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衡财经

超大、特大城市名单扩容:“城市病”待解决 专家:应走向现代都市圈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近日,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的划分标准,全国共有21个超大、特大城市。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土地等资源面临着紧缺的约束,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特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超大、特大城市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未来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在应推动“多中心网格化”发展的同时,走向现代化都市圈。

超大、特大城市名单扩容

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提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划分以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此前,按照住建部在1月发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城区人口数据统计,全国共有16个超大、特大城市。

近日,国家统计局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明确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共21个。其中,全国7个超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14个特大城市按城区分别为: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对比此前的划分标准,全国超大城市新晋了成都,特大城市新晋了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大连。

据中科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陈明星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1秋季论坛上的介绍,我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中,常住人口为2.9亿,约占全国人口比例20.7%;所属市辖区面积为16.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市辖区面积比例7.5%;地区GDP总值为33.6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3.1%。

当前,武汉、东莞和西安的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已超900万,接近超大城市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预计,到2035年,超大城市或将增加5座总计达到12座,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将成为新晋超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大幅增长、人口显著增加、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在9月2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超大、特大城市日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

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在肯定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宁吉喆也指出,这些城市存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发展受限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他提出,要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大城市房价已成为我国住房领域的突出问题,住建部今年多次发声“要解决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陈明星指出,根据当前21个超大、特大城市的房价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出的房价收入比显示,在深圳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购买40平方米的房子要花费54.9年时间,而21个城市中房价收入比最低的是长沙,相同条件下仅需8.2年。

交通拥堵也是超大、特大城市中的“老毛病”。百度地图发布的《2021年第2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平均通勤时耗均超40分钟。从平均通勤时耗排名看,前十城市均为超大特大城市。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指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土地等资源面临着紧缺的约束,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特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双碳”目标也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当中要融入绿色低碳的理念,推动现代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当前,超大、特大城市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我国发展的两大趋势决定了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需要适当降低。一是未来生育将持续保持偏低水平以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增长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使得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放缓,此前的发展扩张水平将难以保持。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了过强的城市开发力度和过高的人口密度将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较大压力。

超大、特大城市应走向现代都市圈

宁吉喆指出,超大、特大城市要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对此,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空间效益等,推动“多中心网格化”发展。此外,超大、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

魏后凯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应关注近年来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市、小城镇出现了萎缩。这种两极化的趋势将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若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规模结构还需优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速要大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

在魏后凯看来,未来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应该走向现代化都市圈。根据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未来要建设34座高品质的国家级都市圈。接下来要严格控制县改区,推进中心区功能和产业扩散并大力发展现代城郊经济。下一步应促进城郊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大都市圈共同发展。

此外,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还建议,按照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的交通圈建设目标,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都市圈合理规模最大不应超过30公里。若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区追求30分钟平均出行时间目标,则中心城区的合理规模当量半径应该以10公里半径为宜。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