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eniepage.com 权衡财经 财经求实 权衡价值 www.geniepage.com Mon, 09 Dec 2024 04:03:4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6 //www.geniepage.com/wp-content/uploads/cropped-logo-1-32x32.jpg 财经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32 32 比亚迪供应商天有为成功过会,毛利率逆势上升 //www.geniepage.com/?p=25278 //www.geniepage.com/?p=25278#respond Mon, 09 Dec 2024 04:03:43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78 12月6日,国际知名汽车仪表和智能座舱供应商天有为主板IPO获上交所上市委会议审核通过。

作为一家深耕汽车仪表领域多年,并逐步向智能座舱领域拓展的领先企业,天有为不仅凭借其出色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比亚迪等众多知名汽车厂商的青睐,更在毛利率方面展现出了逆势上升的强劲势头,为市场带来了积极的信号。

招股书显示,天有为专注于汽车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电子式组合仪表、全液晶组合仪表、双联屏仪表等,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汽车品牌。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推进,天有为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汽车仪表产品,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财务方面,天有为今年表现亮眼,特别是在毛利率方面表现出的逆势上升态势,更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根据招股书显示,天有为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61亿元、19.65亿元、34.23亿元及20.32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的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9.18%、74.25%及41.94%,尽管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整体趋势依然向好。净利润方面,天有为的表现同样不俗,分别为1.16亿元、3.97亿元、8.43亿元及5.50亿元,净利率分别为9.96%、20.11%、24.51%及26.99%。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有为的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天有为的毛利率分别为22.23%、31.07%、36.15%和37.11%,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20.36%、19.38%、19.69%及18.78%。这意味着,天有为的毛利率不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还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当前汽车行业毛利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天有为的这一表现无疑显得尤为突出。

针对毛利率较高的问题,天有为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从成本端来看,公司主要生产所在地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这里的人工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此外,天有为在汽车仪表的生产流程中实现了较高的自制率,减少了对外购半成品或外协加工的依赖,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同时,公司的产品能够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实现较高的产品性能,如全液晶组合仪表和双联屏仪表应用复合屏技术,实现了接近全彩屏的显示效果,但生产成本却相对较低。

从收入端来看,天有为全液晶组合仪表和双联屏仪表这两款定价和毛利率较高的产品收入占比有了显著提升。此外,外销收入的增加也是推动毛利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外销产品由于涉及较大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的服务要求,并且需要考虑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其定价通常高于内销产品,毛利率也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天有为在报告期内毛利率实现了快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天有为在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司正在积极研发智能座舱等前沿技术,并计划将相关技术应用于未来的产品中。通过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升级,天有为将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舒适的驾驶体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据招股书显示,天有为此次上市募资涉及多个领域的投资,总投资规模约为30.04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汽车电子智能工厂、智能座舱生产基地、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并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汽车电子智能工厂和智能座舱生产基地的投资额最大,凸显了天有为对于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78 0
双瑞股份突击分红后募资补流,与实控人关联交易频繁 //www.geniepage.com/?p=25275 //www.geniepage.com/?p=25275#respond Mon, 09 Dec 2024 02:20:05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75

文:权衡财经iqhcj研究员 朱莉

编:许辉

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瑞股份)拟在创业板上市,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低于80,000,001股且不超过106,666,666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0%且不超过25%。

双瑞股份本次募投项目包括特种装备研发中心项目、高品质不锈钢及合金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余热利用及冷热联供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募集资金6.54亿元,其中1.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双瑞股份实控人中国船舶控股超七成,突击分红后募资补流;2024年1-6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2022年增收反降利;与实控人关联交易频繁;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和回收困难,起诉2022年第四大应收客户。

实控人中国船舶控股超七成,突击分红后募资补流

双瑞股份前身是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设立于2005年,由七二五所下辖的八室(铸锻钢)、十室(膨胀节及压力容器)、十二室(桥梁支座)组建而成。2012年,七二五所一室的高压气瓶业务并入公司。2022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2005年双瑞特装设立时,出资股东包括七二五所、青岛双瑞、厦门双瑞、厦门翔瑞,以及代表七二五所及其下属企业职工出资的厦门兴瑞。参与入股的七二五所及其下属企业职工人数合计470人,为满足《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性规定,由厦门兴瑞作为职工股东的直接持股主体。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双瑞科技持有公司54.53%股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武汉船机持有双瑞股份2,450.86万股股份,占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7.66%。中国船舶集团通过双瑞科技、武汉船机、青岛双瑞、厦门双瑞、双瑞控股、中船天津资本、七二五所合计间接持有公司71.07%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本次发行前,实际控制人中国船舶集团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71.07%的股份,假设本次发行25%的股份后,中国船舶集团仍将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53.30%的股份。

双瑞股份向间接控股股东租赁设备,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存在租赁七二五所18台机器设备的情形,主要分布在管路补偿装备、特种材料制品、能源储运装备、桥梁安全装备四个产业。报告期内,按照产品生产是否使用上述租赁设备测算,公司租赁上述租赁设备产生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0%、9.03%、6.29%和6.10%。

权衡财经iqhcj注意到,2022年,公司现金分红金额为7,828.64万元。此番公司募资用于单独补流的资金达1.6亿元。报告期公司未分配利润分别为0.6902亿元、1.1621亿元、1.6889亿元和2.2015亿元;公司本次发行前滚存的未分配利润,由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登记在册的所有股东按照发行后持股比例共同享有。

2024年1-6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2022年增收反降利

双瑞股份是专业从事桥梁安全装备、管路补偿装备、特种材料制品、高效节能装备、能源储运装备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2024年1-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62亿元、13.36亿元、16.11亿元和7.4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47亿元、8996.83万元、1.11亿元和5125.78万元;2022年公司出现了增收反降利的情况。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361.66万元、6,736.75万元、1.812亿元和-2.625亿元。2024年1-6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显现现金大额流失的情况。

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将实现营业收入16.40-17.85亿元,同比增长1.81%-10.81%;预计实现净利润1.14-1.26亿元,同比增长2.72%-13.54%;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5-1.16亿元,同比增长2.62%-13.37%。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桥梁安全装备收入分别为5.945亿元、5.92亿元、7.002亿元和3.361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7.73%、44.88%、43.88%和45.54%。其中,报告期内洛阳本部(不含武汉分公司)的桥梁安全装备收入分别为5.513亿元、4.294亿元、5.55亿元和2.493亿元。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7.34%、26.10%、24.90%和27.74%。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显现持续下滑的情况。

公司业务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受春节假期对铁路、公路等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影响,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规模较小,而各类费用基本上在各季度较为均衡地发生,故公司经营业绩呈现出季节性波动。鉴于公司产品销售的季节性波动风险,公司提醒投资者不宜以公司某季度或中期的财务数据简单推算公司全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与实控人关联交易频繁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占整体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9.05%、47.85%、53.11%和56.99%,前五大最终客户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7.94%、46.81%、51.76%和55.59%。报告期内,公司向七二五所销售金额分别为1.208亿元、1.691亿元、2.413亿元和9,326.62万元,呈现上升的趋势。七二五所除自身研发及组装设备使用外,大部分产品转售至其他客户。

中国船舶集团系公司实际控制人。各期中国船舶集团均为公司第一大供应商,同时,中国船舶集团为公司第一或第二大客户。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重大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1.284亿元、1.722亿元、2.487亿元、9,410.4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18%、12.89%、15.44%、12.66%,2021-2023年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各期营业成本的比重分别为30.31%、30.65%、31.04%、29.57%。2021年-2024年1-6月,公司向中国船舶集团采购金额分别为1.24亿元、1.39亿元、1.699亿元和5549.10万元,占比分别为13.52%、14.08%、14.05%和10.33%。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重大经常性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6,925.80万元、8,398.93万元、9,696.93万元、1,276.04万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55%、8.51%、8.02%、2.38%。

报告期内,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分别为1,228.42万元、444.88万元、865.52万元、124.62万元,占公司各期净利润的比例较低,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主要是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088.19万元、386.54万元、893.09万元和123.07万元。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未对公司经营成果及盈利能力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影响。

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和回收困难,起诉2022年第四大应收客户

报告期各期末,双瑞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6.861亿元、8.542亿元、9.426亿元和11.05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2.49%、41.35%、40.25%和51.87%,占比较高。

报告期各期末,双瑞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6.861亿元、8.542亿元、9.426亿元和11.058亿元,占公司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37%、63.94%、58.51%和74.40%。公司期末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较高,主要系公司的下游客户主要为铁路工程建设、能源化工、舰船制造等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客户的货款结算周期较长。

报告期内,公司账龄结构较为稳定,应收账款主要为1年以内及1-2年的应收账款。报告期各期末,公司1年以内及1-2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比分别为89.41%、90.68%、84.16%和85.80%。

据裁判文书网(2022)豫0391财保164号文件显示,2022年6月15日,双瑞股份向高新区法院申请,冻结冻结被申请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银行存款7200万元或查封、扣押同等价值的其他财产,并以其所有的房产提供担保。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为双瑞股份2021年第四大客户,当年采销额为6,156.97万元,占营收总额的8.02%。

2022年部分客户的项目延期,向公司结算付款的时间较长,导致应收账款同比2021年增长较大。2023年末应收账款随公司收入规模增长而增加,占营业收入比例相比2022年有所下降,经营性现金流改善。2024年6月末,公司应收账款增加主要系年中应收账款挂账较多,符合行业特点。

公司签订的特种领域合同中,定价方式分为暂定价和确定价两种。报告期内,公司以暂定价确认销售收入的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超过10%,目前占比较低,且报告期内公司未收到与暂定价合同相关的确定审定价的通知,不存在根据审定价调整暂定价的情形。

假设按照极端情况下审定价较已确认收入暂定价的调整幅度达到-15%测算,报告期各期模拟调整后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497亿元、13.285亿元、15.872亿元和7.377亿元;模拟调整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8,214.34万元、7,926.02万元、8,218.39万元和4,539.67万元。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478亿元、4.297亿元、4.384亿元和4.702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6.47%、20.80%、18.72%和22.06%。

注册制下,IPO企业更应该注重信披质量,其经营指标能否满足上市要求,后续的可持续经营状况,行文有限,权衡财经iqhcj无法一一指明,本文行文均来自信源,也仅为权衡财经iqhcj提醒利益相关方投资者更应关注的企业风险所在,不作全面的参照。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75 0
​中国第一牛股最大赢家,压中20cm八连板的中航电测 //www.geniepage.com/?p=25234 //www.geniepage.com/?p=25234#respond Mon, 09 Dec 2024 01:33:52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34 前段时间,军工板块涨势如虹,多家龙头企业股价大幅上扬,其中光启技术的表现堪称惊艳,股价足足翻了五倍。军工股一向对市场情绪比较敏感,出个热门概念,或是传来一则利好消息,股价都可能随之大幅波动。就像 2023 年中航电测那波行情,堪称 A 股市场的经典一幕,它拿下了史上首个 20cm 涨停的八连板,毫无悬念地坐上了当年第一牛股的宝座。

说起中航电测,有个叫郭彦超的牛散就不得不提。此人行事低调,若不是中航电测这一役,恐怕依旧只是资本市场里籍籍无名的散户。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牛”人的实力终究难以掩藏。

2022 年三季度,郭彦超悄然潜伏进中航电测,斥资约 1700 万,买入 147.5 万股。彼时,在中航电测的十大股东名单里,除他之外,还有两位个人投资者。到了四季度,郭彦超继续加仓 183.34 万股,增持动作一气呵成;直至 2023 年 1 月 11 日停牌前夕,郭彦超持股达 330 万股,戏剧性的是,此时公司十大股东中的个人股东仅剩下他一人,仿佛一场大戏开场前的寂静,却暗藏汹涌。

1 月 11 日晚间,中航电测重磅官宣收购中航工业集团持有的成飞集团 100%股权,消息一出,次日便停牌。2 月 2 日,中航电测复牌归来,瞬间开启 20cm 一字连板的暴走模式。短短数日,市场见证了它的疯狂,截至 2 月 13 日,接连斩获 8 个一字涨停,股价如火箭般蹿升,暴涨 330.25%,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当年资本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即便中航电测多次郑重提醒,市盈率已严重偏离行业水准,可市场热情丝毫不减,短暂打开一字涨停板后,股价再度上扬,一路高歌猛进,创下 64.85 元的历史新高。而郭彦超精准拿捏时机,在股价登顶之际成功逃顶,成了这波行情最大的赢家。按季度均价粗略估算,他仅以 3640 万左右的成本投入,狂揽 1.39 亿的收益,收益率高达 378.26%,如此战绩,在资本市场实属罕见,郭彦超自此一战成名,惊艳众人。

从中航电测全身而退后,郭彦超的目光锁定了左江科技。这一次,他魄力尽显,豪掷 1.38 亿。

彼时的左江科技,正值内有芯片研发重大突破的利好支撑,外受算力概念热潮裹挟、还隐隐透着庄家炒作嫌疑的微妙局面,多重因素叠加下,股价开启了凌厉的上扬攻势,短短一年内飙升 9 倍。郭彦超眼光独到,入场时机恰到好处,离场时机亦是精准无误,按均价估算,斩获收益 1.6 亿,收益率达 103%,再度续写传奇。

郭彦超的这两段“投资佳话”,堪称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采用季度均价来计算股价收益,实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上涨期股票的真实价值,郭彦超的实际收益大概率远超 1.39 亿与 1.6 亿这两个数字。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34 0
“机器人概念股”埃夫特1个月涨超200%,美的爆赚超6亿浮盈 //www.geniepage.com/?p=25268 //www.geniepage.com/?p=25268#respond Sun, 08 Dec 2024 08:31:53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68 机器人赛道火热的行情,带飞了埃夫特的股价。

12月4日,埃夫特发布公告,表示其“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已获得芜湖市有关主管部门同意批复,公告发布次日,埃夫特收获20cm涨停,报收31.22元/股,其市值也达到了162.9亿。其最近五个交易日更是收获了三个20cm涨停。

整体来看,自11月5日至12月5日,埃夫特股价涨超210%。一个月埃夫特的股价持续上行,背后原因除了赛道本身的热度外,也离不开华为带来的热度。

11月15日,华为宣布了十余个优选合作伙伴名单,埃夫特名列其中。

除了华为,自带奇瑞“基因”的埃夫特早已吸引了一众豪门的兴趣,其中便包括了近年来加速布局机器人赛道的美的。

1个月暴涨210%

即便“囊中羞涩”,埃夫特仍计划出资近19亿建厂,一展其深耕机器人赛道的决心。

近日,埃夫特发布公告称,芜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同意埃夫特投资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的批复》,原则同意埃夫特投资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89347.48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埃夫特专注于工业机器人产业,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有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为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早在今年的7月31日,埃夫特便首次公布了此轮的建厂计划,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不超过19亿元资金(最终以实际投资金额为准),在安徽省芜湖市通过购买土地,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实现埃夫特工业机器人业务产能的增加。

根据公告内容,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实施,一期工程建设期24个月,投资建设金额预计占总投资金额60%至70%,一期工程建设完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5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二期建设周期为31个月,投资建设金额预计占总投资金额30%-40%,二期工程建设完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0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

对于建厂的原因,埃夫特表示,基于对未来市场需求及公司经营发展规划,同时为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效率,公司拟投资建设该超级工厂项目,项目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

公告发布后,股价一路上行的埃夫特再度暴涨,Choice数据显示,11月5日至12月5日,埃夫特股价暴涨210%。

而埃夫特这段开始于11月上旬的行情,离不开机器人概念的火热以及与华为之间的合作。

具体来看,11月15日,深圳举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成果发布会,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启动运营,并举行优选合作伙伴备忘录签署仪式。据悉,该创新中心是由华为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宝安区人民政府合作建立。

会上,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华龙讯达、深圳华成工业控制、中坚科技、埃夫特、北京创新乐知信息技术、数字华夏深圳科技、北京中软国际教育、浙江强脑科技、佛山奥卡机器人、川禾人形机器人等16家企业均参与了签约。

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埃夫特来到台前,从这时起,众多资金纷纷押注埃夫特,期望其成为华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赛力斯。

美的爆赚6亿浮盈

早在华为“看上”埃夫特之前,出身奇瑞的埃夫特就已受到众多豪门的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埃夫特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芜湖奇瑞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由奇瑞汽车出资200万元成立,主要负责为奇瑞汽车生产线供应工业机器人。

2014年,更名为埃夫特的芜湖奇瑞装备有限公司脱离奇瑞体系,公司的控股股东也由奇瑞汽车变更为远大创投。然而,背靠芜湖市政府的埃夫特并不缺少对其感兴趣的资方。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5年8月,芜湖市国资委同意芜湖建投对外公开挂牌转让由远大创投持有的埃夫特17.80%的股权,挂牌价不低于评估价。

最终,美的拿下这部分股权。2015年12月1日,远大创投和美的集团签订《产权交易合同》,约定远大创投将其持有的埃夫特有限3560万元出资额转让给美的集团,转让价款为1.78亿元,即每元出资额转让价格5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入股埃夫特,美的还在同期增持了被业界誉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国机器人龙头KUKA股份,借此打造公司第二业务曲线。

除此之外,天眼查数据显示,美的集团控股的美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持有埃夫特第一大股东芜湖远宏工业机器人投资有限公司5%的股份,并借此间接持有部分埃夫特股份。

之后,经过多轮增资扩股的埃夫特获得了不少大佬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美的集团、睿博投资、建信投资、深创投等豪门。

然而2020年埃夫特成功上市之后,其股价表现却一路下行。“苦等”近4年后,美的于2023年6月7日,提前知会埃夫特,拟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31306800股,减持股份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

此后至2023年末,美的每个季度分别减持埃夫特276.7万股、543.22万股、131万股,共950.92万股,美的对埃夫特的持股比例也从早期的6.82%降至5%。这三个季度公司股价区间为9.03元/股至13.78元/股,粗略计算,美的套现获益区间为0.86亿至1.31亿。

进入2024年,美的集团依旧保持着减持节奏,今年第二季度再次减持200万股埃夫特股票,其持股比降至4.62%,这段时间公司股价在7.4元/股和10.5元/股之间,获益额约为1480万到2100万之间。

即便陆续出手了不少埃夫特股票,但美的依旧留有2409.08万股,以目前埃夫特31.22元/股的股价计算,美的的持仓市值超7.5亿。这部分股份的初始投资额为1.2亿元。也就是说,美的持有的这部分股份当前获得6.3亿元的浮盈。

深陷业绩亏损泥潭

对于美的来说,此前陆续减持埃夫特除了其股票持续低迷,更重要的原因是埃夫特连年不佳的业绩。

透视埃夫特的业绩,不难发现,埃夫特已经很久没“赚钱”了。上市前的2016年至2019年,埃夫特四年累计亏损1.42亿。上市之后,埃夫特非但未能扭转业绩颓势,反而使得亏损进一步扩大。

2020年至2023年,埃夫特分别亏损1.69亿、1.93亿、1.73亿、0.47亿,至此,公司在过去八年时间埃夫特累计亏损约7.24亿元。

埃夫特三季报显示,公司持续的亏损直至今年依旧没有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营收还出现了不小的下滑。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埃夫特实现营收10.18亿元,同比下滑28.61%;净利润更是巨亏1.05亿元。

埃夫特对此解释称,营收大幅下滑是受市场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产品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以及公司海外系统集成业务受海外汽车主机厂客户投资计划推迟,及在手项目延期执行,以及上年末处置巴西子公司控制权影响,收入规模下降,而收入规模不足也影响到了公司的毛利额。

此外,作为研发机器人的公司,埃夫特的研发费用占比也并不出彩。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0.78亿元,虽同比小幅度上涨,但作为高研发需求赛道的企业,显然并不令人满意。

根据埃夫特半年报披露的信息,埃夫特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全产业链布局,具有协同效应,以及经过多年持续独立研发创新,公司突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台重载165公斤机器人。但若因此减少对研发的投入,无疑将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

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仅为4.64亿元,此次计划投入近19亿来建厂,对埃夫特来说无疑是一场豪赌。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68 0
合肥汇通IPO有进展,注册生效! //www.geniepage.com/?p=25271 //www.geniepage.com/?p=25271#respond Sat, 07 Dec 2024 12:24:19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71 据证监会2024年12月5日消息,中国证监会同意合肥汇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批复文号为证监许可〔2024〕1746号。全文如下:

合肥汇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报送的关于你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审核意见及你公司注册申请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0〕5号)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205号)等有关规定,经审阅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意见及你公司注册申请文件,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二、你公司本次发行股票应严格按照报送上海证券交易所招股说明书和发行承销方案实施。
    三、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四、自同意注册之日起至本次股票发行结束前,你公司如发生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中国证监会
2024年12月5日

合肥汇通从事汽车造型部件和汽车声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汽车车轮
总成分装业务。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已与比亚迪汽车、奇瑞汽车、
长城汽车、江淮汽车、蔚来汽车、奇瑞捷豹路虎、零跑汽车、集度汽车、大众汽
车(安徽)等整车生产企业建立了一级配套合作关系。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71 0
【IPO追踪】上市即破发,多点数智狂泄逾40% //www.geniepage.com/?p=25265 //www.geniepage.com/?p=25265#respond Sat, 07 Dec 2024 08:31:02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65 12月6日,多点数智(02586.HK)上市首日便放量大跌,盘中一度下挫近43.2%,截至发稿前,跌幅为40.35%,报18.02港元,成交额2345.55万港元,总市值159.78亿港元。

在早前暗盘交易中,多点数智暗盘低开。据富途数据显示,暗盘交易多点数智下跌27.18%,报22港元;每手100股,不计手续费,每手蚀821港元。

据此前公开消息,公开发售阶段,多点数智获1.94倍认购,香港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257.74万股股份,占发售股份总数的约10%(任何超额配股权获行使前)。

此外,国际配售阶段多点数智获1.36倍认购,国际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2319.66万股,相当于发售股份总数的90%(任何超额配股权获行使前)。

资料显示,多点数智于2015年创立,为本地零售业提供SaaS解决方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3年,按收入计算,多点数智是中国最大的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亚洲领先的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从业务模式看,多点数智主要为各种规模及业态的客户开发的SaaS解决方案,涵盖了本地所有的零售业务(例如,便利店、百货商店,超市及专卖零售商等),从采购及供应链管理、门店及总部管理到营销及全渠道销售。

此外,多点数智还为其他大型零售商提供服务,如重庆百货集团、银川新华集团及麦德龙实体,以及DFI Retail Group经营的惠康、万宁、佳宁药房、巨人超市及7-Eleven (Hong Kong)等知名品牌。

但从基本面来看,多点数智并不乐观,增收不增利。于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实现收益分别约为人民币8.48亿元、13.28亿元、15.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72%;2024年上半年,多点数智实现收入9.39亿元,同比增长22.9%。

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净利润表现却并不如意,于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中期,期内净亏损分别为18.25亿元、8.41亿元、6.55亿元和2.49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9.42亿元、3.56亿元、2.33亿元和0.56亿元,亏损有所收窄。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65 0
五一视界冲刺“数字孪生第一股”:营收持续增长,但盈利难求 //www.geniepage.com/?p=25230 //www.geniepage.com/?p=25230#respond Sat, 07 Dec 2024 01:33:49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30 近些年来,数字经济相关领域频繁迎来政策支持。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29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稳中有增,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导航等领域对外贸易。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相关概念亦是资本市场的“宠儿”。11月29日,A股市场的数字经济板块迎来上涨,兆日科技(300333.SZ)、数字认证等多股录得涨停;港股市场的黑芝麻智能(02533.HK)等一些概念股亦有所上涨。

数字孪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29日,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五一视界”)以18C标准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如果成功登陆港交所,公司将有望成为“数字孪生第一股”。

营收持续增长,亏损收窄

五一视界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2月的科技公司,是中国数字孪生行业的引领者。五一视界主要围绕3D图形、模拟仿真及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技术进行大量投资并发展核心竞争力,公司已形成三大核心业务,分别为51Aes(数字孪生平台)、51Sim(合成数据与仿真平台)及51Earth(数字地球平台),并在这三个业务线均推出商业化产品及解决方案,

其中,51Aes的三个核心产品包括AES(全要素场景)、WDP(数字孪生SaaS平台),以及ISE(无限仿真引擎)。51Aes提供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51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51WIM(水利水务信息模型平台)及51XIM(工业及能源信息模型平台),覆盖城市、园区、乡村、水利、水务、工业、能源、房地产、医疗及教育等领域。

51Sim的核心产品包括SimOne(智慧驾驶与机器人仿真平台)、DataOne(数据闭环与合成数据平台)及TIM(交通信息模型平台)。51Sim为中国领先的面向量产的仿真平台,并已经为数百家智能驾驶行业客户提供商业化服务。

五一视界预期51Earth将成为透过多样化应用程序提供独特数字体验的关键平台。

在发展过程中,五一视界已完成8轮融资,筹集到超过8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资金,在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市场中融资金额排名第一,最后一轮估值达44亿元。

业绩方面,2021年-2023年,五一视界的营收分别为1.26亿元(人民币,下同)、1.70亿元、2.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56%,但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46亿元、1.90亿元、8708万元,同期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14亿元、1.32亿元、6808万元。

2024年上半年,五一视界的营收同比增长12.3%至3322万元;净亏损6507万元,经调整净亏损为6028万元,均同比收窄。

五一视界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出现经调整亏损主要由于近些年产生了大量的销售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及研发成本。

数据亦显示,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五一视界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08亿元、1.34亿元、1.03亿元、2858.5万元。

另外,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中期末,五一视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2亿元,不算特别充裕。

行业前景如何?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孪生领域也频繁得到政策支持,行业的发展前景有值得期待的地方。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数字孪生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8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89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4%,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并于2028年达到464亿美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9.2%。

其中,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7亿元,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8%,增速高于全球市场。预计到2028年,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至660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3.8%。

数字孪生解决方案按应用场景划分可细分为以下三类:设计与运营优化、AI训练与验证,以及用户互动与体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就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市场来看,2023年-2028年增速最快的或是用户互动与体验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市场正在快速成长,但目前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各类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多种多样。

五一视界虽然是市场领导者中唯一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的市场份额仅为2.4%,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公司后续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结语

展望未来,五一视界表示将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盈利:1)丰富业务模式、产品及解决方案;2)扩大客户群;3)提高运营效率。

而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则将用于51Aes、51Sim及51Earth的研发;提供商业化能力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30 0
金花股份因财务信披不准确等被责令整改 //www.geniepage.com/?p=25262 //www.geniepage.com/?p=25262#respond Fri, 06 Dec 2024 08:30:45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62 金花股份近日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存在2023年半年报、三季报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等违规情形,陕西证监局决定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公司董事长邢雅江等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这并非金花股份首次被罚,今年以来,该公司曾因2023年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隐瞒董事长涉嫌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问题,先后遭到监管处罚。

  屡遭处罚的背后,金花股份业绩亦承受较大压力,其扣非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降,且今年前三季还在继续走低。值得一提的是,金花股份的利润大部分被其销售费用蚕食。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处于50%以上高位且近三年还在持续攀升。与同行业公司对比来看,在A股72家中药公司中(依据申万三级行业分类),金花股份近三年销售费用率分别高居行业第二、第四、第三。

  存在三方面违规情形

  根据金花股份收到的来自陕西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公司存在三方面违规情形,包括2023年半年报、三季报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未及时披露关联方期间资金占用情形以及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使用不规范。

  具体而言,金花股份分别于2023年6月、8月申购华银稳健成长4号私募基金2000万元、基成盈赢宝私募基金1000万元,将其计入以公允价值变动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核算。金花股份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三十五条规定,在2023年半年度、三季度及时将前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导致2023半年报少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09.31万元,利润总额多计209.31万元,2023年三季报少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054.20万元,利润总额多计1054.20万元。

  与此同时,金花股份在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存在通过预付第三方款项的形式,相关资金转出后流入公司董事长邢雅江实际控制企业的情形,第三方随后将预付款退回公司,实质构成关联方期间资金占用,金额累计5200万元。

  此外,金花股份还将暂时补充流动资金间接用于股票交易。据了解,金花股份将闲置募集资金用于临时补充流动资金,部分募集资金转至金花药厂用于日常经营。经查,金花药厂将部分资金转回公司一般户后,金花股份用于买卖股票,导致期末无法足额将该部分资金归还至募集资金专户,2023年12月,通过向第三方自然人临时借款3000万元,才足额归还募集资金。

  基于此,陕西证监局认为,金花股份董事长邢雅江、总经理兼代财务总监韩卓军、董事会秘书孙明对上述违规事项负有责任。根据相关规定,陕西证监局决定对金花股份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对责任人邢雅江、韩卓军、孙明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潘悦 制图

  多次因信披违规被处罚

  今年以来,金花股份就多次因为信披违规问题被监管处罚。

  此前6月19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对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的决定》,由于2023年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上交所对金花股份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经查明,1月27日,金花股份披露《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092.41万元至-1606.6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预计2023年扣非净利润为709.27万元至922.91万元。

  3月28日,金花股份披露《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更正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再次测算,并经与公司年审会计师沟通,预计公司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900万元至-42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预计公司2023年度实现扣非净利润200万元至300万元。

  4月26日,金花股份披露的《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为-4289.06万元,扣非净利润为300.47万元。

  上交所认为,金花股份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实际的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与预告金额差异幅度分别近105%、58%,影响了投资者的合理预期。同时,公司迟至2024年3月28日才披露业绩预告更正公告,更正公告披露不及时。鉴于上述违规事实和情节,上交所决定对金花股份及时任董事长邢雅江、时任总经理(代行财务总监)韩卓军、时任董事会秘书孙明予以通报批评。

  6月21日,金花股份也因此收到陕西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陕证监措施字【2024】15号),决定书显示,由于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归母净利润与年度报告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根据相关规定,陕西证监局决定对金花股份及邢雅江、韩卓军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除了业绩预告数据披露不准确,金花股份还隐瞒董事长涉嫌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公司也因此受到监管处罚。

  8月23日,金花股份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的公告》称,经核查举报线索,陕西证监局发现金花股份董事长邢雅江因涉嫌犯罪于2024年4月至7月被公安机关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该事项属于应立即披露的重大事件,但金花股份至今未披露。根据相关规定,陕西证监局决定对金花股份及邢雅江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责令其在收到本决定书后立即披露邢雅江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具体情况,说明事件起因、最新进展及对公司的影响等。

  在监管关注下,金花股份才披露出其董事长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相关情况。据了解,邢雅江系于2024年4月23日至2024年7月26日期间被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经金花股份向邢雅江核实,前期因其他人员涉嫌私自刻制与公司无关的其他公司印章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其向公安机关供述系邢雅江知悉并受其指使,致使邢雅江成为涉案人员。

  金花股份亦因此受到上交所处罚。8月26日,上交所发布了《关于对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上交所指出,公司董事长涉嫌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是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和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公司未及时披露上述重大事项及进展,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有关规定。基于此,上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决定对金花股份及时任董事长邢雅江予以监管警示。

  扣非净利润呈持续下滑态势

  公开资料显示,金花股份成立于1996年2月14日,于1997年6月12日登陆上交所,主要从事骨科中成药、免疫类药品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金天格胶囊、金花牌转移因子胶囊、转移因子口服液等。

  深耕医药行业多年的金花股份近年来业绩明显承压。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金花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7.45亿元、7.55亿元、6.68亿元、5.34亿元、5.79亿元、5.65亿元;扣非净利润依次为0.38亿元、0.13亿元、0.26亿元、0.36亿元、0.04亿元、0.03亿元。在扣非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下,金花股份今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仍继续走低。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实现营收4.19亿元,同比增长4.00%;实现扣非净利润0.17亿元,同比下降13.23%。

  值得一提的是,金花股份的利润大部分被其销售费用蚕食。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金花股份销售费用率分别为52.59%、55.32%、54.98%、59.00%、59.82%、60.56%,均处于50%以上高位且近三年还在持续攀升。与同行业公司对比来看,在A股72家中药公司中(依据申万三级行业分类),2021年金花股份以59.00%的销售费用率高居第二名,2022年以59.82%的销售费用率高居第四名,2023年以60.56%的销售费用率高居第三名,近三年销售费用率排名均位于行业前列。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62 0
新质引领 数创未来 2024商会会长大会于12月29日广州举办 //www.geniepage.com/?p=25258 //www.geniepage.com/?p=25258#respond Fri, 06 Dec 2024 01:37:22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58 新华网广州12月4日电(李幸子)12月2日,一年一度的企业家博鳌论坛及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今年论坛以“改革新蓝图 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曹德旺、高德康等行业领军企业家、各界嘉宾汇聚一堂,共话改革新机遇,共谋发展新未来。

作为企业家博鳌论坛的平行论坛,2024商会会长大会将于12月29日在广州举办,大会以“新质引领 数创未来”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围绕数字技术、数据融合、数字经济开展讨论。

2024商会会长大会将以“主旨演讲+圆桌论坛”等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设置商协会数字化技术主旨演讲和围绕人工智能、数字服务、低空经济等主题的圆桌论坛展开讨论。解读当下市场最新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为商协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强化商协会服务功能,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首届商会会长大会自2023年12月创办,于海南博鳌顺利举办。论坛举办期间,共计吸引了500多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和商协会会长参与,积极分享经验、建言献策、共话发展,富有专业性、针对性、建设性,已成为商协会领域的年度思想盛宴。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58 0
央企设立创投基金迎政策利好 //www.geniepage.com/?p=25229 //www.geniepage.com/?p=25229#respond Fri, 06 Dec 2024 01:33:49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29 记者12月2日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其中提到,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到15年、健全符合国资央企特点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等。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了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投什么”“能够投”“敢于投”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国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根据相关政策措施,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要以具备硬科技实力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主要投资标的,长期支持陪伴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壮大,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到15年,较一般股权投资基金延长近一倍。

  国务院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围绕主责主业,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要技术,发起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所需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母基金,发挥母子基金放大投资功能;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吸引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共同参与,引领各类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开展有效投资,带动形成创业投资资本集群。

  相关政策措施强调,中央企业要以创业投资基金为“探头”和“触角”,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求投资优质创新项目。中央企业要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战略引导、产业应用、资源对接、资本运作等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由中央企业并购,也可上市、股权转让。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以往的采访中发现,国资创业投资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直指考核。

  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健全符合国资央企特点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建立以功能作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既要“算总账”,对整体投资组合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还要“算大账”,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

  相关政策措施还提出,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为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对于早期项目,可以适当简化资产评估、尽职调查程序,授权投资团队在一定投资额度内自主决策。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投资团队与基金深度绑定,与出资人共进退。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了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的三个问题,对基金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一是解决了“投什么”的问题,明确规定了中央企业创投基金要投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要投新质生产力。二是解决了“能够投”的问题,也就是形成投资能力的问题,支持中央企业积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增加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供给。三是解决了“敢于投”的问题,更加科学合理评价基金投资绩效。

  据透露,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中央企业有序规范推进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运作,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资本支撑。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29 0
“科八条”后首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获受理 西安奕材欲借力科创板打造“硬”实力 //www.geniepage.com/?p=25231 //www.geniepage.com/?p=25231#respond Thu, 05 Dec 2024 01:33:51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31  本报记者 田鹏

    11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官网显示,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奕材”)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正式获上交所受理。据悉,这是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八条”)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上交所表示,受理西安奕材科创板IPO申请,充分表明资本市场对国家战略行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是科创板的初心和使命。

    西安奕材科创板IPO获受理

    据了解,西安奕材作为国内12英寸硅片头部企业,是国内主流存储IDM厂商的全球硅片供应商中采购占比第一或第二大的战略级供应商。西安奕材实现了对国内一线逻辑晶圆代工厂大多数主流量产工艺平台的正片供货,是目前国内新建12英寸晶圆厂的首选硅片供应商之一。

    此次西安奕材拟通过科创板IPO募集资金49亿元,用于提升国内晶圆制造产业链竞争力和国内电子级硅片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旨在提升公司价值创造力,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奕材科创板IPO获受理是“科八条”发布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根据公司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9个月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均未实现盈利,最近一期期末存在未弥补亏损。

    具体来看,报告期各期,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0750.01万元、105469.31万元、147376.14万元和143378.61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34808.82万元、-41553.42万元、-69233.88万元和-60626.67万元。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合并报表及母公司未分配利润分别为-177892.13万元和-46799.75万元,存在未弥补亏损。

    谈及公司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的原因时,西安奕材表示,在波动的半导体周期中快速提升收入、释放规模效应、覆盖高额固定成本是公司实现盈利的最大挑战。同时,产能爬坡带来的阶段性产销量不足导致生产成本高以及针对核心技术和产品工艺的前期刚性研发投入影响公司短期盈利能力。此外,叠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公司对全球战略级客户提升收入规模,尤其是高端产品放量所需的周期更长,进一步增加盈利难度。

    打造更为包容的政策环境

    事实上,未盈利企业上市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新“国九条”的配套措施,《中国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以下简称“十六项措施”)与“科八条”都将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作为重要的举措,为具有典型新质生产力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提供了更为包容和支持的政策环境。

    具体来看,2024年6月份,证监会发布“科八条”,旨在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提升其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力度。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市场人士表示,这一政策不仅提升了制度包容性,还明确了科创板将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

    此外,证监会发布的“十六项措施”在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为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其中,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等措施,直接促进了未盈利企业的上市便利。

    西安奕材和中介机构表示,公司发行上市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优化规模效应,加速技术迭代,打造新质生产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进口替代,为实体经济发展赋予科创动力。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31 0
超17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增持贷款进展 金额上限合计386.2亿元 //www.geniepage.com/?p=25227 //www.geniepage.com/?p=25227#respond Tue, 03 Dec 2024 01:36:36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27 11月30日,恒烁股份、阿特斯2家科创板公司发布回购计划,同时披露公司获得银行回购专项贷款(获得银行贷款承诺函或与银行签署贷款合同,下同)。

  自10月18日央行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后,上市公司陆续披露公司及股东获得回购增持贷款情况。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日,17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180份回购增持贷款公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386.2亿元,占首期额度比例的12.87%。

  市场人士认为,回购增持贷款有效提振了资本市场信心。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优质公司股票回购增持的能力和动力。同时,上市公司或股东进行回购增持,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和市场的信心,以及稳定股价和市场情绪,推动A股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10月20日,首批23家上市公司披露关于回购增持贷款公告,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日,累计173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增持贷款相关情况,其中,130家上市公司获得回购专项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236.42亿元;47家公司披露了50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大股东获得增持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49.79亿元。

  据记者梳理,中国石化、中国外运、海亮股份和金田股份等4家公司既披露了回购贷款、也披露了股东获得增持贷款的情况。还有公司主要股东获得多笔增持贷款,东方盛虹、电科数字分别披露了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3笔、2笔增持贷款情况。

  “政策支持精准匹配了市场需求。”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购增持贷款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使更多公司能够通过回购减少流通股数量,优化资本结构,提升每股收益,从而推动其投资价值在市场上获得合理反映。特别是对于股价长期低估的优质公司,回购行为将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稳定、价值被低估的信号,助力市场预期修复。

  从目前来看,回购增持贷款落地范围较广。上述披露回购增持贷款情况的173家公司中,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分别有128家、21家和24家。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数量较多,有112家,占比64.74%;国有企业46家,占比26.59%。从行业来看,电力设备、医药生物、交通运输行业的上市公司较多,分别有18家、18家和16家。

  从进度来看,已经有上市公司使用贷款资金完成回购计划。11月26日,抚顺特钢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1月22日完成回购,回购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及中信银行抚顺分行回购专项借款,支付资金总额为7000.47万元。

  “央行设立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机制正在逐步落地,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不仅显示了该机制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灵活性,也反映了市场信心的增强。”田利辉表示。

  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展

  增持、回购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两大重要方式,回购增持贷款精准落地,也能够提升企业和股东参与市值管理的积极性。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市值管理指引》),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

  “回购增持贷款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目标高度契合。”杨超表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将更多流向业绩稳定、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强化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配置。这不仅能够推动企业股价向合理价值回归,还能提升整体市场的投资吸引力,为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申请回购增持贷款时,上市公司或股东需要注意合规审查、专款专用、信披要求、风控能力和合作银行等问题。田利辉表示,首先,上市公司或股东需要确保自身符合《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的条件;其次,贷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需要开立专用账户,以确保资金封闭运行;再次,上市公司应及时披露回购增持计划以及贷款进展,保持透明度,避免内幕交易行为;最后,在申请贷款前,上市公司或股东应充分评估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确保不会因为贷款而给公司或股东带来过重的财务负担。另外,不同银行可能提供的服务和支持有所差异,选择那些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全面服务的银行会更有利。

  近日,多家银行主动披露发放回购增持贷款进展,部分银行透露,除了已经发放的贷款,还在积极对接更多优质客户。

  田利辉表示,未来,回购增持贷款规模将持续增长,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展。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会有更多上市公司和股东参与进来,使得整体贷款金额继续上升,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进入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27 0
星图测控客户供应商双集中,与关联方利益冲突风险备受问询 //www.geniepage.com/?p=25224 //www.geniepage.com/?p=25224#respond Mon, 02 Dec 2024 02:00:46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24

文:权衡财经iqhcj研究员 王心怡

编:许辉

2024年11月22日提交注册的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图测控)拟在北交所上市,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2,750.00万股(含本数,不含超额配售选择权)。此次拟使用募集资金1.9亿元,用于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一期)项目、基于AI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4500万元)。

空天院为实控人,公司再度提示与关联方利益冲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第四季度收入占比高;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同行均值;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均较高,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及合理性进行问询;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周转率下降,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

空天院为实控人,公司再度提示与关联方利益冲突

2016年12月,四方股份、罗永红、王金林共同出资设立星图测控有限,其中,四方股份出资1,200万元(对应持有星图测控有限60%股权);罗永红出资400万元(对应持有星图测控有限20%股权);王金林出资400万元(对应持有星图测控有限20%股权)。罗永红、王金林于测控有限设立时所持有的全部股权分别系为牛威和吴功友代持。

公司2020年9月被收购后,2020年10月公司名称变更为“中科星图(西安)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多名董事、高管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处兼职,如胡煜兼任中科星图金能(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王盛刚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科技促进发展处主管等。

公司于2023年2月28日在股转系统挂牌并公开转让,并于2023年6月调至创新层。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共有2家分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2家参股公司。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中科星图持有公司3825万股,持股比例为46.36%,公司董事会的9名董事中,有超过半数由中科星图提名,并经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因此,中科星图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中科星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根据中科星图公开披露的相关公告文件,中科星图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因此,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可通过中科星图实际控制星图测控,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这一点,在注册环节,证监会进一步问询:请发行人说明加强内控,防范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利益冲突的相关措施。请保荐机构补充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星图测控也再度提示,如果未来公司未能严格履行关联交易决策、审批程序,则可能存在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利益冲突的风险。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第四季度收入占比高

星图测控是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2024年1-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42亿元、1.415亿元、2.29亿元和8135.97万元,2022年和2023年营收分别增长35.8%和61.84%;各期净利润分别为3485.05万元、5074.87万元、6262.79万元和2595.82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报告期各期,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分别为545.60元、2042.59万元、1182.55万元、1351.61万元,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0.0016%、40.25%、18.88%、52.07%。

权衡财经iqhcj注意到,报告期各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052.23万元、-605.19万元、1,484.50万元、-3,364.12万元。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与公司净利润存在一定差异。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构成包括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测控地面系统建设及系统集成,其中技术开发与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其收入占比分别为87.59%、87.54%、74.42%、88.93%。

公司在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等主营业务领域实现了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测控地面系统建设、系统集成等产品或服务的业务收入,其中技术开发与服务占比较高。2023年,公司开展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根据用户测控需求,提供地面站设计与建设、测控中心设计与建设等服务,获得销售收入,使得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星图测控目前的终端用户主要集中在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等领域,终端需求与特种领域预算支出规模、国家研发投入的关联性大。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前三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比重较小,第四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比重较大。2021年-2023年,公司当年第四季度收入占当年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24%、57.73%和47.08%。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销售毛利率分别为55.20%、56.92%、52.16%和53.18%。与可比公司平均值相比,公司从相近拉开差距,达6-7个点之多。

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同行均值

报告期内,星图测控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总额分别为2,198.37万元、4,344.82万元、5,464.85万元、2,655.8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09%、30.71%、23.86%、32.64%。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515.72万元、2,188.06万元、2,781.79万元、1,279.49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54%、15.47%、12.15%和15.73%。

2021年和2022年,星图测控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近。公司紧抓航天大时代的发展契机,积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在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体现了公司在所属细分领域的技术实力。2023年和2024年1-6月,由于华如科技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导致华如科技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使得公司2023年和2024年1-6月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出现了一定差距。

星图测控研发费用主要为人员费用、折旧和摊销费用、技术服务费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21年-2024年1-6月,技术服务费分别为788.13万元、410.63万元、1168.40万元和468.25万元,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7.83%、18.73%、42.00%和36.6%。

此外,截至2024年6月30日,星图测控已在航天领域拥有3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及189项已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其中,32项发明专利中,3项于2021年获得,5项为2022年获得,剩余19项均为2023年获得,5项为2024年获得。

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均较高,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及合理性进行问询

2021年-2024年1-6月,星图测控向合并口径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分别为6,529.15万元、7,271.87万元、8,627.82万元、3,783.0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2.64%、51.40%、37.67%、46.50%,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较高。

2021年和2022年,中科星图及其关联方均为公司第一大客户,2023年为公司第三大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3,818.89万元、2,610.07万元、2,626.89万元、663.0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6.64%、18.45%、11.47%、8.15%,报告期初公司关联销售金额和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但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2021年-2024年1-6月,公司向合并口径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3,288.16万元、2,622.13万元、3,860.16万元、1,276.61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9.31%、38.58%、32.93%、34.29%,占比较高。

报告期内,星图测控向关联方采购商品、接受关联方劳务涉及金额合计分别为831.79万元、797.58万元、257.36万元和19.82万元。

证监会曾对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及合理性进行问询,要求公司,说明2020年9月被中科星图收购后经营业绩和关联交易大幅上升的原因,结合前期订单储备情况以及收购后订单获取来源、技术积累及突破情况、订单毛利率水平变动情况,说明是否存在配合虚增收入的情况。

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周转率下降,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

报告期各期末,星图测控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5,914.05万元、1.137亿元、1.635亿元、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6.74%、80.39%、71.38%、258.18%,占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3.93%、51.26%、43.18%、54.16%,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期后回款金额比例为12.87%。

2021年-2024年1-6月,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38、1.38、1.39、0.39,应收账款会周转率下降。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应收账款余额将可能继续增加。若公司采取的收款措施不力或客户信用发生变化,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将会提高,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发行人共向关联方销售项目27个,其中21(18+3)个项目累计回款比例超过70%,项目数量、收入占比分别为77.78%、83.09%,表明绝大部分项目累计回款比例较高。此外,累计回款比例低于70%的项目共6个。

报告期各期末,星图测控的存货主要由库存商品、合同履约成本组成,各期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179.06万元、1,336.08万元、3,503.15万元、3,913.93万元,占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33%、6.02%、9.25%、10.09%。各期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0.20次、8.04次、4.53次和1.03次。

注册制下,IPO企业更应该注重信披质量,其经营指标能否满足上市要求,后续的可持续经营状况,行文有限,权衡财经iqhcj无法一一指明,本文行文均来自信源,也仅为权衡财经iqhcj提醒利益相关方投资者更应关注的企业风险所在,不作全面的参照。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24 0
吉利控股品牌整合再生变数 传极星并入极氪计划暂停 //www.geniepage.com/?p=25213 //www.geniepage.com/?p=25213#respond Sun, 01 Dec 2024 09:15:07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13 作者:KimSu

11月14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宣布对旗下品牌极氪和领克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旨在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并消除同业竞争。这一消息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被视为吉利控股内部今年体量最大的一项整合行动。随后,两大汽车品牌迅速展开了业务层面的整合,重点集中在营销、供应链和采购等领域,并计划逐步梳理产品线和研发工作。

然而,就在领克与极氪的整合持续推进之际,另一项重要合并却遭遇了波折。据多方消息,吉利控股原计划将极星并入极氪的举措已经暂停。这一变化也给吉利控股的品牌整合战略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极星作为吉利控股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主要市场在海外。今年前9个月,极星全球销量为3.23万辆,同比下滑22.8%。尽管面临市场挑战,但极星作为独立的美股上市公司,其经营和财务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沃尔沃汽车宣布计划将其所持极星股份中的62.7%分配给吉利控股后,极星的发展前景更是成为了市场热议的话题。

与极氪和领克相比,极星的整合难度更大。极星不仅拥有更为独立的运营模式和研发中心,其内部氛围和业务节奏也与极氪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合并过程中,如何协调两个品牌之间的差异,确保整合的顺利进行,成为吉利控股面临的一大挑战。

此外,尽管吉利控股希望通过整合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并未完全符合预期。在合并消息公布后,极氪的股价先涨后跌,而吉利汽车集团的股价也连续3天下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吉利控股品牌整合战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对于极星并入极氪计划的暂停,吉利控股尚未给出正式回应。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变化无疑将给吉利控股的品牌整合战略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吉利控股将如何调整其品牌整合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值得持续关注。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13 0
极氪汽车豪掷超93亿控股领克汽车背后:品牌内耗加剧,利润端双双承压 //www.geniepage.com/?p=25218 //www.geniepage.com/?p=25218#respond Sun, 01 Dec 2024 02:08:00 +0000 //www.geniepage.com/?p=25218 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控股”)战略转型阶段,吉利系两大品牌极氪汽车(ZK.N)与领克汽车的合并引发市场关注。吉利控股与沃尔沃汽车将向极氪汽车出售其持有的领克汽车股份。极氪汽车支付的股权转让及增资费用合计达93.67亿元,交易完成后,极氪汽车将持有领克汽车51%的股权。

证券之星注意到,品牌整合的原因是极氪汽车与领克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品重叠和品牌定位模糊的困扰,限制了各自发展。然而,两个品牌目前均处在亏损态势,极氪汽车三季度还面临着毛利率同比下降的难题,自身经营压力不轻。加之合并后市场范围覆盖更广,在强敌环伺的新能源车市场中,二者合并后“1+1>2”的良性发展又能否如愿?

极氪汽车反向收购

近日,吉利控股称,将向吉利汽车(00175.HK)转让极氪汽车11.3%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汽车的持股比例将增至约62.8%。

同时,集团层面还对领克汽车进行股权结构优化,以推动与极氪汽车的全面战略协同。根据吉利汽车发布的公告,吉利控股以36亿元向浙江极氪转让领克汽车20%股权,同时沃尔沃汽车以54亿元的价格向浙江极氪转让领克汽车30%股权。交易完成后,领克汽车将由宁波吉利和浙江极氪各持50%股权,沃尔沃汽车完全退出。

同时,极氪汽车将向领克汽车新增注册资本3.67亿元。综上计算,通过出资93.67亿元,极氪汽车将持有领克汽车51%股权,进而获得控股权,宁波吉利则持股49%。

证券之星注意到,极氪汽车或需外部融资才能支付第一阶段的费用。具体而言,上述交易分两步走,在交割日期极氪汽车需付给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70%的对价,约63亿元,剩余30%在之后12个月内支付。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极氪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6.41亿元。这意味着极氪汽车在交易的第一阶段中并不能够完全支付70%的对价。吉利汽车也预计收购事项将以极氪汽车内部现金储备及外部融资拨付。

资料显示,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都是吉利系品牌。其中,领克汽车于2017年成立,是吉利汽车品牌向上的代表。而极氪汽车的前身是领克汽车的电动汽车事业部,旗下首款车型极氪001是此前领克汽车的概念车领克ZERO。此次合并也意味着领克汽车被自己孵化的极氪汽车反向收购。

在吉利汽车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两个品牌虽有不同的定位,但是售价有重叠,如果不整合,必然会带来同业竞争问题。同时,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在运营中也出现了新品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内部矛盾。此外,两个品牌在很多原本可以共享的方面,如研发、架构、销售等都会出现重复投资的情况。

显然,此次整合是为了规避品牌内耗。按照最初规划,领克汽车主打燃油和混动,极氪汽车则专注于纯电领域。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领克汽车今年推出了首款纯电轿车Z10,其价格区间与极氪001、007高度重叠,直接在用户中形成了分流。

同时,极氪汽车也出现新的战略转向,宣布将涉足混动汽车领域。在吉利汽车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控股总裁、极氪汽车CEO安聪慧透露,极氪汽车大型旗舰SUV车型将搭载两种动力形式,包括纯电和超级电混,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发布。

至于两大品牌整合后的发展规划,安聪慧在极氪汽车三季报业绩会上回应称,二者的合并并非简单的合并相加,而是双方业务的深度重组。二者将保持双品牌战略,相对独立、相互区隔。

上市公司、标的业绩双承压

作为吉利汽车内部孵化的乘用车品牌,今年极氪汽车与领克汽车的销售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数据显示,领克汽车10月销量31074辆,创历史新高,同环比分别增长约26%、2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64%。1-10月,领克汽车累计销量22.67辆,同比增长近38%。极氪汽车10月交付25049辆,同环比增长92%、17%。其1-10月交付新车约16.79万辆,同比增长82%。

但由于国内新能源车价格战不断加剧,极氪汽车与领克汽车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领克汽车在成立次年实现盈利,但随着燃油车市场份额下滑,其业绩开始萎靡。2023年由盈转亏,大幅亏损11.1亿元。今年上半年,领克汽车实现营收213亿元,亏损虽同比收窄,但也达到2.5亿元。

极氪汽车的日子也不好过,2021-2023年累亏超2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净亏损高达49.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83.58亿元,同比增长30.7%,环比下滑8.4%;同期净亏损11.39亿元,同比减亏21.7%,环比减亏37%。

减亏之际,极氪汽车的单车盈利能力并未改善。其第三季度车辆毛利率为15.7%,去年同期为18.1%,今年二季度为14.2%。可见三季度销量虽大增超50%,但赚钱能力不及去年同期。对于毛利率的变化,极氪汽车表示,同比下降主要是车辆的平均售价较低,两个季度的产品组合和定价策略变化不同;环比增长主要归因于产品组合的变化。

亏损之下,整合后的新极氪汽车覆盖的市场空间更大,也意味着要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安聪慧表示,极氪汽车之前面向的是25万元至50万元市场,整合之后,市场空间将囊括15万元到30万元的区间,这意味着极氪汽车可以覆盖中国汽车60%左右的细分市场。

目前,极氪汽车主要竞争对手是“蔚小理”、小米SU7等。与领克汽车合并后覆盖的竞争车型也会更多,如比亚迪汉、深蓝S07等传统大厂车型,以及零跑C11等新势力车型。而20-30万元的价格区间是竞争最为白热化的价格段,也是车企的主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控股计划在2026年底将极氪汽车、领克汽车打造成为年产销百万级的全球领先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深陷亏损之中的极氪汽车耗资近百亿收购亏损的领克汽车,除了在财务层面加剧利润端的压力外,还要面临更广的市场竞争。二者的合并最终能否实现“1+1>2”的效果,有待时间验证。(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陆雯燕)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2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