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国内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简称“BIT”,一种工业防腐、防霉杀菌剂)正面临价格下跌的困境。市场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BIT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从2023年10万多元/吨的价格一路下跌到今天的4万多元/吨。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杀菌剂和防腐剂,BIT因其广谱、高效的杀菌性能,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涂料、造纸、水处理等多个领域,以保障产品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防止微生物污染。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国BIT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90%,主导全球市场,同时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BIT生产国,也是主要出口国,2019年BIT出口量约1万吨,主要销往欧洲和北美。
因此当前BIT价格的长期大幅下跌也给我国化工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化工半成品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产能过剩,BIT价格承压
BIT价格一路下行的原因之一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有多重原因造成,首先是过度投资。近年来各地对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持续高增长,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土地补贴等政策推动企业扩张产能。例如,2019-2023年间,中国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部分领域如杀菌剂、水处理化学品出现明显产能过剩。BIT作为工业杀菌剂的主要成分,其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市场需求。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BIT总产能达2万吨,而实际需求仅为1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0%。
其次,下游需求的放缓也给BIT的销售蒙上了阴影,BIT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水处理、涂料、日化需求增速放缓。2023年,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29个月同比下降,反映下游需求疲软。
同时出口下行的影响,也让BIT的价格承受巨大的压力。BIT出口占国内产量的40%,但受国际贸易摩擦如欧美反倾销调查和海外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出口增速从2022年的18%降至2024年的5%。
而在这些市场因素之外,技术滞后也成为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国内BIT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传统工艺,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市场陷入价格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下,BIT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趋势,2024年,行业库存水平同比增长39%,远超同期产出增速24%,库存积压问题突出。
行业内卷,价格战与恶意举报
产能过剩带来恶性竞争的行业循环,引发了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行业内卷”。
今天国内BIT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头部企业也仅占据10%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大型企业的利润在近年来也持续下滑,财报显示某头部的BIT化工企业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3.33%。分散的市场环境,下滑的市场趋势让大量企业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这种趋势让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优势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中小企业通过低价策略争夺订单,这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体系混乱。例如,2024年安徽省有企业以46000元/吨低价抢占市场,而大型企业报价普遍在65000元/吨以上。
在这种不良竞争的推助下,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加速行业利润率下滑。正常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合理调控相关支出及投入,调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但内卷之下,相当比例的企业掉入竞争陷阱,陷入螺旋式降价的困境。企业既无法完成“以价换量”获取市场份额,也无法保持合理的利润率,运营压力不减,价格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形成“多输”局面。
尤其是那些集中于山东、江苏、安徽等化工大省的企业成为BIT价格下降的典型受害者。一些企业为了在恶性竞争中获得胜利,开始使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频繁举报”、“口水战”、竞争对手之间肆意抹黑、“背后捅刀”等等行为。
2024年1月至今,江苏和山东等企业遭遇了上百次举报。这些举报有着相似的手法。举报者同时向应急管理、环保等多个部门恶意举报,迫使企业长期疲于应对。举报方截取举报内容和回复函件,提供给权威媒体进行片面报道,再通过全网扩散,形成舆论风暴。国内的一家媒体记者就《“以虚假工艺蒙骗监管”?部分BIT化工企业遭举报》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就将氯甲烷列为致癌物”,但世界卫生组织(IARC)的致癌物清单中并未直接列入氯甲烷。大众都是谈“癌”色变,这篇稿子文中多次将BIT产品和“癌”挂钩,将产品又推上了风口浪尖。举报人往往自称“隔壁企业员工”“附近村民”“正直党员”等,使用非实名电话进行多次举报,待监管部门核查后却无法联系到举报者。甚至受害企业携带资料屡次去到公安报案,都因无举报人的真实信息而无果。被举报企业均猜测可能是江苏大丰区的BIT企业所为,因在同行频繁被举报时,该企业却从未受到调查。在后续的媒体所有报道中,也对行业中建厂最早经营最久的这家江苏大丰区企业只字未提。
大量不实举报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企业有问题,需要处理、处罚、整改我们都积极配合,哪怕需要升级设备、更新技术,我们也都不惜成本的投入升级,但我们不能接受这种恶意举报和不实报道,这样大量的不实信息让我们疲于应对,严重干扰正常经营。”该企业负责人无奈的表示,未来他们将诉诸法律,在律师的帮助下搜集被恶意举报和不实报道的证据,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他认为从BIT行业的发展来看:“真正的产品技术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这种恶意举报行为,这种行为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进一步损害BIT行业的发展。”
实际上,这些BIT企业主的困境反应了国内制造业无序竞争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像这样的竞争出现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之间。这甚至引发了高层的关注。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措辞从“防止”升级为“综合整治”,表明政策力度加强。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2025年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并推动产业链升级……
相信,随着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BIT行业的“内卷式”竞争将会得到改善。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