨境业务需求。

此外,中国投行海外业务也存在、业务模式趋于同质化、跨境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内的券商也在思考在海外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日前就撰文指出,国际领先投行开展国际化是“携规则”从成熟资本市场向新兴市场拓展,而中国投行是“应规则”从新兴市场走向成熟市场。中国投行应坚持以香港为桥头堡的策略,强化香港地区的业务能力,积累国际化运营经验;择机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等地区的投入,做好区域布局。同时,中国投行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能力,做好海外金融牌照资源的布局,加快打造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全球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瞿秋平认为,培育本土国际一流投行,聚焦中国元素、以科技赋能助力创新,以及积极的政策支持是缺一不可的三大基石。具体来看,首先,中国投行服务“中国元素”、做好所在国业务,是提升跨境业务联动的基础和关键;其次,中国投行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科技赋能国际化业务创新和助力跨境管控能力提升;最后,政策积极扶持中国投行国际化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