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作者:远航
2022年上半年,医药行业IPO可以用先抑后扬来形容,医疗企业扎堆发起IPO,6月出现 “井喷”。
扎堆IPO的秘密
为啥这么多公司扎堆选择6月份提交招股书呢?
原来,这些申报公司的报告期都以“2019年-2021年”为主,赶在年中财报有效期内,完成这波既省时又省力的操作。
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A股IPO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财务报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个月内有效。特别情况下发行人可申请适当延长,但至多不超过3个月。财务报表应当以年度末、半年度末或者季度末为截止日。
同样,港交所也规定,IPO申请主体的最后一个会计期间的结算日期,距上市文件刊发日期,不得超过6个月。
这也就表明,一家公司不管是在A股还是港股IPO,以2021年财报申报IPO的企业,6月30日是截止日,都必须在6月30日之前,得到交易所的受理。
此外,科创板扎堆申请IPO,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2022年6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增强了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
交易所指出,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证监会将从核心技术产品范围、阶段性成果、市场空间、技术优势、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等方面给予指导,由此可见,新规的推出等于为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打通了上市之路。
港交所上演医疗生物上市潮 破发率创新高
2022年上半年,在港交所拟上市的医疗生物企业也创了新高。
2022年一季度,共10家医药公司申报IPO,单月申请数量大约在3-4家;
2022年二季度,共有20家医药公司申报IPO,相比一季度增加100%,其中,单月申报数量方面,4月份达到了9家,5、6月份分别为5家、6家。
在众多在港交所申请上市的公司中,巨子生物关注度最高,原因是他超强的“印钞”能力。
2022年5月5日,港交所官网披露了Giant Biogene Holding Co.(简称“巨子生物”)递交的招股说明书,巨子生物拟主板上市。
招股书显示,巨子生物主营业务涉及医疗器械领域,自主开发和生产多种类型的重组胶原蛋白和稀有人参皂苷,是全球首家实现量产重组胶原蛋白护肤产品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巨子生物的收入从2019年的9.57亿元增长24.44%至2020年的11.9亿元,并进一步增长30.41%至2021年的15.52亿元。
从收入来源看,2019-2021年,巨子生物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可复美及可丽金这两个品牌,两个品牌下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销售额分别占巨子生物总收入的80.6%、82.4%、91.7%。
招股书显示, 2019年到2021年,巨子生物的研发成本分别为1140万元、1338.1万元、2495.4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2%、1.1%、1.6%。
据招股书,靠着可复美等网红产品,巨子生物近3年收入37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87.2%。
2022年上半年,一共有18家医药企业在A股上市,其中有10家破发,破发率为55%,这个现象此前也未出现过。
海创药业上市首日,开盘价41元/股,收盘价是31元/股,跌幅近30%。
招股书显示,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海创药业的营收分别为356.19万元、422.65万元、0元、0元,净利润分别为-3857.87万元、-1.12亿元、-4.90亿元、-1.48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未分配利润-5.36亿元。
除了净利润为负,海创药业没有一款药品上市,主要产品处于在研状态,最近3年累计亏损7.8亿元,能够敲钟上市是因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这类亏损药企开了“绿灯”。
再比如荣昌生物,上市首日开盘价46元/股,收盘价是40元/股,跌幅近15%。
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荣昌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1327.53万元、482.48万元、304.4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26994.88万元、43027.98万元、69782.07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分别为28334.97万元、46323.56万元、78429.25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2647.92万元、-28071.21万元、-65802.26万元。
其他破发的还有首药控股,其发行价格为39.90元/股,截至收盘报32.11元/股,跌幅19.52%。
首药控股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该公司目前尚无产品上市、未产生药品销售收入,且预计产品是否可以上市、何时上市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无法产生产品销售收入。截至2021年6月末,首药控股累计未弥补亏损为-3.71亿元。
此外,仁度生物的发行价格为68元/股,截至收盘报64.76元/股,下跌10.86%;何氏眼科其发行价格为51元/股,截至收盘,何氏眼科报41.75元/股,跌6.77%。
医疗行业的尴尬:上市多 退市更多
2022年是“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实施的第二年,2022年上半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也高达43家,创历史新高,而在这43家当中,医疗行业退市公司则排名行业榜首,其中退市济堂、退市金泰被终止上市,退市海医则进入退市整理期。
据招股书,2016年至2018年,退市济堂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71亿元、5.11亿元、5.29亿元。2019年至2020年,其扣非归母净利润直接由正变负,从1.24亿元变成-15.93亿元。
与此同时,退市济堂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的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给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021年,退市济堂财务造假浮出水面。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退市济堂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虚构收入达21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28.13亿元,2016年虚增利润总额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90.43%,而2017年至2019年虚增的净利润占当期披露的净利润比重分别达到120.65%、107.61%、226.52%。
另外,号称为“A股不死鸟”的退市金泰,自2001年上市以来有12年的扣非净利润均为亏损。在公布2021年业绩后,净利润亏损127.8万元,且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于触及“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红线,上交所终止其上市。
此外,徘徊在退市边缘的医药企业也创造了历史高潮。有ST康美、ST中珠、ST目药等13只医药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
在13只ST/*ST医药股中,有7家2021年出现亏损,1家企业营收低于1亿元,1家至今未披露年报数据。
ST天圣涉嫌卖假药、行贿等罪名;ST康美涉嫌涉嫌财务造假;ST中珠涉嫌存在未按规定披露相关关联交易、未及时披露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等信息披露违法事实……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