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10月8日,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平台陆金所控股正式提交IPO招股书,拟于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LU”,承销商包括高盛、美银证券、瑞银、汇丰、平安证券(香港)、摩根士丹利、里昂证券等。按照市场传闻的20亿至3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陆金所或成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
据悉,2019年12月份的C轮融资,陆金所控股估值已达到394亿美元(约2800亿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陆金所控股舍弃“大本营”科创板转道去美股上市令人大跌眼镜,毕竟科创板对于金融科技的估值远超美股。而陆金所控股之所以赴美或许与其股权结构和业务暂时不符合科创板的定位有关。
多次上市未果,“持牌”成羁绊?
陆金所控股的上市时间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前,市场多次传出陆金所控股将在港交所上市,但始终“只听雷声不见雨”。
陆金所上市传闻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底,彼时任陆金所董事长的计葵生首次确认陆金所准备上市的消息。随后,陆金所控股上市的消息屡次传出,上市时间和地点也一变再变。
2016年2月,计葵生称陆金所倾向于在国内上市。但随着国内网贷市场乱象频生,监管政策收紧,陆金所被认为在A股上市困难重重。
2016年底,陆金所赴港上市进程再启。但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P2P行业的风险集中暴露,使得陆金所再次与上市计划擦肩而过。2018年1月,有港媒称,陆金所预计最快在3月份上市,并且其中一份《陆金所股权转让》协议显示,陆金所估值高至600亿美元。
不过此后便没有了下文,而关于陆金所为何迟迟不上港交所。从多家网贷公司高管公开发言中了解到,港交所对网贷公司上市要求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网贷得到监管备案,即“持牌”,但关于网贷备案的时间点,监管一延再延,短时间内遥遥无期,因此不少公司选择了转道美国上市。
自2016年P2P强监管以来,不少网贷平台开始转型申请消金牌照。2019年7月,有传闻称,陆金所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放弃P2P业务,专注消费金融可能会使陆金所的上市道路变得更加顺畅。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同意平安集团筹建消金公司。五个多月后,即今年4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披露,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开业,成为第25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
企查查数据显示,平安消费金融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资本规模仅次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捷信消费金融(80亿元)。
股权结构方面,中国平安出资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融熠有限公司出资14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8%;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出资13.5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7%;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出资7.5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15%。后3家公司均为陆金所控股旗下公司,这也意味着陆金所控股取得一张消金牌照。
放弃科创板去美股的“无奈”
从赶在监管风暴之前赴美上市的P2P公司的股价来看,基本上都是一路大幅下跌,如同样是行业巨头的拍拍贷转为信也科技后,股价由2017年上市时最高14.63美元下跌至如今的2.7美元,跌幅达82%,市值仅为8.29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信也科技2019年营收达59.628亿,同比增长31.2%;全年净利润为23.745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信也科技的估值不到3倍。
其实不光信也科技如此,其它互金公司信而富、微贷网、宜人金科等都是同样的情况。二级市场互金企业集体杀估值,陆金所的估值必然也受到了影响。
而陆金所控股选择去美股这种对P2P业务估值“不待见”的地方上市或许有其自身的“难言之隐”。
陆金所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总部设在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作为与蚂蚁集团“齐名”的金融科技巨头陆金所控股没有选择在科创板上市,反而选择去对P2P公司“不待见”的美股上市,这其中或许涉及陆金所控股股权结构和业务的羁绊。
科创板作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原则上允许VIE架构和红筹股上市。
在2019年3月3日,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中明确: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设立在国际避税区且持股层次复杂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发行人设置此类架构的原因、合法性及合理性、持股的真实性以及发行人如何确保其公司治理和内控的有效性,并发表核查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成立1年多以来,仍没有一家VIE架构公司上市。九号机器人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于2019年4月17日获上交所受理,至过会已历时长达422天,期间经历了2次中止审核,3轮问询。
有投行人士表示,“九号机器人的过会我觉得值得关注,因为这家公司是科创板中首家有VIE架构、AB股结构,并申请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的公司。在6月12日九号机器人过会之前,科创板已分别有红筹股和AB股架构的公司上市,不过还没有VIE架构和发行CDR公司上市。
而陆金所控股是VIE架构,显然,这一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会对其上市的进程造成阻碍。或许VIE架构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其业务的特殊性。
陆金所作为P2P行业里的“高富帅”,背靠平安集团,在行业野蛮发展期享受了红利,一举成为P2P行业的领头羊。
不过随着监管对P2P网贷业务的逐渐规范,陆金所也经历了转型阵痛。2016年12月,陆金所发布公告称,由陆金服作为网络借贷中介机构,承接平台的信息搜集、发布等服务。2019年8月,陆金所完全停止新增P2P业务。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网贷资产从2017年末的3364亿元,减少至2020年6月30日的478亿元,网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从2017年末的72.9%下降到2020年6月30日的12.8%。
2017年末,来自P2P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在新增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中占比曾达到32.5%,2020年不再有个人资金。此外,招股书指出由于P2P产品最长期限为3年,陆金所最后的存量P2P产品到2022年到期。
虽然陆金所已经停止新增P2P业务,但是仍然还有存量业务。此外,陆金所控股还有网络小贷等业务存在,且占比不低。而纵观近几年A股上市公司,未有财富管理业务的主体成功上市。这也意味着,陆金所控股要想在科创板上市,需要跨越股权结构和业务两道门槛。而这两道门槛或许是陆金所宁愿转道去估值低的美股的原因。
估值近3000亿的“独角兽”
2016年,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从平安集团手中接过普惠事业群,形成旗下陆金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安普惠“三所一惠”的战略布局。陆金所定位B2C业务,前交所主攻跨境交易,重庆金交所主攻金融机构间产品交易和地方政府融资业务。
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2017-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收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25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1.1%。对应同期,该公司实现净利润60.27亿元、135.76亿元、133.17亿元和72.7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8.6%。
管理贷款余额5194亿元,财富管理资产规模3747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017-2019年分别为3438亿元、3970亿元和493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9.8%。
财富管理业务由于受到网贷等产品调整影响,收入较往年下降,但客户资产规模企稳回升。不过非网贷业务则快速增长,由2017年的125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269亿,在总资产中占比从2017年的27.1%提升至当前的87.2%,复合增长率达39.4%。其中资管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大。
作为一家平安集团内部孵化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自成立以来,陆金所控股便受海外投资者“追捧”。
招股书显示,公司于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完成了总计7.77亿美元的A轮融资,于2016年1月完成了9.24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银集团、国泰君安证券、民生银行等。
2018年11月和2019年12月完成了总计14.11亿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已达到394亿美元(约2800亿人民币)。投资方包括春华资本、卡塔尔、SBIHoldings、摩根大通、瑞银、高盛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
图片来源:企查查
此次陆金所控股IPO前,平安集团持有公司42.3%的股份,TunKungCompanyLimited持有公司42.7%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TongjunInvestmentCompanyLimited(下称Tongjun)和LanbangInvestmentCompanyLimited分别持有TunKung41.0%和37.4%。其中,Tongjun代表中国平安某些高级雇员持股,其管理委员会成员为5名中国平安员工。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