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权衡财经 财经求实 权衡价值 www.geniepage.com Tue, 02 Jul 2024 10:14: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6 //www.geniepage.com/wp-content/uploads/cropped-logo-1-32x32.jpg 经理人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32 32 “中植系”248家企业集体破产清算 //www.geniepage.com/?p=24077 //www.geniepage.com/?p=24077#respond Fri, 05 Jul 2024 10:13:39 +0000 //www.geniepage.com/?p=24077 “ 2015年高光时刻,中植系曾同时投资了几十家上市公司,此后由于股灾,以及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中植系短债长投的风险开始暴露。今年1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文称,于当日裁定受理中植集团破产清算申请。”

万亿“中植系”又传来大消息,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48家企业将被合并破产清算。

曾经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中植系”正式走到了末路。

01
248家企业破产清算
“中植系”究竟有多少企业?估计就连创始人解直锟自己也搞不清楚。

6月2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经调查,中植集团与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247家企业存在高度关联性且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区分企业财产成本过高,单独破产清算将严重损害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利益。因此,管理人申请对中植集团等248家企业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

北京一中院还列出了与中植集团存在高度关联性的274家企业名单,产业覆盖物业管理、投资咨询、融资租赁、商贸中心、能源矿产等。

图片

图片这是继4月7日宣布延长债权人债权申报期的公告后,中植企业集团时隔2个多月再度披露重整进展。

只能说,“中植系”这些企业剪不断,理还乱。要破产,也只能一起。

2021年底,“掌门人”解直锟在做瑜伽锻炼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后,仅仅不到2年时间,“失去主心骨”的中植集团就开始“土崩瓦解”。

2023年11月,中植集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致歉信》,透露集团债务规模巨大,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为4200亿元至4600亿元。

2023年11月25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公司高管等主要涉案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02
9个锅盖,10个锅
解直锟一手打造的金融帝国,无论结构多么复杂,控制了多么庞大的上市公司体系,说白了就是六个字“胆大,人傻,钱多”。

如果说恒大是通过银行资金,撬动高杠杆的房地产。谢直锟就是通过各种持牌金融机构和财富管理公司,直接把手伸向高净值人群。

从这些人手中融资,然后再投到各个领域中去。

中融信托、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都不过是中植系融资的平台。

给投资者8-10个点的收益,加上业务员和管理团队提成,以及场地、宣传等各种运营成本,获取资金的综合成本估计超过15%。

试问有什么行业能覆盖这么高的利息成本?

用这些钱,中植系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有33家,本来想玩高抛低吸,没想到2015年股市暴雷,自此之后,股市就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而中植系通过高价入股的上市公司,不仅无法套现,自己还被深深套入其中。

中植系另外一个资金去向就是房地产。

2017年-到2020年,中植系将大量的资金投资房地产业,国内暴雷的几大房地产企业,几乎都与中植系有资金合作。从2021年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长期调整的趋势,彻底压垮了中植系翻身的希望。

最后只能不断拆东墙补西墙。

最后9个锅盖,10个锅。

暴雷只是早晚得事情。

03
八大首席
要说解直锟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就是视野更开阔,胆子更大,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需要“高参”。

于是一大批监管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的人,陆续被解直锟挖到了中植,于是就有了中植系“八大首席”:

原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大法官颜茂昆出任中植集团首席风控官,后来又出任董事局总裁。

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牛占斌,出任中植集团首席运营官。

原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王允贵,出任中植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原中国证监会法律部副主任刘辅华,出任中植集团首席合规官。

原北京税务局副局长张磊,出任中植集团首席财务官。

原公安部经侦局陈海波,出任中植集团首席风控官。

原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律师武建华,出任中植集团首席财富官。

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罗音宇,出任中植集团首席资源官。

当然,加入中植系的不仅仅以上人员,比如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原行长蒋玉林就曾出任中植资本行政总裁。

今年1月,北京一中院公告称,债务人中植企业集团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4)京01破申1号]披露,中植集团公司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及非流动资产构成,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180.86万元、其他应收款29.31亿元,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办公设各等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及电子软件等无形资产。

中植系遍布全国的20多万投资者最后能拿回多少钱?还是一个未知数。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077 0
“批发”改“零售”,大家养老能否找到新东家? //www.geniepage.com/?p=24074 //www.geniepage.com/?p=24074#respond Thu, 04 Jul 2024 10:10:41 +0000 //www.geniepage.com/?p=24074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融媒体中心 文/李听

在“批发”无果后,大家保险集团又改策略,开始“零售”了。

最近,大家养老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100%股权,转让方为大家人寿和大家资产。

目前该项目处于预披露阶段,预披露结束后,会进一步披露受让方资格条件、转让价格等具体信息。预披露结束时间为7月26日。

对于此次股权挂牌,大家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常经营,客户权益不受此影响。

01
今年1月,随着偿付能力披露豁免期结束,大家养老的业绩也不得不对外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该公司净利润亏损1.6亿元,今年一季度,再度亏损1.37亿元。

大家养老的前身为安邦养老,2013年成立于北京。2018年2月,原中国保监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安邦保险集团实施接管。2019年,安邦养老正式更名为大家养老。

大家养老,是我国十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中的一员,其实际控制人为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它的股东由大家人寿和大家资产组成,其中,大家人寿持股99.99%,大家资产持股0.01%。

02
自2019年接手安邦养老以来,大家养老便专注于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保障领域发展,推动业务向长期养老年金保险转型。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中,养老实质属性业务占据了高达98.23%的比重,期交业务达73.41%,13个月保费继续率达93.71%。

2022年,大家养老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14亿元,净利润亏损1.32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19.49亿元,净利润亏损1.6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1.00%,但值得警惕的是,其第四季度的投资收益率为-7.00%。2024年第一季度,大家养老保险业务收入4.85亿元,净利润亏损1.37亿元,亏损较去年进一步扩大。其亏损额度相对于去年总亏损的85%。投资收益率亦是负值,为-0.36%。

截至2023年年底,大家养老总资产为62.92亿元。同时,大家养老偿付能力也有所下降,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分别为386.93%、403.51%。最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BBB,为II类保险公司。

03
另外,大家养老的兄弟公司大家财险,同样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9亿元,净利润为-2.9亿元,2023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5亿元,净利润为-3.45亿元。今年一季度,大家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0.46亿元,净利润为-0.82亿元,在85家财险公司中排位倒数第三。

2023年,大家财险的总资产为136.19亿元,全年签单保费85.11亿,其中车险签单保费占比最高,为61.78亿元。渠道方面,代理渠道占比最多,签单保费69.59亿元,其次是直销、经纪渠道。但大家财险的综合成本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达到105.04%,综合费用率为42.76%。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44%,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25%。

2024年第一季度,大家财险总资产135.68亿元,较上一季度末出现明显缩水。综合成本率较上季的上升0.08个百分点至105.12%。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26.25%。

行业人士表示,在内卷的市场中,脱胎于安邦的大家保险,其经营模式和业务渠道依旧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经营的综合成本率较高。加之,在利率向下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荒让险资在投资端的盈利打了很大折扣,无法有效对冲承保成本高企所带来的挑战。这就导致了净利率负增长的进一步扩大。

04
此前,大家保险集团曾尝试以集团整体出让股权的形式来挂牌转让,不过,两次流拍,让大家保险也认识到了目前保险股权市场的羸弱。于是,大家保险对其股权转让事宜,由“批发”改“零售”了。

在原保监会依照法律规定,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接管工作组并接管安邦集团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增资608.04亿元取得安邦集团98.23%的股份,清退原有安邦保险集团绝大部分股东,同时对资产加以处置。

增资安邦保险,耗费了当时中国保险保障基金52%的资金余额。作为行业风险救助基金,保险保障基金的职责是化解保险金融风险,其持股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安排。但因为各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其持有大家保险股权已超6年。

2021年7月,中国保险保障基金首次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大家保险98.78%股权,其中包括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的98.23%股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0.55%股权,转让底价为335.7亿元。

这一次的股权转让以流拍告终。一个月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再次以302.12亿元的价格公开挂牌,较第一次挂牌价打了九折。然而这一次挂拍又流拍了。

05
行业人士认为,两次股权转让失败,一是因为监管对新股东的资质要求较高,二是因为安邦的激进风格,市场对其依旧保有戒心、心存疑虑,且近年大家保险的信息披露非常有限,投资者对其股权价值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自然对于竞标就持谨慎态度。

在市场低迷、利率下行,权益投资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以往通过险资投资获益的商业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原本粗放式的保险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于新的环境了。这对于保险企业潜在投资者来说,就需要全面、科学地来研判入局保险公司所带的损益了。同时,对于经营其他业务的保险股东来说,近年来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所以对于这些潜在的入局者来说,其投决过程可能更加审慎,保险牌照,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香了。

大家保险及其股东,通过两次流拍,也认识到了目前市场的承载能力下降了,于是,“批发”改“零售”,通过降低总价,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拥有了参与的资格。大家养老和大家财险的股权转让进度,已经成为了评判保险股权市场热度的一个风向标。此次挂牌,是否能够达成交易,仍需拭目以待。

06
大家养老的董事长是何肖锋,他曾任中央纪委、监察部第六纪检监察室主任科员、办公厅副处级秘书,保监会政策法规部副处长、处长,发展改革部处长、副主任、主任,银保监会公司治理监管部正局长级干部,银保监会派驻安邦保险集团接管工作组组长;大家养老的总经理是贺宁毅,他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监管处主任科员、平安养老公司总监、金保信社保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其他高管还包括:栗利玲,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霍晶,副总经理,分管保险运营、个养业务、多元行销,协管战略企划;康小平,总精算师。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074 0
华贵人寿新班子成员配齐 终结严重亏损尚无时间表 //www.geniepage.com/?p=24010 //www.geniepage.com/?p=24010#respond Thu, 27 Jun 2024 05:20:20 +0000 //www.geniepage.com/?p=24010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融媒体中心 文/李听

01
6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公布了79和80号批复文件,文件核准了华贵人寿席利芳合规负责人、李静娟审计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此前,两人已经担任了相关职位的临时负责人。监管任职批复后,她们正式成为了华贵人寿高管成员。至此,华贵人寿的管理层焕新告一段落。

作为地方性的国资险企,华贵人寿却有着深深的草莽烙印。作为华贵人寿的创始人,其原董事长汪振武早年在友邦保险和中意人寿做销售,后来创立了华康保险代理,在华康保险代理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汪振武游说国有资本,并与茅台控股一起发起设立了华贵人寿。作为一个从基层拼杀出来的管理者,汪振武起步于“三尺跳台”,其深厚的草莽气息由此带入到了初创的华贵人寿经营中。

早年,汪振武热衷于房产投资、股票投资,短平快的获利模式,使得汪氏对保险产业链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华贵人寿创立后,在汪振武的带领下,专注于细分市场,将资源集中在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类产品上,凭借着定寿产品的低价优势,很快在网销保险产品中出圈,一度被称为“国民定寿”。但定寿产品的低价促销,类似于网销产品中的“引流款”,表面上看是风风火火,实际上却是将风险前置,从久期上来看,为将来的高额风险赔付埋下了伏笔。

02
华贵的剑走偏锋,让其成为了监管处罚名单上的常客。尤其是去年6月份,监管对华贵人寿开出了天量罚单,引发市场关注。具体来看,监管开出了16张罚单,华贵人寿及相关工作人员合计被罚金融达349.5万元。其中,华贵人寿被罚201.5万元,华贵人寿贵州分公司被罚72万元,高管合计被罚76.5万元。

罚单中涉及的16位高管,均为华贵人寿总公司高管班子及分公司高管,被罚人员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合规负责人及人力资源总经理、审计负责人、总经理助理以及分公司高管。

其中,华贵人寿原董事长汪振武,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妨碍依法监督检查,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未按规定缴回许可证原件,以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进行关联交易。汪振武因上述原因,收到两张罚单,两张罚单共计216.5万元。

其他受罚高管则涉及违规任职,关联交易问题,以及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等。

华贵人寿总经理罗振华,因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财务数据不真实、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实际履行高管职务,被罚款72万元;总助杨红燕,因妨碍依法监督检查、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虚假列支财务事项,被警告并罚款11万元;审计负责人吕文韬,因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被警告并罚款1万元;合规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经理汪骏飞,因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行为的直接责任人,警告并罚款1万元。

03
另外,总公司被罚的其他管理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包括:王庆军,贺韦嘉,王海兵,安逸民,李春,王学良,段冉等人;贵州分公司被罚的人员还包括:徐洪超,徐永帅,刘晓军等人。

处罚事件发生后,华贵人寿随即迎来了大洗牌,创始董事长汪振武被清洗出董事会,新的董事长由来自茅台集团的刘刚接任。新任董事长刘刚,从其履历上来看,他早期的经历大部分时间是在建行基层管理岗位上,后来到贵州银行担任过计财部总经理、行长助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直到目前担任华贵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刚到任华贵人寿之后,以创始董事长汪振武为代表的华康系、以及一大波原来由信泰人寿迁徙到华贵人寿的信泰系高管,被清理出了高管队伍。这对华贵人寿来说,或许是一场新生。而最近,席利芳、李静娟等高管的加盟,意味着新管理团队已经形成。

不过,对于成立时间虽然不多,但却历经波折的华贵人寿来说,它还面临着偿付能力下降和高额亏损的难题。

04
从数据上来看,从2017年到2023年,华贵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实现了从4.24亿元到46.98亿元的飞跃,但净利润除了2021年盈利0.31亿元之外,其他年份都是亏损的,其中,从2017年到2020年,净利润亏损分别是0.78亿元、1.2亿元、0.79亿元、0.68亿元,到了2022年之后,亏损额度开始大幅提升,其中,2022年亏损4.35亿元,2023年亏损3.51亿元。

2024年一季度,华贵人寿的亏损进一步放大。连年亏损,让华贵人寿的偿付能力出现严重问题,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降至117.08%和127.49%,较去年四季度末分别下降了33.87个百分点和34.65个百分点。

05
尽管华贵人寿在2023年3月末完成了一笔10亿元人民币增资,但其增长的保险业务,也在快速的消耗着其资本。这说明,华贵人寿从其战略和盈利模式上,依旧没有探索出有效的路径。

刘刚到任之后,提出要坚持以高质量统揽全局,深刻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回归保险本源,坚持价值经营,坚持围绕茅台做足文章,脚踏实地、克难奋进,精准施策、善作善成,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开创华贵发展新局面。

但刘刚的战略,看似头头有道,实则并没有触及到华贵人寿的核心痛点,即其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如何保障企业的长期健康良好发展。不管是从产品、渠道、业务模式、赢利模式上来说,华贵人寿也只是凭借着其“导流款”的定寿,得到了所谓的网红产品或者网红险企的桂冠,但从网红产品,到企业的长期稳健经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华贵人寿的连年亏损,什么时候才会真正终结呢?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010 0
千亿巨头大动荡,又有5名高管集体请辞 //www.geniepage.com/?p=23676 //www.geniepage.com/?p=23676#respond Thu, 30 May 2024 02:09:05 +0000 //www.geniepage.com/?p=23676 5月26日,云南白药公告,因工作调整董事陈发树、路红东、陈焱辉辞职,其中陈发树、陈焱辉不再担任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路红东将继续担任公司党委副书记。

同日,监事游光辉、钟杰也分别因工作调整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辞职,其中钟杰不再担任云南白药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游光辉则被董事会提名为第十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外界揣度是否与云南白药发生的“窝案”有关,毕竟此前陈发树被媒体报道涉入案件之中且长时间“失联”。
“中国巴菲特”辞任
五人中备受关注的是陈发树,其生于1960年,为福建泉州安溪人,素有“中国巴菲特”之称,旗下实际控制着新华都公司,而且曾多次参与明星上市公司的改制或投资。

陈发树与云南白药的交集至迟至2009年。

彼时,陈发树从长江商学院同学,时任云南白药董事长的王明辉处了解到云南白药,且产生了浓厚兴趣。恰恰此时正值“烟草企业退出非烟主业”,陈发树便同云南白药第二大股东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以22亿元价格受让后者持有的全部云南白药6581.39万股(占云南白药总股本的12.32%)。

遗憾的是,这笔交易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反对而未能达成。不过陈发树并未放弃,而是转战二级市场,至2015年6月已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购入3.34%的股份,成为云南白药第四大股东。

到了2016年,陈发树再次迎来良机,云南白药被云南省列入国企改革范围,陈发树随即斥资253.7亿元获得云南白药控股股东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45%的股权,与云南省国资委并列第一大股东。

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云南白药?

陈发树曾坦言,需要找一个足够大的领域,通过股权交班给自己的孩子,云南白药是百年老店,又属医药行业,没有天花板。

事实证明陈发树并未看错,云南白药确为其带来丰厚的回报。与此同时,陈发树的“入驻”也将自身对资本市场投资的热衷带进了这家百年老字号——近年来云南白药留给公众的最大标签便是“炒股”,甚至一度因为炒股巨亏近20亿元上了热搜。

根据经理人融媒体中心统计,自2019年云南白药试水“炒股”,九州通、雅各臣、红塔证券、小米集团、伊利股份、腾讯控股、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的持仓股票不断丰富,投资也越来越激进。

结果就是,在经历短暂高光时刻——2020年云南白药净利润55.16亿元,其中投资收益贡献了26.18亿元——云南白药随即尝到苦果,2021年和2022年的投资收益分别亏损13.46亿元和4.04亿元,进而影响公司业绩,2021年云南白药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降49.15%,是其首次净利润负增长,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仅7%,回到2017年的水平。

痛定思痛,云南白药终于在2023年三季度完全退出证券投资。2024年1月17日披露的投资者调研会议记录中云南白药明确,已于2023年三季度退出全部二级市场证券投资,并计划于2024年不再开展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业务。
回归主业破局

陈发树等人之前,云南白药原董事长王明辉在内的多位高管已相继辞职。

2023年3月,云南白药公告称,董事长王明辉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以及在云南白药及其控股子公司的一切职务。同月,云南白药首席销售官、高级副总裁王锦同样因个人原因离职。

2024年2月,云南白药再度公告称,尹品耀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以及在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一切职务;余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以及在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一切职务。

回头来看,王明辉、尹品耀等相继辞职或是因“窝案”——5月8日经济观察报报道云南白药原董事长王明辉、原首席运营官兼高级副总裁尹品耀等5位曾任高管,从2023年年初至2024年年初,因涉及同一事项先后被纪委监委部门带走调查。

但另一方面,人事大动荡,某种程度也意味着千亿市值的云南白药正在酝酿转向,毕竟牙膏卖得虽好,但市场逐渐饱和且增速放缓。

2022年,云南白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有0.55%和0.27%;2023年,两项营收增速有所恢复,但也仅分别同比增长7.58%、6.98%。

具体到曾经的第二增长曲线——明星产品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早就曾公开表示,虽在国内市场份额居于第二,但业务增速也已呈现下滑趋势,销量在2011年销售额增速高达45.34%,到了2021年增速仅为9.7%。

而随即提出新“增长曲线”,即口腔、医美、健康新零售,也未能带来显著增长。

如何破局,是这家中华老字号苦思冥想的问题。

随着新任董事长的上任——2024年2月云南白药第十届董事会2024第二次会议全票选举张文学为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其此前历任云南磷化集团总经理,云天化集团总经理、董事长等职位——云南白药给出新的答案:回归主业。

其在年报中如此表述:“紧紧围绕‘大健康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持续深耕‘药’这个产业根基,推动各项业务聚焦于云南白药在大健康产业的优势领域,不断强化行业领先地位,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科学、审慎、有效地推进新业务增长点的打造。”

就目前而言,云南白药2024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49%至107.7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12%至17.02亿元,较之2023年一季度增速均不及。

无医药背景的张文学能否带领云南白药转向实现“增长”和“增效”,还需时间检验。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676 0
普华永道处罚将近,中国人保未满八年更换审计师,国央企打响更换普华永道第一枪 //www.geniepage.com/?p=23615 //www.geniepage.com/?p=23615#respond Wed, 22 May 2024 02:03:50 +0000 //www.geniepage.com/?p=23615

据中国人保采购官网2024年5月17日信息,人保集团2024年度法定财务报表及内部控制审计服务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主审会计师事务所分包第一中标候选人为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含税投标总价:4118.00万元;参审会计师事务所分包第一中标候选人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含税投标总价:368.00万元。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615 0
云南农信系统再掀反腐风暴 //www.geniepage.com/?p=23612 //www.geniepage.com/?p=23612#respond Tue, 21 May 2024 02:03:03 +0000 //www.geniepage.com/?p=23612 “ 今年3月,云南省委巡视组进驻云南省联社后,就掀起一轮反腐风暴,已经又多名县区联社和农商行高管落马。这并非云南农信系统首次掀起反腐风暴,2015年曾爆发罗敏窝案,多名省联社高管落马。”

今年3月,云南省委巡视组进驻云南省农信信用社联合社之后,云南农信系统掀起新一轮反腐风暴。

最新落马的是云南孟连农商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许路。

孟连县农商行原董事长许路落马

5月17日,云南纪委监委官微“清风云南”通报称,云南孟连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许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许路于1973年出生于普洱市澜沧县,1993年从云南银行学校毕业分配至中国工商银行澜沧县支行。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澜沧县支行改制撤销,许路被分配到了澜沧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10年,许路被调至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事长。2016年,许路升任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2019年12月,原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组成为云南孟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路任云南孟连农商行董事长。

2022年7月,云南孟连农商行法定代表人由许路变更为周繁。

今年云南多名农信干部被查

按照云南省委统一部署,今年3月,省委第五巡视组开始巡视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本轮巡视为期2个月左右。

除了许路,在巡视组进驻后,4月24日至5月17日,云南农信系统已有6名管理干部被查,包括:

4月24日,云南省盐津县农信社原理事长饶世金;

4月24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农商行原董事长肖叁;

4月24日,云南巧家县农商行原董事长曾勇;

4月30日,云南陇川县农商行董事长彭明昌;

5月10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农信联社原主任吴永鸿;

5月10日,云南景洪农商行原董事长杨胜奎。

今年1月,云南省农信联社运行管理部副总经理李品涛被查;3月份,云南省农信联社原迪庆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孙绍先主动投案。

云南省农信联社2005年3月成立,履行对全省农信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形成了以云南省联社为核心、2个市联社、14个州市办事处、98个县级联社、3个农合行、29个农商行为一体的三级法人体系。

截至2023年3月末,云南农信资产规模突破1.27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532.59亿元。

女主任落马 拉下4个男人

这并非云南农信系统首次掀起反腐风暴。

2015年7月,时年48岁的云南省联社主任罗敏涉嫌严重违纪被查,揭开了省联社“窝案”。

在她出事之后,身边人如滚雪球似的出了问题:

2017年6月,云南省联社原理事长万仁礼涉嫌严重违纪被组织审查。

2018年4月,云南省联社原副主任施增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18年5月,曾当过云南省联社党委书记的蒋兆岗潜逃被通缉,并被抓获。

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称,蒋兆岗、万仁礼、罗敏等人主政省联社期间,把规章制度当成摆设,企业内部监督制约严重缺位缺失,把大肆瓜分企业利益“蛋糕”,作为对上依附权贵、谋取个人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筹码。

罗敏落马之所以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都与云南省委原常委、秘书长曹建方有关。

1957年8月出生的曹建方长期在省财政厅工作,并出任厅长一职,罗敏既是曹建方在财政厅的老部下,两人还是情人关系。

正是在曹建方运作下,罗敏从财政厅处长调任云南省联社副主任一职,此后升为主任。

2013年11月,罗敏担任云南省联社主任,2014年4月罗敏的任职资格才获原银监会批准。而且最特别的是,这一任职资格批复还罕见设立了观察期,观察期一年。

在罗敏出事后,曹建方也落马被查。

罗敏窝案爆发后,到了2021年,云南省联社又开始一轮新的反腐风暴。

当年12月,云南省联社昭通办事处党组成员、云南昭通昭阳农村商业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舜被查。该行行长赵光唯、副行长胡波都被查。

从杨舜手中接掌昭阳农商行的正是今年4月下旬被查的肖参。

没想到3年时间不到,肖参就步了前任董事长的后尘。​​​​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612 0
三一重工,以“三化”战略逆周期 //www.geniepage.com/?p=23026 //www.geniepage.com/?p=23026#respond Thu, 07 Mar 2024 18:29:00 +0000 //www.geniepage.com/?p=23026 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仍处于下行调整期,在此背景下,2023年三一重工营收规模增长继续受到压制,然而,归母净利润却出现了逆周期增长,经营上的降收增利在管理上也可初步概括为新三化——“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转型的成功。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本刊记者/李启辉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富先修路,而工程机械广泛应用于地产、基建等领域,因此,工程机械的市场表现往往可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

挖掘机集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技术于一身,可谓是工程机械的代表。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12月挖掘机销量16698台,同比下降1.01%,2023年全年挖掘机销量195018台,同比下降25.4%。此外,三一挖掘机指数①显示2023年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为58.57%,指标有企稳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仍处于下行调整期。

行业不景气,置身其中的企业的发展压力更是不言而喻。三一重工(600031.SH)作为头部企业之一,正通过开展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转型带领企业穿越行业周期起伏。01

内拓+外购延伸产品线

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于2003年成功上市,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发展初期,公司主要生产混凝土机械产品,随后通过内部拓展——拓展挖掘机械、路面机械、整合专业汽车制造等,到外部并购——并购北京三一重机(拓展桩工机械)、奥地利帕尔菲格(拓展起重机械)、德国普茨迈斯特(拓展混凝土机械)等,途经三十余年高速发展,最终确立了在工程机械领域里的头部地位。

现阶段三一重工核心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路面机械。据2023年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混凝土机械收入83.95亿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一品牌;挖掘机械收入151.5亿人民币,国内市场上连续第13年蝉联销量冠军,超大型挖掘机国内市占率第一;起重机械收入73.64亿人民币,履带起重机国内整体市占率超40%,大中型履带起重机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图表1)

产品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两个方面——创新+服务。一方面,公司秉承的“一切源于创新”的理念,致力于研发世界工程机械最前沿技术与最先进产品,2023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研发费用支出42.2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为7.53%,与公司宣称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研发的目标相匹配。持续不断的高研发投入,让公司拥有集群化研发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认可试验检测中心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

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亚洲首台1000吨级全路面起重机、中国首台混合动力挖掘机、全球首款全路面风电专用汽车起重机、全球首款5G技术遥控挖掘机SY415等多款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截至2023年上半年,目前累计申请专利17442件,授权专利12614件,同时,加大对海外专利的布局,覆盖欧美亚等主要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布局渠道之余升级服务。在国内,通过投资公司持股核心经销商,实现利益绑定的同时,对接消费者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在海外,推行“以我为主、本土经营、服务先行”的经营策略,“以我为主”:海外成立超过400家子公司、合资公司、代理商,直接面对消费市场;“本土经营”:雇佣国际员工,部分海外事业部本土化员工率超过90%,快速响应当地市场;“服务先行”:国际服务网点突破1200个,打造后端快速配套服务体系。

得益于产品+服务的持续深化,让三一重工的国内扩张与国际化发展得以快速推进。不过,由于工程机械行业与基建行业贝塔相关性较强,受制于基建行业周期性波动,三一重工的盈利表现也呈现出周期特征。02

盈利能力获得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9.5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关键终端需求市场——地产行业持续不景气,导致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同步下滑,以挖掘机为例,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2-2023年国内挖掘机销量分别为151889台、89980台,同比下降44.6%、40.8%,这也拖累了三一重工的业绩表现。

自2021年营业收入达1069亿元创记录高点以来,三一重工营业收入连续两年回撤,2022年营业收入808.2亿元,同比下降24.38%,归母净利润42.73亿元,同比下降64.49%,毛利率至高点的32.69%下滑至24.02%。期间主要面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工程有效开工率不足、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

2023年上半年,行业延续下行调整趋势,期间营业收入399.1亿元,同比下降0.33%。值得注意的是,归母净利润为34亿元,同比提升29.07%,即出现了降收增利的情况,从财务指标上进行分析:

毛利率、净利率小幅提升。2023年以来,三一重工的毛利率逐步出现改善情况,2023H1毛利率为28.21%,较2022年提升了4.19个百分点,其中,挖掘机械毛利率达34.29%,同比提升9.19个百分点;混凝土机械毛利率22.07%,同比提升1.16个百分点;起重机械毛利率25%,同比提升9.33个百分点。同期竞争企业的毛利率也有所改观,2023年上半年徐工机械(000425.SZ)、中联重科(000157.SZ)毛利率分别为22.86%、27.90%,较2022年分别提升2.65个百分点和6.07个百分点,三一重工毛利率水平位列前茅。此外,2023年上半年三一重工的净利率也提升至8.85%,相比2022年提升了3.35个百分点,行业恶性竞争环境有所抑制,企业盈利能力有企稳回升迹象。

费用端管控略有成效。三一重工2022年期间费用率为19.27%,同比提升4.44个百分点,2023H1期间费用率为15.47%,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环比2022年降低了3.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23H1研发费用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7.20%、7.48%、3.26%,均出现了环比小幅下降情况,而财务费用为-9.89亿元,主要是因为海外收入提升,汇兑产生大幅收益。

2023年行业延续低迷的情况下,降本增效逐步发挥作用,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在经营质量上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2020-2023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34.2亿元、119亿元、40.99亿元、50.6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54.3亿元、120.3亿元、42.73亿元、40.48亿元,净现比基本保持1以上,风险管控得当。关于回款方面,2011-2015年期间,行业生态恶化,景气度低迷,期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回款能力非常差,随时有坏账的风险。2021年以来,即本轮行业景气下行周期中,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有所拉长,从低点的71天上升至120天,不过,上升的幅度有限,不至于去到最糟糕的境地。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公司坚持高质量经营发展的举措在2023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表现为盈利水平大幅提升、经营稳健及风险可控、主导产品保持市场份额领先等。经营表现上的降本增利在管理上也可初步概括为公司新三化——“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转型的成功。03

新“三化”战略助力转型升级

2024年1月26日,三一集团第六届供应商联盟峰会上,轮值董事长向文波表示,“面对行业诸多挑战,三一正在全力开展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转型。”同过去对比,国际化战略升级为全球化战略,电动化战略升级为低碳化战略,数智化战略维持不变。新“三化”战略的实施,对公司的定位、经营策略等方面作出优化,在推动公司降本增效方面发挥着巨大成效。

● 全球化符合“第三增长曲线”

公司将“国际化”升级为“全球化”。定位来看,国际化主要是让国内的业务走向海外,全球化则是国内的业务只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三一将定义成一家全球性企业。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国际销售收入224.66亿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35.87%,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达56.88%。海外产品销售覆盖180多个国家与地区,亚澳区域增长22.07%、欧洲区域增长71.56%、美洲增长22.65%、非增长14.14%。对应毛利率达31.01%,较上年同期的24.42%上升6.59个百分点,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不管是收入、利润率、还是规模增速,海外市场均表现出高质量经济性。

与之相反的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受下游需求萎靡影响,景气度持续下行,如上述提及的挖掘机械,国内的需求增速已经连续两年同比降幅超过40%,其他类型机械也呈现出需求下滑趋势。国内外需求巨大落差对比发现,三一重工这步棋——“全球化”战略,完美助力了逆周期调节,全球化中的海外市场将有望成为公司穿越周期的增长引擎。

● 数智化引导降本增效

数智化战略包括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运营三大方面。首先,持续发力打造绝对领先的智能化产品及技术。在产品上,运用智能化技术,如智能驾驶、辅助作业与维修等;在场景上,如围绕矿山、搅拌站等特殊作业场景,实现少人和无人驾驶及作业协同。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智能服务。

其次,打造智能化制造平台、自研高效系统以及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iIoT基础连接建设,实现制造资源共享与协同、高效运营、生产制造全量全要素连接等,最终形成集群效应。

最后,推动全球化制造布局,将国内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到海外制造,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打造“全球制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印尼、印度和美国三大海外智能制造工厂已经投产。海外灯塔工厂复制推广自动分拣、机器人焊接、机加一键装夹、自动喷涂、自动拧紧、无人配送等100余项国内先进制造技术,并通过MOM、WMS、APS、数字孪生等数字化系统实现生产在线化管理。轮值董事长向文波表示,2023年在销售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利润大幅增长与这些大规模智能化改造存在很大关系。

● 低碳化战略之电动化

低碳化包括产品低碳化、工厂和供应商低碳化,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产品电动化。据Interact Analysis数据,2022年全球27%的非道路设备已经实现电动化,主要以叉车、高空作业平台为主,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电动化渗透率不足1%。以电动装载机为例,2023年1-11月装载机销售94494台,同比下降17.8%,其中电动装载机销售3079台,同比增加199%,电动化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中存在重大机遇。

三一重工全面推进工程车辆、挖掘机械、装载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等产品的电动化。2023年上半年,公司攻克20多项电动化关键技术,累计获得电动化专利800余项,聚焦纯电、混动、氢燃料三大技术路线,期间完成50余款电动产品的开发,上市超40款电动化产品。在当前可商业化落地的电动化工程设备领域,公司取得了行业领先的地位,如电动搅拌车、电动自卸车、电动起重机、电动泵车销售市占率均居行业第一。

正如财报所披露,工程机械长期技术上行周期叠加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行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技术窗口期,而三一重工正采取新“三化”战略来应对这场变局与机遇,以数智化、低碳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差异化产品,全球化战略确保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① 三一挖掘机指数由三一重工基于树根互联根云平台打造,通过对海量工程机械设备的工况状态进行数据分析,如每日作业量、开工率等,协助分析全国各省市基建投资热度的变化,反映出基建、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化的风向。

*特别提示

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等只提供给阅读与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本刊不就本文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任何担保;本文研究的时间截点为2024年2月1日。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026 0
“雪王”携3.6万家门店转战港交所 //www.geniepage.com/?p=22582 //www.geniepage.com/?p=22582#respond Sat, 20 Jan 2024 08:51:06 +0000 //www.geniepage.com/?p=22582 文 | 南岂珵来源 | 经理人融媒体中心

日前,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蜜雪冰城”)披露了招股书,拟转战港交所上市。此前的2022年9月,蜜雪冰城曾首次披露A股招股书,拟登陆深交所主板,但随之却没了音讯。

相比在资本市场的淡漠,蜜雪冰城在消费市场的声量却是持续升温——上升进军一线市场,下沉打入乡镇市场,外出拓展海外市场,品牌孵化雪王IP且在网络病毒性流行,已然成为近年来国内最成功的品牌形象。

追溯至1997年,这家已走过27年且以廉价著称的茶饮连锁品牌,在全球拥有36093家门店(包含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的2900家店,数据截至2023年9月),其中超过3.2万家在内地,海外11个国家约有4000家门店。

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46.0%和51.1%——这是蜜雪冰城交出的2023年前9个月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幅业绩,而已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才堪堪从亏损的泥潭中走出。

那么,为什么在诸多新茶饮品牌处境堪忧的情况下,蜜雪冰城仍能保持双位数且较高质量增长呢?本文通过财务数据、管理反思等维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27年,平均每天开近4家店

199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农村的张红超用自制的刨冰机,在郑州开设了一家名为“寒流刨冰”的小店,三死三生,一度出走合肥卖冰糖葫芦,两年后其再回到郑州重新盘下间大约60多平方米门面并挂上新的招牌“蜜雪冰城”。

一直到2006年,张红超就只有这一家店。

2007年,辍学的张红甫(张红超的弟弟)加入蜜雪冰城,两人分工明确——弟弟管前端门店,哥哥管后端生产。基于亲自运营门店的经验,张红甫总结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并通过加盟模式予以复制,几个月的时间就开了26家加盟店。

自此,蜜雪冰城开启“狂飙”模式:从1000家店变成5000家,蜜雪冰城花了五年;从5000到1万,只花了两年;从1万到2万再到3万,也只是各花了一年时间。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拥有36093家。

如果把这3.6万余家门店平摊到27年,相当于每天开近4家店,这还不包括中间开了又关的。

3.6万余家门店中超过99.8%的门店为加盟门店,其余为自营门店。

蜜雪冰城赚的是加盟商的钱

以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为维度,放大看一下蜜雪冰城的收入明细:

商品销售。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食材(糖、奶、茶、咖、果等产品)以及包材等门店物料,对收入贡献最高,期内占比均超过90%。

设备销售。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门店设备,如冰箱、冰淇淋机、制冰机及咖啡机,贡献销售收入5%左右。

加盟和相关服务费。包括固定的加盟费、管理费及培训服务费,占比仅2%左右。

可见,蜜雪冰城商业逻辑就是放弃门店的零售利润,将盈利点放在供应链,通过供需匹配向加盟店提供原料和包装等服务获取主要收入。

这也就意味着,充足的门店数量充分释放规模经济。

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加盟门店数量由2021年的19954家增长至2022年的28928家,同期蜜雪冰城收入由103.51亿元同比增长31.2%至135.76亿元;加盟门店数量由2022年9月30日的26674家增长至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36093家,同期收入则由105.43亿元同比增长46.0%至153.93亿元。

营收无疑是惊人的。

要知道,和其同日递交招股书的古茗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为43.8亿元、56亿元和55.7亿元;同在冲击港股的茶百道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36.4亿和42.3亿,2023年只公布了一季度的数据,为12.46亿元;而早已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维持在40亿元左右,2023年中期才有所增长,营收25.94亿元,同比增长26.8%。

这被视为蜜雪冰城加盟模式的胜利。

不过,仍需指出的是,加盟的故事也并非可以一直顺利地讲下去,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其一,加盟商的目的在于更快地收回投入成本且最大化地赚取利润。基于此,加盟商就会想尽办法“节省成本”,而在缺乏对加盟商的有效管理和督导的情况下,蜜雪冰城的问题似乎从没有断过——使用应“废弃”食材、偷工减料、用工不签劳动合同等等。

其二,蜜雪冰城对于加盟商并未有严格的区域保护限制,某一区域可能会有好几家加盟门店。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当然出于自身做大规模的目的,但这同时也是城市、区域、地段的高度聚焦、大力“榨取”,极易沦落至“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境地

2023年9月,蜜雪冰城的越南加盟商集体拉横幅抗议总部事件,原因之一便是加盟商不满蜜雪冰城“门店间距承诺由初期的500米调整为200米”。越南新市场已是如此,遑论早已高度内卷的国内市场。

供应链比拼

新式茶饮行业的公司现今大多都已开放加盟,加盟店占中国现制茶饮连锁店总数的91.8%,但是加盟只是保证了规模优势,企业的利润还要来自其运营效能——最大的课题就是公司运营中的成本管控。

回到蜜雪冰城,其要实现高质平价,成本管控尤为重要。

关键所在就在供应链成本控制。

不同于高端茶饮品牌主打现制,蜜雪冰城原材料中的新鲜水果只用柠檬、柑橘两种,冷藏可存放半年,因此可以通过规模化及在价格低位采购对冲成本压力。招股书显示,就同类型、同品质柠檬而言,蜜雪冰城2022年的采购成本较同行业平均水平低20%以上。

其他原材料多为半成品,通过将全部产品原料划定为“糖奶茶咖果粮料”,蜜雪冰城已实现自产。

2012年,蜜雪冰城开始自建工厂,加工原材料,基本实现现制饮品、现制冰淇淋核心食材的自主生产。

2017年以后,奶茶行业开始进入果茶时代,蜜雪冰城进一步深度地参与上游供应链。目前其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有五个生产基地,储备了超过200个门店产品应用方案,多由其十几款自制原料排列组合。

当然,每增加一项原料,对蜜雪冰城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投入——这也是此次蜜雪冰城公开 IPO 募资的最终目的:提升公司端到端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

解决原材料的生产问题,其次是物流。

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6个仓库,以支持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在蜜雪冰城的加盟手册中,它自称其物流业务已经可以在免运费的基础上实现,32%的物料12小时可达,48%的物料24小时可达。

效果是显著的,蜜雪冰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毛利率分别为31.3%、28.3%、29.7%,在可比的市场新式茶饮公司中,蜜雪冰城居处于相对高位。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提到,茶饮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于供应链的完整度。产品、模式、价格都可以复制,但供应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未来,只有头部企业才有对供应链进行完整布局的能力,而整个供应链的完整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性。”

然而供应链既是铠甲也是软肋,至少在出海上是如此。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依靠自建生产基地在国内搭建起的供应链优势、以量取胜的商业逻辑,蜜雪冰城得以国内密集开店。

那么延续这一逻辑,当蜜雪冰城向海外市场扩张时,生产基地和物流仓储必然要先行,但此时与在国内相比面对的已不是一个课题——如何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如何对冲高昂的运输和人工成本?

显然,蜜雪冰城的商业逻辑在海外市场尚未完全跑通。

根据此前披露A股招股书,截至2022年3月,越南累计有249家蜜雪冰城,其总营收为929.04万元,净亏损32.2万元;在印尼,蜜雪冰城拥有317门店,其营业收入2541.08万元,净利润仅为223.55万元。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582 0
《经理人》发布2023中国港/澳区域 具影响力EMBA(中文)项目 //www.geniepage.com/?p=21849 //www.geniepage.com/?p=21849#respond Mon, 13 Nov 2023 08:42:45 +0000 //www.geniepage.com/?p=21849

中国内地企业规模基数庞大,但中国内地的大学商学院,特别是EMBA项目能培养出的“合格高级管理者”人才数量,因“培养运力不足”而远低于市场需求,由此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创造力、创新力、开拓力、高质量发展的效率。

为了回应这一需求问题,中国港/澳区域所开设的EMBA(中文)项目,通过“向中国内地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世界级的商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全球商业领袖”这一共识的使命,和中国内地商学教育进行了交相辉映。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项目主办:《经理人》

调研:经理人数据库

项目执行:本刊商学院研究组

■ 文/本刊商学院研究组

图片

国内有一批企业高级管理者,在选择EMBA项目深造时,并没有步入国内大学的商学院,而是去了中国港/澳区域的大学商学院课堂。为什么?

为了解情况,《经理人》尝试在百度搜索引擎上,分别输入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去中国港/澳区域读EMBA?在中国香港和澳门的EMBA,哪一所院校更好?

随后,网络上出现了诸种“回复”,经筛选,有一个答案颇有价值,但其主要指向了中国香港区域的EMBA:

“恭喜你,有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你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了。

香港EMBA的选择是很丰富的。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香港最传统的英语EMBA,如香港科大-凯洛格EMBA、香港大学EMBA-Global Asia Programme、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亚洲校区EMBA、理查艾维商学院香港EMBA 等;

第二类是香港近些年新出现的,专门为培养中国内地的企业家和全球化职业经理人而开设的EMBA中文班,如香港中文大学EMBA、香港城市大学EMBA、香港科大EMBA。

每家院校不会公布全部的学员名单,但是会公布部分优秀学员的名单。你到商学院相关课程的网页上都可以看到。去香港读EMBA的同学都还是比较注重学术质量、教学氛围和实际能力提高的。学校的学术都比较严谨、对同学要求也较大陆严谨。就读英语班的同学都是英语流利的跨国公司亚太负责人,就读中文班的同学则英语尚可。”

中国的企业有着庞大基数,人有自由选择性,去中国港/澳区域读EMBA,既有主观因素,也存在客观因素。

图片

客观角度,第一,假如公司业务正在拓展全亚洲或全球市场;第二,中国港/澳区域的 EMBA不仅教育品牌国际化,且提供了无语言障碍的中文教学模式——那么,中国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就一定会对中国港/澳区域的 EMBA产生兴趣。

此外,如果从社会经济更高的站位看这一现象,会有新的“讨论”。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企业家群体,但是随着“92派”企业家因年龄偏高而大量隐退后,新一批创业者、高级管理者能否接班?目前,国内急缺大量持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振兴,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企业家。而新一代企业家从哪里来?除了实践之外,另一种有效的可能就是,通过EMBA项目来迅速锻造。

遗憾的是,国内EMBA项目的“人才产出量太低”。

以国内一所总部在经济发达省域内的名校EMBA项目为例,该项目属于2002年国内第一批设立的EMBA项目。但截止目前,该项目给社会贡献的毕业生也仅9000多人(已经超出了邻近发达省域的同行),即每年培养的“合格高级工商管理者”接近430人。但是,如果按该省存续在业667.4万家企业为基数计算,这些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本地企业的庞大需求。

对于各地而言,由于“合格高级工商管理者”的短缺,当地的企业在创造力、创新力、开拓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就会低于预期。

当然,在EMBA人才供给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内也开放了大量的中外合作、外部独立的商学类研究生文凭项目,但是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良莠不齐。

回过来看,当中国港/澳区域内全球排名置前的优质大学开设EMBA(中文)项目后,不仅能够保障教学质量问题,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高级管理人才的短缺问题。

2023年度中国香港/澳门区域,具影响力EMBA(中文)项目▼

备注:

1、本表存在部分EMBA项目为中/英双语,因其市场目标主要面向中国内地,亦纳入评估范围。

2、本表所列名单,为评估结果突出表现的EMBA项目,不代表市场范围内所有项目。

3、本表所列学费,为完整学年之学费,并均按基准汇率换算,但项目官方或会变动学费,因此所列信息仅供参考。

4、本表所列项目“影响力星级评估”,具有12个维度标准,最高级别为全五星,详见相关文本诠释。

那么,中国港/澳区域到底有哪些EMBA(中文)项目受中国内地企业学生欢迎的呢?对此,《经理人》做了全面梳理,同时也以“影响力”为维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和中国内地商学教育市场的融合

EMBA项目,既有教育属性,也存在市场化属性。

中国港/澳区域由于面积限制,经济发展很难有更广的纵深度。其教育资源尽管丰富和顶端,但却难以发挥极致。因此,中国港/澳区域的大学商学院需要通过释放资源,寻找更为广袤的市场,最佳目标市场当然是中国内地。

中国港/澳顶端大学的商学院,在对中国内地高端商学类教育市场的发展上,实际采取了三种策略模式:

第一种模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和其地位相匹配的大学商学院设立合作项目。

案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工商管理(金融与财务方向)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第二种模式,在中国内地市场,独立创办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基地。

案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于2014年在深圳设立了独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

第三种模式,以“面向中国企业高级管理者”为目的,中国港/澳的商学院在总校本部设立EMBA(中文)项目。

对于以上三种模式的策略使用,中国港/澳区域顶端大学的商学院,并非按顺序进行,而是并行或交叉实施的。

案例如,香港中文大学EMBA(中文)采取了第三种模式。而香港大学的EMBA项目虽然实施地在香港,但同时也牵手北京大学,采取两地教学模式,因此其既有第一种模式属性,也有第三种模式属性。

从中国港/澳区域的商学院对中国内地市场的行为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和中国内地商学教育既有深度融合,也保持了一定独立性。

由于“面向中国企业高级管理者为核心”,中国港/澳区域的EMBA(中文)项目具有明显的中国化商学教育与培养属性。

最具影响力,取决于综合要素表现

为了清晰中国港/澳区域的EMBA(中文)项目如何影响中国内地的高级管理者学生,《经理人》以“影响力”为课题,从EMBA(中文)项目设立的历史时间、教育品牌地位、师资、与中国内地的融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内容、学生情况等12项要素视点,通过最高的五星级评估标准进行计分。12项要素如下:

● EMBA中文项目开办的历史时间

● 大学及EMBA项目品牌价值及市场影响

● EMBA项目顶尖、实务能力的师资情况

● EMBA项目的国际化

● EMBA项目与中国内地的合作或交流

● EMBA项目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及丰富度

● EMBA项目课程内容的前瞻性

● 就读学生在企业担任CEO级别的占比

● 就读学生平均学历水平

● 来自中国内地学生的占比

● 毕业及在读的学生数量规模

● 学生的成长发展、终身学习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入选的最优项目为六个(也同时纳入EMBA中/英文授课的项目)。荣膺前三的项目分别是:第一名为香港中文大学EMBA(中文)项目,荣誉全五星评级;第二名为香港大学经管学院EMBA(中/英文)项目,为4.5星评级;第三名为香港科技大学EMBA(中/英文)项目,为4星评级。此三个项目获得较高星级的理由是什么?以下分别从核心的七个视角进行洞察:

香港中文大学EMBA(中文)项目

● 历史。香港中文大学“EMBA(中文)”项目创立于2005年,专为大中华地区深具影响力的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而设。课程秉持大学“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教学宗旨,拓展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并提高他们在瞬息万变的大中华市场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所需的能力。

● 品牌。香港中文大学在全球及至亚洲的排名中,居于前列。

● 师资。授课教师,具有全球顶级大学背景、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经历、学术研究能力,以及长期在商学类课程中教学经验。特别的是,师资中有4名诺贝尔奖得主。

● 研究和学术。所在大学设有5个国际重点实验室,此外,该校研究学者领导的香港教育资助卓越学科的项目中,占比34%,研究成果被《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期刊收录发表。

● 课程。从课题体系上主要为四个支柱,分别为创新、全球视野、联系大湾区、关心社会。具体的学习模块如商业运营有决策、商学战略与智慧、市场洞察与营销、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经济与金融,通过整合31+个课程,面向综合管理及金融创新两大方向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 教学模式。设立海外游学计划,以及打造了与世界级企业领袖、顶尖学者的对话、交流平台。

● 学生结构。根据最新的统计,项目的学生来源中,中国内地的学生合计占比超过96%,其中最多的是华东区域(含上海;29%)、深圳(41%)、北京(13%)。可见,北上广深的国内主要经济区域的学生,是该项目的学生主力结构群。

此外,位居董事长、总裁及顶级管理者的学生,占比达58%。根据《经理人》调研,这些人群中,很多来自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且很多学生具有在内地或香港两地上市公司的背景。

香港大学EMBA(中/英文)项目

● 历史。香港大学从事商学项目的教育较早,特别是和中国内地的复旦、北大均有深度合作历史,且至今在仍在可持续发展。

● 品牌。无论是本项目,还是所依托的大学,在各项全球排名中,均有非常靠前的表现。

● 师资。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是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度合作。师资由两所大学商学院的院长领衔组成师资团队。

● 研究和学术。在学科融合的现代教学中,香港大学的在卓越学科领域、主题研究的信息、知识等均融合于EMBA的课程。

● 课程。该项目覆盖了基础知识、经济、金融、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战略、分析、整合及提升等九大模块,适用于高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全方位知识。

● 教学模式。主要授课地在香港,一部分则在北京,由此,使得在同一个项目上学习能够获得两地知识和信息。

● 学生结构。根据最新统计,学生前置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比18%,学士、本科占比66%;其中总裁及董事长级别的决策高管占比65%。

香港科技大学EMBA(中/英文)项目

● 历史。香港科大的EMBA项目有两项。一是和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合作的EMBA国际项目,另一个是针对中国行政人员(语境理解不同,实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开设的EMBA项目。

● 品牌。在全球排名中,香港科大及其商学类教育项目均有绝佳表现。

● 师资。教授团队与著名企业合作,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传授国际营商最前瞻的知识和经验。

● 研究和学术。香港科大主要研究重点是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自动系统、设计与创业等,这些资源不同程度地在EMBA项目进行融合。

● 课程。近年来,动态课程增加了合并与收购、国际化增长、可持续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等当前企业最迫切的课题。

● 教学模式。环球游学是一个亮点。项目涉及的洲际跨度比较大,横跨欧亚美洲,和全球顶尖大学商学院进行访问、互动。

● 学生结构。毕业班级已历16届,毕业校友为866名,有40%以上学生前置学历为硕士,且有80%为总经理级别的高级管理者,私营属性企业为65%。自中国内地的学生所在企业如比亚迪、阿里云、海通国际等。

以上三个案例虽各有差异,但仍具四大共性:无论是EMBA项目本身,还是所依托的大学,具有全球领先的地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设计,具有“全球化+前瞻性”内容的融合;虽以大中华区域的企业高级领导者为学生对象,但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高级领导者学生正在加速最大占比化。

《经理人》认为,中国港澳区域的EMBA(中文)教育和中国内地商学教育的交相辉映,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需求有两个回应:第一,回应了我们对于“懂国际化,懂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不足的迫切问题;第二,回应了企业管理者,特别是进行全亚洲、全球化业务的高级管理者对于知识与成长的迫切需求。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1849 0
《经理人》发布2023中国EMBA项目排行榜 //www.geniepage.com/?p=21843 //www.geniepage.com/?p=21843#respond Mon, 13 Nov 2023 08:12:04 +0000 //www.geniepage.com/?p=21843 EMBA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给社会锻造、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级管理者”,让他们用学到的商业知识、商业智慧、商业思维、商业工具,通过创造性的经营活动,给社会贡献价值和财富。在此过程中,凡是做出卓越成就的“合格的高级管理者”,将由此晋级为真正的“企业家”。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项目主办:《经理人》

调研:经理人数据库

项目执行:本刊商学院研究组

图片

2023年,第十二届“中国EMBA项目排行榜”暨中国港/澳区域的具影响力中文EMBA项目隆重发布。

图片

EMBA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给社会锻造、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级管理者”,让他们用学到的商业知识、商业智慧、商业思维、商业工具,通过创造性的经营活动,给社会贡献价值和财富。在此过程中,凡是做出卓越成就的“合格的高级管理者”,将由此晋级为真正的“企业家”。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1950年)在创新理论中,推演了经济活动的六个程序,最后明确点名了“创新的主体”。

六个程序的每一步实现起来都会非常坎坷和艰难——在EMBA课堂上,这些都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案例研究、创新实验等形成了知识传授、智慧吸收。因此,对于具有追求梦想的高级管理者来说,去主动接受EMBA教育培养,愿景或将变成现实。

中国经济要再发展、企业要高质量发展,当下最迫切的是通过教育、技术、人才的一体化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或已没有可对标的对象进行模仿,中国的商学教育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论、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工商管理学科”的呼声,已经出现在了2023年。

与此同时,EMBA项目所能培养“合格的高级管理者”数量,与中国企业庞大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教育到人才,是一个漫长时间培养过程,合格高级管理人才的缺失,不仅影响某一个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进而影响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合格的高级管理者”数量,应该积极鼓励更多的企业高管走出去读书,去接受更多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知识,吸收全球化管理经验。比如,中国港/澳区域的中文EMBA项目每年所培养出的“合格的高级管理者”群体,可以极大补充我们的高级管理人才的不足。今年,《经理人》推出的榜单,也首次将中国港/澳区域的中文EMBA项目纳入评估范围。

EMBA,既有其教育的属性,也因其“市场”的属性而存在着基本的经济学逻辑。

更多内容,请关注《经理人》11月刊内容▼

图片

“2023年度中国EMBA项目排行榜”调研说明

● 2023年度 EMBA排行榜及调研情况

编制本年度排行的基础,主要基于EMBA项目师资规模和专业水平、生源规模和结构情况、商学教育有关课程的创新和实践、对企业学生有关战略思维、领导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有效学习价值等维度进行转化评估。本年度调查的范围只限EMBA中文综合项目。

● 鉴于EMBA项目所处的国内经济、产业、商业、科技、信息、环境等发展背景,以及项目本身的实践情况和相关因素、“学习为本”的教育原则,本年度的评选原则和指标设计原则如下:

评选原则。一、仅限具有国内大学及相关院系学科为基础支持的EMBA项目;二、专职师资不低于总师资数量70%;三、具有创新和革新的EMBA项目;四、具有持续办学能力的EMBA项目。

指标及权重。指标及权重。为七个一级指标及八个二级指标,总分值为160分。

七个一级指标及权重分别为:品牌影响12%(不含2级指标)、师资18%(不含2级指标)、生源10%(不含2级指标)、课程创新和实践45%,以及战略、领导力和创新培养力45%、学习实效20%、社会责任10%(不含2级指标)。

八个二级指标及权重分别为:课程创新20%、多科融合25%、战略思维15%、领导力15%、创新力15%、学员满意度10%、终身学习6%、校友资源4%。

*特别提示

● 关于本表所列“教学地区”,不包含全国教学点,仅列项目起源所在地。

● 关于本表所列“归属大学性质”,系项目所属大学本身类别划分。。

● 关于本表所列“最新学费参考”,系本次评选活动调查函反馈所依信息、EMBA项目公开信息、可查阅信息等。单位为人民币万元。(可能存在信息偏差,仅为参考。)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1843 0
“靠山”和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www.geniepage.com/?p=19198 //www.geniepage.com/?p=19198#respond Mon, 03 Apr 2023 05:20:00 +0000 //www.geniepage.com/?p=19198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文|本刊编辑部

2023年农历新年之后,比亚迪拟全资收购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安财险”)一案成为行业热门话题。

外界广泛报道比亚迪对易安财险的36亿元收购款已于2023年1月31日到位。不过随后的2月7日,比亚迪相关人士否认了这一消息,“不属实,一切以官方发布为准”。但从双方此前释放信息可知,该收购案仍在进行之中。

2016年2月开业的易安保险,是国内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开业仅仅4年余,由于被认定存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于2020年7月被银保监会接管。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原则上同意易安保险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与此同时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彼时,包括比亚迪在内的3家意向投资者报名参与易安财险的重整,之后另外两家在尽调过程中退出。

易安财险诞生短短几年就走到破产重整的局面,再加上另一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财险由于偿付能力严重低于监管标准,步易安财险后尘,于2021年1月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监管,凸显生存于夹缝中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创新和发展道路之不易。

图片

创新是生命线

截至目前,共有四家公司获得互联网保险牌照,分别是众安在线、泰康在线、安心财险(被接管)、易安财险(破产重整)。

从诞生之日起,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展上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全链条线上化,建立直接接触客户的网络营销渠道,并注重采用情景化的销售模式,与众多高质量场景的第三方合作,如淘宝、携程等,利用特定场景激发客户的保险需求,在数字化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二是对长尾市场和年轻客户把握能力强。众安在线、泰康在线通过微博、抖音等第三方媒体渠道有效挖掘大量具备网络购险需求的长尾年轻客群。

三是具备对外输出的科技业务能力。如众安在线在技术方面具备一定壁垒优势,在对内赋能的基础上,对外的科技输出业务成为公司除保险业务外又一新业务发力点。

近五年发展之后,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业绩冰火两重天。众安在线于2017年登陆港交所,泰康在线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易安财险与安心财险分别于2020年7月与2021年1月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监管,易安财险于2022年7月进入破产重整阶段(图表1)。

● 定位各有不同

尽管都聚焦于互联网保险业务,但四家公司的定位各有不同。

作为唯一一家完全由传统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专业互联网财险公司,泰康在线承接泰康保险集团对于互联网业务布局的“大健康+互联网”战略规划,整合线上、线下保险服务,提供普惠保险产品,打造“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互联网生态。

众安在线的定位则是“科技驱动金融,做有温度的保险”,主要着力于保险和科技两大业务板块。公司也是国内最早上市的互联网保险科技公司,被纳入港股通,为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

众安在线主要通过五个核心生态系统提供保险产品,即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汽车、航旅。其科技业务主要采用SaaS商业模式,与国内外数百家保险生态内的公司达成合作,输出保险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

而且,众安在线的牌照比较全。其中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寿险牌照主要服务于健康生态;虚拟银行、互联网保险牌照则主要服务于消费金融生态;互联网车险牌照服务于汽车生态;航旅生态和生活消费生态,通过互联网保险牌照实施。

易安财险的主要股东银之杰(上市公司)和深圳光汇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均持有公司15%的股权。公司充分利用大股东在IT技术、互联网金融领域、大数据、征信、支付等领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创新型的保险业务形态,并确立“轻资产+模式创新”经营理念,首创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蜂巢”组织结构,支撑多元化、专业化、区域化的业务单元。

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当中,安心保险选择了车险为其市场开拓的主要方向,再以健康险作为保费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点。

● 创新:专业互联网保险的底层基因

从诞生之日起,只能在互联网展业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就注定要以“创新”之举,开辟出发展的新路径。而依托股东资源进行创新,无疑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2013年成立的众安在线,最初3年基本上都是以“傍大款”的模式进行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依托大股东淘宝,公司从解决退货纠纷的退运险起步,推出“众乐宝”,是国内首款电商领域的网络保证金保险,在短短一年内吸引了上100万淘宝卖家用户;联手百度打造第一款国内手机安全领域商业保险百付安,覆盖超过2亿百度手机卫士用户;与小米手机共同推出了在线实时提供维修的手机意外保产品——小米意外保计划、第一款为P2P金融平台量身定制的借款保证险、招财宝变现借款保证保险等。

围绕着淘宝等资源平台的需求,众安在线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随后又陆续推出商家保证金保险、买家版支付安全险、信用保险等。2014年,公司电商体系的退运险产品保费收入占比超过70%,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业务数据的积累和技术平台的不断完善,公司同步培育新的业务体系。2016年,众安在线的电商体系退运险产品保费收入占比已降至35%,摆脱了单一业务模式的风险。同时,公司持续扩充连接合作的外部企业,截至2016年12月31日,众安连接了超过180个合作伙伴,已搭建了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旅游、汽车五个生态系统,并在孵化更多生态系统。

2016年,众安在线推出的中国第一款百万医疗险“尊享e生”,迅速成为众目关注的“网红保险”,更是开辟了互联网保险的新时代。针对医疗险聚焦高端人群、价格高的痛点,百万医疗险用传统医疗险不到1/3的价格,撬动高达600万的保额,让用户享受重病住院医疗费用全报销,且不限制是进口药还是自费药。目前,主流保险公司都推出了百万医疗险产品。

而“尊享e生”目前经历22次迭代,最新版本的“尊享e生2023”主打“慢病能买,门急诊能用”,从可保人群和可保责任两个方面填补了当下百万医疗险产品的空白。“尊享e生”的迭代路径,既是众安在线不断满足和挖掘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体现,也是其规模得以不断扩张的侧面证明。

泰康在线依托泰康保险集团大健康生态体系的优势,围绕“保险+服务”不断进行保险新生态的创新,聚合医疗、医药、健康管理、汽车服务等各类优质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

而股东资源支持相对不足的安心财险和易安财险,尽管在产品创新和合作伙伴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但由于市场竞争、成本控制等诸多原因,这两家公司走向了被接管和破产重整。

盈利之路仍有险阻

2022年,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的保费收入都突破了百亿,众安在线预计将突破200亿元。

经过一轮高速扩张之后,近年来专业互联网公司保费收入占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比例增速有所下降。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专业互联网保费收入占比基本在24%-35%之间,但增速却从2018年时的81%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16%(图表2)。

作为互联网财险前三强,众安财险近年来保费收入市场份额保持在20%以上,且在2021年之前一直保持市场第一的位置,直到2022年上半年被平安财险反超(图表3)。

截至目前,泰康在线开始进入盈利期,2021年-2022年净利润分别达0.34亿元、1.87亿元。

众安在线2021年实现总保费203.7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110.3%。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承保盈利。不过众安在线2022年前三季度亏损6亿元,年度能否盈利还需第四季度业绩数据公布时才能揭晓。

影响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因子是综合成本率。

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多是与第三方合作,部分险种的渠道流量更是依赖合作平台,再加上急于规模扩张,风控不到位,导致公司的费用率水平和赔付率通常都高于传统保险公司。典型案例是2018-2019年“P2P爆雷潮”,导致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保证保险赔付率大幅飙升。类似这样的事件往往也是影响其经营和盈利的致命因素。

疫情前的2019年,众安在线、泰康在线、易安财险、安心财险的综合成本率(赔付率+费用率)分别为113%、122%、184%、153%,远高于传统保险公司(图表4)。

近年来,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的综合成本率不断改善。2021年,泰康在线综合成本率106.6%,较上年优化9.3个百分点;2022年进一步提升到99.39%(综合费用率50.95%,综合赔付率48.44%)。而众安在线2022年前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为99.42%(综合费用率45.35%,综合赔付率54.09%)。

尽管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的综合成本率显著改善,也开始迈入盈利周期,但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需解决的痛点和面临的风险及挑战仍然巨大。

几大风险

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主要依赖第三方平台获客渠道,而第三方平台渠道成本高企,导致互联网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成为盈利阻碍。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主要通过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对冲第三方渠道的高成本。

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还面临如何降低线上核保风险以及有效防范和管控理赔风险的问题。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具有本质差异,线上投保更容易引发逆选择。互联网保险产品通常具有碎片化、场景化、高频化以及保额低的特点,这就需要公司不断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较大投入,来提升线上运营能力和业务响应速度,不断提升线上出单、核保、理赔的效率。事实上,上量较快的保单件数对公司线上核保能力形成挑战,尤其还存在代理渠道销售人员误导和消费者逆选择的问题。

而且,碎片化场景保险产品低额的特点,产品价值不高且无附加值,导致客户粘性较低,难形成规模效益,还带来难解的投诉率问题。

在每季度投诉量前10名单上,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几乎都在榜。2022年二季度、三季度,众安在线投诉量分别为972件、2000件,分别居财产保险公司投诉量第三位、第二位,分别占投诉总量的9.67%、16.39%。

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泰康在线也出现在财产保险公司投诉量前10名单中,投诉量分别为249件、235件。

从亿元保费投诉量这一指标看,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曾经远远高于其他财险公司。以202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为例,易安财险亿元保费投诉量高居财产保险公司首位,达到2813.98件/亿元,是第二位的阳光信保的121倍。而该季度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为5.18件/亿元。

2021年第一季度,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为6.14件/亿元。其中,易安财险3221.94件/亿元位居第一,安心财险269.10件/亿元位居第二,均远高于其他财险公司。

此外,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经营时间尚短,产品缺乏充分历史数据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定价风险频发。例如,前端投保的逆选择风险让专业骗保团伙有可乘之机,故意骗保、欺诈现象防不胜防,必然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商业模式创新是关键

时至今日,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还处于摸索期,仍有成长的烦恼。而传统险企、众多保险科技公司以及领先保险中介平台加入战局,使得互联网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对发端于创新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来说,唯有创新,才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创新点不局限于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本质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场景、销售方式、用户运营理念、产品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创新。

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开始走入盈利周期,为后来者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未来,被比亚迪收编的易安财险,只有依托大股东的优势资源,在新能源车险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找到持续发展的出路。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9198 0
直击深中(火炬)产业一体化推介会:深中产业协作从“梦想”走向“现实” //www.geniepage.com/?p=19201 //www.geniepage.com/?p=19201#respond Mon, 03 Apr 2023 03:54:57 +0000 //www.geniepage.com/?p=19201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作为中山谋划的首个跨区域产业一体化经济合作区,深中合作创新区定位于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深中一体协同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面向双碳战略的岭南科技新城。

过去三年,双城协同发展是深圳和中山的重要议题,从“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课题研究到《深圳市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两市持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迈入2023年,深中产业协作从“梦想”走向“现实”。

3月31日下午,国家中山火炬高新区湾区明珠·价值“连城”——深中(火炬)产业一体化推介会在深圳举行,重点推介了中山火炬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其中超100平方公里的深中合作创新区首次亮相深圳。

此次推介会由国家中山火炬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山市投促局、中山市工信局、中山市发改委、中山市商务局、中山市科技局、中山市金融局主办,中山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经理人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办。

推介会就火炬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深中合作创新区的范围、定位、规划等进行了重点推介。

按照规划,深中合作创新区位于火炬开发区统筹区内的民众街道,总面积102平方公里。中山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赖文盛在推介会上介绍,“民众街道位于中山东部,地处深中通道通车后的深圳半小时产业生态圈,可满足深圳企业‘临深1小时’的产业布局需求,同时民众拥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新兴产业承载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多得的产业承载地,正是建设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的最佳位置。”

目前,深中合作创新区已经划定了起步区和示范区一期、二期范围。其中,起步区面积超5000亩,是火炬开发区对接深圳产业的一块重要阵地,目前已经实现供地超过1700亩。火炬开发区前期招引的比亚迪、彩迅、东方龙大等深圳优质产业项目,主要就集中落户在这个区域。今年,起步区计划完成1000亩土地的征收工作,计划招引8个产业类项目,实现供地超700亩。

作为中山谋划的首个跨区域产业一体化经济合作区,深中合作创新区定位于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深中一体协同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面向双碳战略的岭南科技新城。

从产业规划来看,深中合作创新区将搭建“4+1+X”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的“4”,是培育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与新材料、数字创意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是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重要配套产业;“X”则是为战略产业预留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推介会上,38个重点项目分5批次进行签约,项目涵盖智能装备、光电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

具体来看,第一批签约的项目包括广东省光电技术协会、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通过与3家协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火炬高新区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瞄准深圳“20+8”产业集群整合行业资源,预计可实现招引项目投资约170亿元。

第二、三、四批次签约项目共有29个,累计吸引投资326亿元。这些项目主要聚焦火炬高新区智能装备、光电信息、健康医药三大支柱产业集群。第五批次共签约6个基金类项目,吸引投资总额约34亿元。

第五批次共签约6个基金类项目,吸引投资总额约34亿元。通过与投资基金签约加强合作,国家中山火炬高新区将创新引领市场多元化投入的运作模式,构建引导基金投资新体系。

可以说,一场双向奔赴正在启动。正如国家中山火炬高新区招商办主任苏炳洪所言,这是一场“多点开花”的深中产业“牵手行动”,国家中山火炬高新区通过这场推介会,就是希望向深圳企业全面展示火炬高新区的广阔发展空间、重大发展平台、优质营商环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积极对接深圳产业链,立足深中产业“强链、稳链、固链、补链”的需求,发挥“火炬所能”,探索区域开发共投共建机制,实现双城共赢、协同发展。

此外,国家中山火炬高新区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打造的“炬省事”服务平台也在推介会上正式上线。“炬省事”平台通过全面汇聚政府、企业及第三方资源要素,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为企业“量体裁衣”,结合企业发展需求,打造四大服务平台——“炬政策”政策支持平台、“炬金融”政银企对接平台、“炬优品”火炬精品供需平台、“炬空间”产业发展资源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企业发展省心、企业办事省事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9201 0
“五问”京东方 //www.geniepage.com/?p=16939 //www.geniepage.com/?p=16939#respond Wed, 14 Sep 2022 10:05:19 +0000 //www.geniepage.com/?p=16939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 本刊记者/蒋忻

来源/公众号

今年上半年,消费电子行业的大事件之一,当属京东方被苹果撤销3000万片iPhone 14系列OLED①屏的消息。

起初,网上传言“京东方擅自修改OLED屏幕的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宽度导致苹果取消订单”。最终,据研调机构洛图科技(RUNTO)的供应链数据显示,苹果已经通过了京东方OLED显示屏的认证,数量在500万片。苹果保留其OLED屏供应商的资格。

作为与三星(SDC)、乐金(LGD)在全球抗衡的OLED屏国产厂商,京东方从濒临破产到成为全球液晶显示三强,这场逆袭背后,除了基于国家战略的政府大力支持,京东方对硬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有何启示?

图片

备受争议   硬币AB面

“每三年,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会下降50%,若要生存下去,产品性能和有效技术保有量必须提升一倍以上”“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这一周期正被缩短。”

这是2010年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25.SZ;京东方A)创始人王东升提出的“液晶显示行业生存定律”,业内称为王氏定律。如图1所示,要保证企业在红线“保本边效”和全球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实现盈利的生存法则就是,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成本力和产线效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王氏定律所谓的“产品性能”,系指产品功能与品质的总和。显示产品应朝着至真至美的画质(Picture)、越来越低的功耗(Power)、功能融合的解决方案(Panel as System/Service)、引领时尚的气质(Pilot of Fashion)、最佳的性能价格比(Price),利于健康(Health),即5P1H方向进步。

王氏定律乃是由京东方在十余年的技术研发、市场摸索的积累中总结而出。从2003年通过海外并购切入TFT-LCD②行业,到2019年成为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销冠,京东方用16年打破了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封锁,终结了我国大陆地区无自主液晶显示屏的时代。但硬币的B面是,京东方投入3000多亿,连续5年亏损,ROE率连续8年pct只有个位数(如图2所示)……任何一项放在其他企业,这家企业多半都会倒在创业的半道上。必须承认的是,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京东方并不是一家合格的企业。

由于液晶显示行业属于我国被卡脖子的“缺芯少屏”难题之一,因此,京东方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说,京东方是一家在国家意志主导下,各级政府、银行、融资机构共同支持,自立自强的企业。

那么,研究京东方的意义何在?

到今天,我国的“少屏”难题在以京东方等为代表的国产大陆厂商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基本解决。说“解决”是我国大陆地区拥有了自有原创技术的液晶显示屏,并且供货苹果、华为等国内外消费电子龙头企业。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液晶显示终端产品,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等。而站在国家角度来看,这改善和优化了我国的进出口结构。据海关数据,2010年液晶显示面板进口额高达460亿美元,到202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11.29亿美元。说“基本”系因为在上游的材料端、设备端,还是以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厂商为主。

解决“缺芯”难题是否能复制京东方的发展模式?至少在目前看来,在芯片产业链上,国家支持的力度有过之无不及。政策扶持、资金倾斜,芯片产业都不缺,剩下唯有企业的自立自强。那么,对同样身处硬科技领域的公司来说,除去外界因素外,京东方作为企业经营主体的战略选择,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呢?

颠覆性发展“五问”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曾在《公司策略与公司治理》中表示“企业高层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是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里让企业走上新路。”他在书中勾画出一张“颠覆性变革坐标系”,其中两条相互交叉的S曲线,分别代表当前和未来的生存基础。

非线性思维的“颠覆性变革坐标系”,指向了企业的两种命运结果。从图3来看,“当前”针对“未来”采取的行动和创新,虽然刚刚或已经发生,但是“未来”还是很难预料的,因为从“今天”的坐标往右看,企业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根本无法确定。两条曲线在各自的变化中,将经过一个类似几何学中的“包络线(Envelope,跟曲线族的每条线都有至少一点相切的一条曲线)”——马利克称之为“企业总的发展路线”。

而两条曲线相交构成的闭合区域是企业关键的战略性问题解决区和决策区,有些企业如果能够洞察机遇,并进行冒险改革,有机会获得通往未来发展的基础,但也有企业在“窗口期”中,继续采取了保守策略,没有进行基于未来的积极改革,在“窗口期”消失后,其命运的S线则会急转直下。

基于颠覆性变革坐标系,马利克对企业发出“五问”,《经理人》将结合京东方的战略选择进行具体分析。

● 第一问:现在,京东方在哪里?

以2022年为时间节点,京东方已经占据全球液晶显示面板的高地。据8月2日消息,RUNTO发布了《全球液晶TV面板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32寸以上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1.25亿片,年增1.9%,大陆厂商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稳居前三。为强化产业链核心位置,中国大陆的电视面板厂维持高稼动率,上半年出货量达8400万片,囊括全球市场占率67%,年增6.2个百分点,较去年下半年成长3.4个百分点,续创新高。

● 第二问:对“未来”业务,京东方是否做足了准备?

今天,京东方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液晶显示面板的龙头,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全球显示行业有两条竞争主线:LCD和AMOLED。前者在以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深天马等为代表的大陆厂商的共同努力下,由我国占据主导市场,SDC已经宣布退出该市场,LGD也在减产。后者暂时由SDC等国际厂商领衔。

有两组数据值得重点关注:

①根据Omdia显示面板生产和库存跟踪报告——2022年6月的预测,全球显示面板制造商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将降至73%,这是自2012年以来该行业的创纪录低点。2022年第二季度的季度平均产能利用率预计也将创下历史新低,达到77%。

②IHS Markit 预测,2017年至2025年,OLED电视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远高于平板显示器整体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

第一组数据,对于京东方以及其他大陆厂商来说,要关注的是:显示面板尤其是LCD的产能已经过剩。那么,要维持京东方以LCD业务为主的“当前生存发展曲线”向上增长,其必须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其中一个选择便是低价策略。要在保持产品高质量、低成本的前提下,还要在价格上碾压对手,这对京东方的生产效率、产能周转率、成本管控、供应链管理等都是一大考验。

第二组数据,事关京东方今天的业务到底还能做多久,以及关于未来的业务做出相应的产能规划和技术资金投入。

就目前来说,大尺寸屏幕中LCD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大尺寸面板主要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电视,其中,LCD电视是TFT-LCD面板的第一大应用领域,在整个液晶面板的市场中占据超过60%的需求。短期内,OLED工艺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尚不能与TFT-LCD显示形成竞争,但不排除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未来在大尺寸平板显示领域与液晶显示技术形成抗衡的可能性。

京东方也深知技术升级转型中掉队的风险。因此,近年来,它也在做相关布局。2018年3月8日,京东方发布公告称,拟在重庆投资建设第6代③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武汉投资建设第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2019年8月,京东方与北京八亿时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旨在打破国外厂商对OLED材料的高度垄断,推进OLED材料的国产化配套。

目前,京东方分别在成都、绵阳建有第6代AMOLED产线。在今年5月31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京东方透露,“2021年,公司柔性AMOLED出货量近6000万片,根据咨询机构数据,全球市占率约17%,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公司柔性AMOLED业务是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点之一,2022年公司柔性AMOLED出货量目标为1亿片,随柔性AMOLED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能够持续消化折旧,改善公司业绩。”

● 第三问:京东方什么时候将今天的关键资源转换成明天的能力?

回溯来看,《经理人》认为,京东方真正将收购的技术专利消化吸收并在市场上能够与其他竞争对手有一定抗衡之力,时间应该落在2012~2013年与华为的合作。

也许很多人认为,京东方最早开始这项关键资源转换的年份应该始于2003年1月,代表事件是其以6000万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价值3.8亿美元的TFT-LCD业务部资产,包括三条完整TFT-LCD生产线的生产设备、构筑物、厂房和其他固定资产,以及HYDIS的各项TFT-LCD技术、专利、工艺和其全球TFT-LCD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同年,京东方还斥资10.6亿港元收购冠捷科技有限公司26.36%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一年的收购,奠定了京东方切入液晶显示赛道的基础。

但是,技术专利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2005年,京东方自主建设的第5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投产,但也是这一年,京东方差点因陷入资金链短缺而濒临倒闭,国开行和北京市政府力挽狂澜才保住公司。而即便可以顺利量产,京东方的液晶显示面板也无法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抗衡,而竞争对手为了打压京东方,将3000元/块的面板打到1000元/块左右,这让刚刚实现量产的京东方很无力。从2001~2009年,京东方一直饱受竞争对手的价格围剿。直到2022年,这场战役在TFT-LCD领域开始了角色转换。

比较幸运的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大跌,经济不景气,京东方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逆周期扩张,为此后逆袭做好了准备。

那么,为什么将关键资源转换界定在2012年呢?一方面,此时的京东方在产能、产线、技术等各方面已经具备一定与全球厂商竞争的基础。另一方面,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开始寻找国产供应商的替代,以对抗此前受限于三星等国际厂商断供的风险。彼时,京东方的液晶显示屏搭载在华为旗舰机型上,尽管被消费者吐槽,但华为还是坚定使用,与京东方一起攻克技术难题。

受益于此,2013年京东方该年度财务状况好转,比如相比此前十几年来,其归母净利润增长了数倍,步入发展正轨。

● 第四问:京东方是否具备风险控制力?

按照京东方对自己的定位,公司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其提出了基于公司核心基因和能力的“屏之物联”发展战略,并建立了“1+4+N”发展架构:“1”为以显示器件业务能力和资源为核心的母舰平台;“4”为巡洋舰层,是公司在物联网转型过程中布局的物联网创新业务、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及智慧医工4条主战线;“N”为以“1+4”核心技术产品为基点的登陆舰层,是京东方不断开拓与耕耘的物联网细分应用场景,是公司物联网转型发展的具体着力点。

也就是说,京东方将未来的发展押注在以“屏”为核心、为媒介的物联网赛道,虽然这个赛道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具体来看,京东方的转型细分业务多以下游终端和应用市场为主。先由图4来看看液晶面板行业毛利率的发展曲线,以京东方的核心业务——面板制造为基点,可以明显看到,在这条产业链上,其所在的毛利率为5~15%,位置处于底端,仅次于OEM组装。要扭转这种局势,一方面,京东方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必须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如果不做这样的转变,京东方耗费十几年,打破技术封锁,积累的优势势必会消失,企业将再一次面临生存难题。 

而目前,京东方所选定的增长曲线是踏入新兴的物联网市场。这样做的风险在哪?首先是资金投入。根据其2021年年报数据,其货币资金达809.87亿元,占总资产的18.01%;但不包括短期借款、合同负债等项目,仅长期借款就高达1160.79亿元,占总资产的25.81%。继续烧钱的京东方其实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很大。

其次是新市场的开拓风险。在物联网创新业务、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智慧医工等4条布局新业务中,以物联网创新业务目前发展势头最好,其2021年的营收为283.7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12.94%,其余3项业务占比不到个位数;其毛利率为11.52%。可见,市场开拓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 第五问:我们究竞有什么选择?

一般来说,任何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寻求更高的规模及利润,有两条基本路线,纵向和横向。前者即继续深耕既定市场,将技术做深、做专、做精;后者为向既定市场的上下游拓展。很明显,京东方选择的是第二条,但也没有放弃第一条。这种纵横向同时发展的战略对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挑战都非常高,是否能跨越成长周期,奠定未来的生存基础,不好研判。

总体来看,京东方在1998年第一次转型时,选择制造业并坚定地做研发投入,是值得肯定的,不可忽视的是,以王东升、陈炎顺等领导班子坚持拥护制造业,坚持科技创新,坚定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和管理能力。因此,期待京东方的下一个十年!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6939 0
毛利率远低同行、爱理财,智能家居创米数联IPO胜算几何? //www.geniepage.com/?p=16536 //www.geniepage.com/?p=16536#respond Tue, 16 Aug 2022 10:34:00 +0000 //www.geniepage.com/?p=16536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全媒体记者/何雯雯


来源/官网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然而,背靠小米集团的智能家居企业——上海创米数联智能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米数联”),对于背靠小米集团这棵大树,创米数联或许是爱恨交加。

近日,据证监会披露,创米数联已向深交所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创米数联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为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一方面,创米数联在小米的扶持下长大。另一方面,由于过度依赖小米,公司业务不独立、毛利率远低于同行、利润被挤压等弊端正在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米数联能在智能家居赛道下生存下来吗?

小米模式下的代价:毛利率低,利润受挤压

2019年至2021年,创米数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75亿元、11.24亿元、15.33亿元,净利润为0.27亿元、-0.88亿元、0.60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23亿元、0.53亿元、1.05亿元,其中2020净利润出现亏损是受到了1.41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影响,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创米数联处于盈利状态。

从主要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创米数联以智能摄像机的销售为主,智能手表、智能门铃、智慧门、智能猫眼、扫地机器人等为辅。报告期内,智能摄像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7.61亿元,10.02亿元、12.85亿元,占主营业务的收入高达80%以上。尽管以智能家居为卖点,但是2019年以前,创米数联的产品仅以智能摄像机为主;2020年后,才开始对外销售智能门铃、智能猫眼等产品,而这些产品的销售收入十分低,单个产品均没有超过5%,对公司的营收贡献不大。


依赖智能摄像机这一爆款产品在智能家居行业占领一席之地后,公司的毛利率却没有十分可观。2019年至2021年,创米数联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5.50%、17.99%、19.75%。而同期内同行的毛利率平均值为28.52%、34.62%、36.24%,远远高于创米数联。


从单品的毛利率来看,占据公司80%以上收入的智能摄像机,2019年毛利率仅有16.06%,到了2021年,毛利率有了小幅提升,为20.80%。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0年(2021年没有披露相关数据),技术服务的毛利率却高达64.49%、63.94%,远高于一般智能家居硬件的毛利率,但该项产品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不到0.2%。既然技术服务的毛利率如此高,为什么不加大投入、提高该产品的销售呢?对此,《经理人》杂志全媒体致函创米数联,不过截止发稿,未获得回复。


智能家居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技术密集、更新换代迅速等特点,因此技术服务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或营收来看,作用非同小可。但是从创米数联的技术服务收入来看,公司显然在这一板块的投入没有过度重视。而同行中,萤石网络则是凭借着毛利率超70%的云平台服务板块,从而拉高了其综合毛利率。

除了自身的原因外,造成公司毛利率低的因素,还和小米集团有关。

据招股书介绍,小米集团在股权关系、销售合作、利益分配、供应链管理与成本上,均对创米数联掌握着一定话语权。

作为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报告期内,公司向小米集团进行的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7.79亿元、8.51亿元、9.16亿元,占公司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09%、75.69%、59.79%。

在业务发展初期,创米数联依靠向小米提供定制产品的模式开展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今,该模式却成为了限制公司发展的阻碍。

创米数联的主要销售模式分为小米模式和自有品牌销售模式,其中小米模式是指该企业负责小米品牌产品的整体开发、生产、供货,产品则由小米集团方的各个渠道对外进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小米模式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89.07%、75.70%及59.80%,虽然占比逐渐减少,但是仍然超过50%。

在小米模式下,公司以成本价将智能摄像机、智能插座等产品销售给小米通讯,小米通讯再将其产生的净利润按照双方约定比例分成,但是具体分成比例如何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招股书中并没有披露。

一方面,由于小米模式收入占比高,在与小米的分成模式下,部分利润被小米共享,因此创米数联的利润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公司产品和小米产品还存在竞争关系,对公司来说,是不利的。在小米模式下,创米数联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明显。

片热衷理财,研发投入不及同行

在和小米的合作模式下,可谓是喜忧参半。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44亿元、2.01亿元、2.3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9.16%、39.86%、26.77%。值得注意的是,公司70%以上的应收账款,均来自小米集团。而如此高额的应收账款,对于公司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坏账风险。
除了应收账款高企外,流动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例也不小。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1.21亿元、1.51亿元、2.58亿元,占流动资产比重为32.85%、29.95%、29.24%。其中,报告期内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全部为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及一年内到期的信托产品。或许是由于业务发展受制于小米集团,创米数联正在另辟蹊径,试图通过理财的方式增加公司收入来源。

报告期内,创米数联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为377.95万元、423.40万元、666.59万元。而因购买理财等投资支出较大,使得报告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全部为净流出,分别为-1.18亿元、-0.29亿元、-1.15亿元。

在理财方面,创米数联似乎很执着。但作为智能家居企业,创米数联在技术的研发上,却显得不够重视。从研发费用来看,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993.70万元、5215.02万元、7880.76万元,研发费用率为4.57%、4.64%、5.14%。同期,同行中,萤石网络的研发费用率为13.00%、13.89%、11.57%,比公司高出8.43%、9.25%、6.43%;同行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为6.83%、7.61%、8.08%,同样比公司高出不少。

截止2021年末,创米数联拥有境内专利108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47项、外观设计专利48项。但是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呢?从上文的分析中,技术服务这一产品的毛利率相当高,但是该产品的销售收入对公司的贡献微乎其微。从这一点来看,公司在技术研发上,还远远不够。

此外,创米数联还身陷知识产权纠纷。招股书显示,创米数联存在尚未了结的作为被告涉及的知识产权案件15件,案由系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起诉公司侵害其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涉诉金额1900万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智能家居的需求也正在逐步扩大。同时,智能家居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业务发展初期极度依赖小米集团,毛利率低、研发投入不足、利润受到挤压、应收账款高企等问题成为了创米数联的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米数联IPO之路能顺利吗?《经理人》杂志全媒体将持续关注。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65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