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债券托管余额约114万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二位;产品体系日趋丰富,服务国家战略作用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国际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
过去五年,在金融业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国债券市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各项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社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托管余额五年翻番
“十三五”期间,在金融管理部门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产品创新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债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各项举措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年发行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全年发行各类债券36.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4.2%。此后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债市年发行债券分别为40.8万亿元、43.6万亿元和45.3万亿元。今年前9个月,债券发行量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2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量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
随着各类债券发行持续增长,债券市场托管余额逐年递增,过去五年规模增幅达到138%。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13.8万亿元。而2015年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47.9万亿元。这意味着,过去五年,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增长超过一倍。
“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债券市场发行量的持续增长,显著提升了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了融资结构。
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合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36.5%。从社融存量数据看,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余额合计占比为25.7%。
这显示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升。
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债券市场各项机制创新、品种创新举措相继落地,债券市场品种不断丰富。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产品涵盖了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公司信用类债券、同业存单、熊猫债等多类品种。近年来一些创新性的债券产品相继涌现,比如扶贫专项债、绿色债券、小微金融债、“双创”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等。在今年疫情“防控战”中,抗疫金融债、抗疫信用债、抗疫特别国债等主题品种创新推出。
债市枢纽功能有效发挥
作为直接融资的场所和政策传导的重要平台,债券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对接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融资结构看,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发展为仅次于信贷市场的对于企业融资来说的第二大市场。债券市场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作用越发明显。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债券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25.6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为4万亿元。今年以来,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进一步显著增长,成为金融保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
过去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债券市场聚焦国家战略,在助力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创设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发行绿色债券、扶贫专项债,到发行商业银行永续债、“一带一路”债券、“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小微金融专项债券等,我国债券市场品种的丰富创新,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以助力三大攻坚战为例,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成为全球重要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发行量稳步增长。有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3000亿元,较2018年显著增长。自2016年以来,我国在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达到1.1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持续增长,有力支持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非金融企业扶贫票据、扶贫金融债、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等,在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各类债券发行量进一步增加,对促进“六稳”“六保”意义重大。民营企业发债量、小微金融债等大幅增加;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在内的政府类债券发行量增长明显;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成为对冲疫情冲击的特别政策安排。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类债券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拉动基建投资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经济恢复、完成“六稳”“六保”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规模快速增长、功能有效发挥的背后,是我国债券市场各项制度建设持续完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加速落地。
“十三五”期间,我国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制约市场发展的“短板”不断补齐。债券发行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成效,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不断健全,信用评级规范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作用有效发挥,统一执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各项举措相继落地。
过去5年,债券市场扩大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开放举措落地实施。2017年7月,“债券通”上线运行,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此外,更多开放举措引发各方关注。比如,大力吸引境外机构到境内发债,不断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类型,取消境外机构投资额度限制,试运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投模式下直接交易服务,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等。
随着各项基础制度完善和扩大开放举措落地,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中,彭博公司和摩根大通此前已先后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指数。今年9月25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也明确了将中国债券纳入的时间表。
伴随着开放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境外机构积极进入中国债市,交易量和持债规模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2.94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0%;截至9月末,共有870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与此同时,境外主体在我国债市发行熊猫债的规模也持续增长,发行主体类型日渐多样。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熊猫债发债累计注册/核准(备案)额度7976亿元,累计发行金额达3751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增持中国债券,或发行熊猫债券,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人民币资产的信心。随着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债券市场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将持续进入中国债市。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