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近日,主营业务为玩具制造的高乐股份公告称,拟于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2GWH纳米固态电池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0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资金。
有意思的是,截止2022年三季度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为723万元,总资产仅为8.27亿元,与拟投入的金额差距较大。且该公司自2019年至今业绩持续亏损,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本不具备巨额投资的基础,高乐股份却宣布20亿的巨额投资,到底是准备大干一场还是别有深意?造电池的钱要从哪儿来?造玩具都“玩”不明白,跨界如此高精尖行业能成功吗?
钱从哪来的?
高乐股份此番操作的底气或是来自其新股东——“养猪大户”华统集团。
就在一个半月前,高乐股份刚刚完成“易主”,公司控股股东由兴昌塑胶五金厂有限公司变更为华统集团,实际控制人由杨氏家族变更为朱俭勇、朱俭军两兄弟。
这个华统集团的实力可不容小嘘,其旗下拥有23家控股子公司,涉及饲料、养殖、肉制品、科技开发、家禽屠宰、房地产等多个业务板块。
财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收88.22亿元,净利润5235.43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3亿元,实现净利润4798万元。
截止去年三季度末,其账面总资产144.2亿,所有者权益44.6亿,所有者权益44.6亿,资产负债率近三年均维持在70%附近。
其中,还包括一家A股上市公司——华统股份,是一家覆盖“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四大环节的一体化公司,主要收入及利润来自生猪销售。
2022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1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约为1.04亿元,同比增长200.95%。
华统股份2022年出栏规划是120-130万头;2023年预计250-300万头,可能会根据行情多卖一些仔猪。
看完其新股东的来历,也就不难理解高乐股份为何要进行如此操作。虽然高乐股份没钱,但“大哥”华统集团有钱呀,旗下有那么多公司,再干一个固态电池,似乎也是不差钱的事。
早在此前,高乐股份就披露了一份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向华统集团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5.3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此举将进一步巩固华统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背靠大树好乘凉,未来华统集团或将进一步为其注入资金或优秀资产,高乐股份也不会差钱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高乐股份主要包括玩具和互联网教育两大业务板块,为国内电子电动塑胶玩具出口龙头企业,与华统集团旗下业务也并不具备协同性。
蹭热点or大干一场?
那么问题又来了:华统集团主业是生猪养殖,而高乐股份是一家老牌玩具制造上市公司,这两个行业貌似都和新能源谈不到一起,那这次跨界究竟是蹭热点还在要大干一场?
实际上,猪企进军新能源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了。早在此前就有江西养殖大户正邦科技拟花400亿布局新能源,也是备受争议;还有“养猪一哥”牧原股份花4500万元入股新能源企业。
猪棚顶上装光伏板,旁边空地建风电机,不但能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创收。从效益上看,这确实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翻看资料发现,华统集团在新能源领域似乎早已有所布局。其旗下有一家华统新能源公司,原为华统饲料公司,于2012年正式更名,但目前主要还是从事新型饲料业务。
此外,华统股份也在2021年与国家电投集团浙江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随后共同成立国家电投集团义乌国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其中华统股份持股49%,负责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
而高乐股份也于不久前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高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含:电池制造、电池销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
巧合的是,该公司的注册地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义亭镇姑塘工业小区,这也是华统集团的注册地。
综合来看,虽然高乐股份与华统集团两者间的业务均与其要布局的固态电池业务相差甚远,但华统集团与高乐股份均是早有跨界新能源的想法,不排除华统集团从整体战略上结合自身固有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对高乐股份进行转型的考虑。
股民“搭车”需谨慎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隔行如隔山,尤其是新能源产业仍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跨界要面对的不仅是机遇,还有经验、成本、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
目前跨界新能源寻求新业绩增长点以实现“自救”的企业并不少,但很少有能真正落地并取得成绩的企业。现阶段不乏一些企业跨界后反而导致经营成本加重,加速企业退出舞台。
更何况作为一家老牌玩具制造上市公司,高乐股份近期以来近况堪忧,在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公司2019年至今持续亏损。
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高乐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7.12亿元、5.08亿元、4.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金额分别为3.29亿元、1.91亿元、1.09亿元。
2022年前三季度,高乐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下降24.39%;实现归母净利润-5626.32万元,同比下降41.05%。
因此,跨界企业虽好,但仍需谨慎。对投资者来说,应避免盲目跟风炒作,主要还是看公司的基本面。看其能否在这条赛道上,建立真正的竞争优势。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