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出海2024:从华为海尔到传音Shein,出海之路从无捷径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东亚文化对欧美的输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逆向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双方的生产力差距,决定了市场话语权差异。

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华为、丰田、三星等一众东亚企业,面对产业封锁,通过技术优势、文化融合等要素,撕开了壁垒,最终成为令人尊敬的全球化公司。

但成功只是幸存者的话术,困难才是隐匿在历史长河里恒定的主题。出海这件事,我们其实已经走了很远,并于当前再度遇见了不同的风景。

又一度年轮更替之际,我们将最后的视野,留给2020年代中国商业领域最重要的这件事:出海。观察并洞悉大潮澎湃的本土企业,出海30年历史中,每一轮潮起特点如何,每一轮潮起遇见的共通问题是什么,以及新生代出海企业又面临怎样的不同挑战?

01 大潮澎湃,出海30年的四次浪潮

自1992年邓公南巡以来,中国经济宏观层面,先后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再到复关入世等标志性周期进程。以此推算,过去30余年至今,企业出海共经历四次标志性潮起。

(1)第一次浪潮:1992-2001,产能外溢

千禧年前后,我国工业产值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形成了鲜明的剪刀差。最直观而言,就是内需跟不上产值增长。在商品市场带来的直观影响,便是各行各业陷入了无尽的内卷和价格战。

图:千禧年前后内需与产能供需关系,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锦缎研究院整理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面临着产业转型的供给缺口,将国内产能化为海外需求顺理成章。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海外需求对接沿海小工厂过剩的产能,1996-2000年我国的海关出口增速从3.3%飙升至31.52%。

毫无疑问,这一阶段是粗放式的供需匹配,为了更快速的缓解内需压力,沿海的出口企业在利润端、产能端放弃了一些高附加值的价值项,这使沿海工厂度过了危机,也埋下“产品质量低”、“中国市场的优势不过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固有印象。

(2)第二次浪潮:2001-2015,品牌外溢

第二次出海浪潮的典型表象,便是2000年复关入世前后,我国的出口贸易不同类型增速发生明显的转换,来料加工( 旧代工产能逻辑 )增速首次被一般贸易所超越。这其中的缘由,在于企业意识到单纯的代加工,依靠廉价劳动力不足以攫取更多利润。

图:2000年后不同贸易形式增速变化趋势,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锦缎研究院整理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先进管理思维,逐渐进入先知先觉的民营企业视野内。彼时,被谈及最多的,便是宏基创始人施振荣所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品牌的附加价值概念甚至纳入了经济学课本。

2001-2015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品牌全球化最快的阶段,诞生了许多第一批出海的民营企业,典型如华为、海尔等。

依靠着发展中国家广袤的市场需求和相对较低的品牌认知壁垒,华为以技术、海尔以质量形成了最早“国内品牌、海外认知”,让中国企业摆脱了“加工厂”的标签。

(3)第三次浪潮:2016-2020,资本外拓

第三次潮起的典型标志,便是2015-2016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DI )短暂地超过了实际使用外资( FDI )。

品牌外移后,出海企业的需求方从企业变为更多的个人消费者。中国出海企业逐渐意识到到本土化的重要性。但毕竟文化、语言的差异很难在短期内填平,最便捷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并购现成的渠道、资产、团队。加之地产基建带来的资本红利,我国在2015年之后进入了资本外拓的高速路,2016年中国人寿收购了曼哈顿美国大道1285标志性写字楼,与日本1985扬言收购帝国大厦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光总是很短暂,就像市场换不回核心技术一样,钱也很难办到填平本土化沟壑。海外资本并购的甜蜜期一过,负面反噬总是来得凶猛。2015-2016年这批资本外拓,在各行各业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地产行业,海外的循环周期明显高于本世纪初的本土市场,大量并购积累的外债像达摩克斯之剑悬在房企头顶。轻工业制造端,类似安踏这样的海外并购狂魔,最终也只能实现国内国外分而治之,难言真正依靠资本实现出海。

(4)第四次浪潮:2020-?,技术与商业模式输出

第四次潮起典型标志就在最近数年,看这组数字 :中国 保税仓直接出境货物的五年复合增速从2014-2018年的-5.4%,增长至 2019-2023五年周期的8.8%。

数字背后,正是我们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当代出海巨潮。这一轮出海潮起,是以跨境物流、电商、新能源为排头兵的新一轮技术比较优势所引爆的产能外溢。

其中,与第一次潮起的逻辑相似的是,这些行业都面临着国内市场的内卷、强竞争和需求放缓。 而 不同的逻辑则在于 的是,这次我们之于海外市场,在技术、商业模式,供给能力上具备绝对竞争优势,无论是电商、移动互联网还是光伏、新能源车,都经历了国内残酷市场的洗礼,幸存下来的都是具备超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佼佼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短视频、跨境电商为例,TikTok与Temu们均在各个市场中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但前三次出海潮中本土企业遇见的底层逻辑问题,无论在哪个时期,都会困扰着跨境企业,这一次也不例外。

02 新生代、新思路、新挑战

每一度潮起,都会遇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困惑、挑战。究其内里,总有四道难题,在四次潮起中一以贯之,成为出海企业的核心角力场,那就是:文化、技术、资本和知识产权。

前人之事,后事之师。但其中的逻辑,既有进化者悦,亦总有当局者迷。

(1)文化融合:有进步也有新挑战

跨种族,跨语言的文化融合,一直是考验企业出海的核心问题,每一代出海企业亦均有独属于时代的解题思路。新一代的出海企业面对这一难题,正呈现出全新的解题思路。

比如“非洲手机之王”传音控股:

●在产品端,针对本土市场深色皮肤的用户推出了基于眼睛、牙齿的夜间人像捕捉技术,不仅解决了非洲地区夜间人脸识别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人像拍摄失真的问题。同时针对非洲地区充电难等问题,推出了超长待机20天的大容量智能机;

●·在渠道端,摒弃了传统大商超渠道,积极与本土经销商合作,将消费触角深入到其他厂商不愿意深入的贫困偏远地区,大幅抬升市占率。

同样的,网易音乐也相继针对非洲地区不爱用耳机等产品习惯,推出更符合民族特色的功能。再比如小米出海,在销售端采用了更具印度市场文化的社区营销,雷军一句ARE YOU OK,不仅成为了互联网热梗;更让海外消费者看到了新生代出海企业,在文化层面做到了真正的“求同存异”。

在老一辈企业为产品形象铺路之后,新生代企业已经做到从产品、到渠道供给、再到营销决策等多环节实现了进一步的文化融合。

硬币的另一面,物也无全美,部分企业依旧试图延寻国内市场特定时间周期存在过的竞争糟粕,片面追寻Copy from China必然不会成功。

比如早期的Kwai,入局东南亚甚至没有组件本土运营团队,单纯依靠中国市场惯行的“砸钱拉新”模式冲出新高,却因为内容不具本土特色,迅速被竞争者拉下神坛。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新挑战,文化融合下的本土化运营,显然有了更加锐利的难度挑战。对比之下,思维逻辑的视角再构建已经是当务之急。

(2)技术的专业性:从跟随到引领

前三次出海浪潮的大部分时间里,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专业性层面,中国企业都是学习者与跟随者。

产能外溢阶段,制造业的技术落后让我们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品牌外拓阶段,白电、通信的龙头逐渐弥补了技术差距,但是在长尾技术和服务的专业性上依旧有所欠缺。

当时当下,相对于上一个世代的环境,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短视频、还是跨界电商,我们的角色已经从学习者变为了授学者,典型案例是TIKTOK。

2017年TikTok买下Musical.ly时,字节跳动已经在国内市场无比内卷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验证过独特的去中心化算法对短视频内容价值的带动作用,无论是内容质量本身还是增值服务带来的营销费用增长趋势,都是传统非算法驱动的内容平台( 早期的Ins、Fackbook )所无法比拟的。

以彼时海外社媒或传统内容网站而言,2016年Facebook的B端广告收入占比为97.7%,几乎全公司所有的收入来源均来自企业投放。而抖音不仅可以通过B端广告变现,算法推荐的逻辑扶持了一大批早期头部的MCN,将用户平台化,因此还可以向C端售卖分发成本,后续这套逻辑也应用到了电商、直播等多个环节。

因此TikTok出海,本质是本土技术和商业模式对欧美的一次输出,是高维打低维,快速取得成功后也引来了META等传统欧美社交巨头的模仿。

工程师文化积累和通信技术积累,让这一轮移动互联网、跨界电商、短视频乃至新能源出海潮起中,从技术层面实现了赶超。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