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力场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权衡财经 财经求实 权衡价值 www.geniepage.com Fri, 11 Oct 2024 02:11:0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6 //www.geniepage.com/wp-content/uploads/cropped-logo-1-32x32.jpg 基本面力场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32 32 多家A股公司大股东宣告减持、私募基金慷慨接盘,这事怎么看? //www.geniepage.com/?p=24852 //www.geniepage.com/?p=24852#respond Fri, 11 Oct 2024 05:05:00 +0000 //www.geniepage.com/?p=24852 随着上周的牛市发令枪,A股开启了狂飙模式,成交量连续突破万亿大关。连一贯对A股针锋相对的国际投行都纷纷转向,

此前摩根士丹利就分析提到,沪深300指数在短期内可能还有约10%的上涨空间。别说国内各路资本抢筹抢到交易所系统都崩了,海外资本也在纷纷涌入,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6日,中国股票连续8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分析认为,这背后主要是宏观基金、量化交易商和多头基金,以短期限交易者为主。但另一方面,股票交易嘛,有买就有卖。背后值得关注的一个动向则是:谁在买,又是谁在卖?力场君关注到几个上市公司的公告,很有意思。

华孚时尚(002042.SZ)在9月28日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华孚控股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出让10034.02万股股份,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5.90%;转让价格为3.42元/股,合计套现3.43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转让价格略高于公告发布前3.38元的收盘价格。

还有亿嘉和(603666.SH),也是在9月28日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朱付云女士,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出让1218.3万股股份,价格为13.806元,相比9月25日收盘价15.34元/股,折价了10%;朱付云将借此套现1.68亿元。

还有赫美集团(002356.SZ),还是在9月28日发布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王雨霏女士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将其持有的公司656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5%,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出让,价格参照签约日前一日的收盘价,照此计算,王雨霏将一举套现近两个小目标。

重要股东减持套现这事儿吧,一直都是困扰A股的问题,在牛市行情火爆的时候还不显,熊市成交低迷的时候,就特别能引起投资者的反感和警惕,会让本就流动性匮乏的资本市场那个进一步失血,因此在今年初也就有了限制大股东减持的很多措施和政策。熊市中的利空会被放大,在牛市中也会被行情的光芒掩盖,只有等到潮水退去时,才会知道谁是韭菜。

但这一次,多家A股大股东宣告减持,剧本却和以往散户接盘的戏码不一样了,这次接盘的都以私募基金为主体,这才是值得关注的动向。

比如接盘华孚时尚大股东减持的机构,为兴健青龙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基金管理人是浙江新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接盘亿嘉和的,是君弘钱江二十六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接盘赫美集团的,则是元程序赋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对于这些不一样的戏码,该怎么看呢?力场君倒是有几点想法,说的不一定对,全当与小伙伴们交流探讨、一起进步:首先,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流动性都至关重要。从上面几个案例来看,几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套现,一把套现上亿元,没有遇到什么阻碍、顺利地找到了私募机构接盘,这背后透露出来的股票流动性向好的信号,很明确、也很乐观,这绝对是好事;这些股份转让大多设置有限售期,这至少表明接盘机构对未来6个月的市场走势较有信心。

其次,上面提到的几个接盘的私募机构,其背后的实际出资方的背景并不明确,反正力场君未能查到“真神”到底是谁,但很希望这些机构是奔着中长期持有股票、与上市公司共同成长的心态而来的,甚至如能帮助上市公司更好经营,就再完美不过了;最好不是接着这一波行情炒一把就走,甚至只是为了充当大股东减持的利空减震器、只起到了一个过桥资金的作用。

第三,涉及到大股东减持的,重要股东自身资金紧张因素也不应忽视。以亿嘉和为例,最近一次关于控股股东质押的公告显示,其累计质押公司股份占其直接持股总数的54.67%,通过这次股份出让套现,也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负债率。A股走牛了,很多看起来是问题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信不信?第四,未来怎么样还应回归到上市公司经营本身。

上面三个案例中,华孚时尚、亿嘉和、赫美集团在上半年都是营收净利双降,归母净利同比跌幅分别高达44.96 %、83.36%和479.3%,特别是赫美集团此前多年亏损,这才是股价长期走熊的根本原因。这不是靠私募接盘能够解决的基本面,行情能走多长、走多远,还是要依赖于底层资产的根本质量。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852 0
先锋精科IPO研发人员认定存在疑点?科利德违规案颇有警示意义 //www.geniepage.com/?p=24658 //www.geniepage.com/?p=24658#respond Sat, 14 Sep 2024 01:08:25 +0000 //www.geniepage.com/?p=24658 今年以来,《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科技企业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系列新规相继出台,连同力场君在内的金融消费者们都在眼巴巴地瞅着,这能提升科创板的含金量、让连跌了3年的科创板,站上全新起点。

特别是修订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中,强调了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这也成为很多挂着科创名义的普通制造业企业,使劲跳才能够得着的的门槛。同时,也有一些怎么使劲跳,都够不着的公司,难免就动起了歪心思。前段时间,就有个坏榜样,被拉出来祭了旗。

大连科利德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最早是在2023年6月申请上市,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保荐代表人为张波、周磊;后来这家公司在今年2月公告终止了IPO流程。随后在今年7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科利德下发罚单,指出该公司在发行上市申请过程中,存在科创属性指标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等行文,具体涉及与13名员工于申报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岗位为研发相关岗位,但上述人员前份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岗位为生产技术员、安环工程师等非研发岗位。

对此上交所指出,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未能准确披露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金额等与科创属性指标相关的重要信息,相关数据扣除后不再满足科创属性指标条件。这也让科利德成为《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修订后,被认定信息披露违规的经典案例。

最近力场君则又关注到一个科创板IPO案例,公司全称是江苏先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锋精科,保荐机构是华泰联合证券,保荐代表人为刘天宇、刘一为。这家公司的研发人员相关数据,也很有意思。根据招股书披露,先锋精科截至2023年末的员工总数为710名,其中研发人员106名,占比14.93%;这不算低了,明显超过了10%。

但有几处细节,颇耐人寻味:其一,先锋精科自称是国内半导体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细分领域的精密制造专家,尤其在国际公认的技术难度仅次于光刻设备的刻蚀设备领域,公司是国内少数已量产供应7nm及以下国产刻蚀设备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看起来的确是高大上呀。

但是该公司的106名研发人员中,专科学历人数多达61人、占比为57.55%,全公司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才刚过20%,是不是有点奇怪?

其二,先锋精科记录的2023年研发费用,其中包含的职工薪酬仅为1467.53万元,折算到106人的研发人员团队,人均人力成本约为14万元;而在2021年,当时还只有61名研发人员,对应研发费用中包含的职工薪酬为1111.33万元,人均将近20万元。在研发人员大量增加的2022年、2023年,研发人员人均薪酬却大幅下滑;若剔除由企业承担的社保、公积金等,从事“国产刻蚀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发的先锋精科,研发人员人均月工资还不到一万元,是不是也有点奇怪?

提示一句,在先锋精科披露的员工专业结构分类中,并未列出生产技术人员的数量,力场君不知道它是如何划分生产线技术人员,和专职研发人员的,当然也不能据此就断定它的信息披露一定就有问题。但是上面提到了的两处疑点,上交所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

毕竟有了科利德上市失败,且被定性为违规的前车之鉴,倘若有其他公司想要蒙混过关,不论是对监管部门,还是投行保荐人,总归不是什么体面事儿吧。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658 0
“再不上市就倒闭了”!金盛海洋IPO资金枯竭,原因竟是榨干式分红? //www.geniepage.com/?p=23210 //www.geniepage.com/?p=23210#respond Fri, 29 Mar 2024 03:09:44 +0000 //www.geniepage.com/?p=23210
前段时间,申请IPO的公司,“再不上市就要倒闭了”的话题,引发了市场投资者群体很大关注。

当时有一家名为大明电子的IPO项目,保荐机构是国泰君安证券,就被不少评论指出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时力场君也凑热闹写了一篇《也聊聊被口诛笔伐的大明电子IPO,几点细节数据很有意思哦!》的文章,指出这家公司还存在一些财务及经营信息披露矛盾的问题。

但是这些质疑声,也都没能挡住大明电子成功通过了审核,只不过到现在还没上市呢。

其实要说财务数据背后存在资金危机,比大明电子严重得多的公司,有的是呢,今儿力场君就带着小伙伴们来看另外一家公司,简称是金盛海洋,保荐机构是东兴证券。

力场君说这家公司“再不上市就要倒闭了”,可不是妄加揣测,个人认为是有依据、有合理性的,不妨与之前被口诛笔伐的大明电子,做个数据对比:

大明电子公布的最近的数据是到2022年末,货币资金余额为5067万元,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将近2.7个亿,相当于货币资金余额的5倍多。

再来看金盛海洋,公布的最近的数据是到2022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余额为306万元,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为4800万,相当于货币资金余额的16倍。

更别提,金盛海洋账面的应收科目金额还高达2.88亿,货币资金不到大明电子的十分之一,手里拿着的白条,可超过了大明电子的三分之一。

咱就说,这两家公司的数据往这一摆,谁更危险?谁离破产更近?谁更符合“再不上市就要倒闭了”的特征?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金盛海洋此前在2019年年末,货币资金余额还多达近7千万,此后逐年大幅下降,实施现金分红的影响则是主要因素之一,公司在2019年、2020年、2022年前三季度均实施了现金分红,三次分红总额高达3.38亿元。

要知道,主营业务是海水制盐的金盛海洋,挣钱也不是那么容易,2019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期间,总共实现的净利润也不过才4.3亿左右,这样算起来,综合分红率超过70%,直接导致了后期公司货币资金紧缺。

前几天,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其中就提到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

而就金盛海洋IPO这个案例,力场君觉得这已经不是“清仓式”分红了,简直就是“榨干式”分红呀,完全不顾公司死活的节奏。

截止到目前,金盛海洋只有两个股东,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99%。力场君不仅也要揣测一下,是不是金盛海洋的这个大股东,觉得上市圈钱已经是手拿把攥的事儿了,所以才豁出去“要倒闭了”的风险,进行榨干式分红,把上市前积攒的钱吃干抹净、不给上市后的股民“留下一丝云彩”?

力场君必须得说一句:这家公司可是真挺过分的哦!能让它上市吗?该让它上市吗?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210 0
金信基金被指高位接盘芯源微,背后有没有国信证券“有形的手”? //www.geniepage.com/?p=21044 //www.geniepage.com/?p=21044#respond Fri, 01 Sep 2023 05:36:00 +0000 //www.geniepage.com/?p=21044 昨天力场君写了个吐槽金信稳健策略(007872.OF)的小稿子,别说,还真有人看,甚至还有粉丝给力场君留了言,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力场君觉得值得探究一番:孔学兵操盘下的金信稳健策略,有没有高位接盘芯源微的股票?高位接盘吧,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力场君自然是不能给下这样的结论的。但也不妨力场君将粉丝提到的几点问题,总结整理一下,与金信基金和基金经理孔学兵先生,作一番探讨。

1、为什么低位不买却买在高位?在昨天发布的小短文《大利好都拉不起一天上涨的芯源微,背后藏着爆亏的金信稳健策略》中,力场君也说了,金信稳健策略基金是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加仓芯源微股票的。从更长周期来看,金信稳健策略(007872.OF)最早出现在芯源微前十大流动股股东中,就是在2022年底;在此之前比如2021年初,可没有金信基金的身影,当时芯源微第十大流通股股东对应持股数量只有45万股。也就是说在2021年的时候,金信稳健策略基金还没看上芯源微。可当时的芯源微股价多低呀,还不到70元,那时候被金信基金爱答不理的芯源微,却直到2022年底已经涨到了上百元之后,竟却得到了金信基金的高攀。低位不买,却买在高位,金信基金在玩什么?

2、为什么赶在高管减持之际大笔增仓?在力场君昨天的小文章里也提到了一句,芯源微的高管在今年上半年有减持,具体来看,在今年2月2日芯源微发布公告,副总经理李风莉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通过集中竞价等方式减持26.53万股;后来在8月25日发布公告,实际卖了23.5万股。简单来说,芯源微的高管减持抛售了23.5万股,大体在同一时间段,金信稳健策略基金加仓了45万股,是不是有点意思?金信基金有没有高位替人接盘的行为?

3、背后有没有国信证券“有形的手”?往更深层的关系来挖掘,芯源微IPO的保荐机构是国信证券,就连芯源微的董事会秘书刘书杰,按照公开信息披露,此前也于2015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国信证券投行部门任职。可巧的是,国信证券对于金信基金来说,不是外人呀!金信基金的第二大股东是国元信托,那就是国元证券的兄弟公司呀!如此这样的巧合,能不让人产生遐想:金信稳健策略基金高位加仓芯源微,背后有没有国信证券的影响力?力场君也认为,金信稳健策略基金高位加仓芯源微,大概率是有它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如果往后看三五年,现在的高点也保不齐就是以后的低位呢?但就眼下来说,连续两年大幅下跌,今年以来严重跑输给指数的金信稳健策略基金,和它的基金经理孔学兵,应该正视来自于投资者的拷问吧。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1044 0
科瑞思IPO不值得投资的两大理由,财务总监还与审计机构天健所纠缠不清 //www.geniepage.com/?p=18989 //www.geniepage.com/?p=18989#respond Wed, 29 Mar 2023 06:32:09 +0000 //www.geniepage.com/?p=18989 科瑞思是今天将IPO的一家公司,保荐券商是民生证券,审计机构是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从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科瑞思在2019年和2020年业绩成长非常难看,营业收入几乎无增长,净利润还连续两年下滑;唯独是在上市前一年的2021年,营业收入录得50.79%的同比增长,净利润也翻了一番,紧跟着2022年营收又重回下滑轨道、下滑了19%。这个数据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尽管临上市前业绩表现可圈可点,但力场君仍然认为这不是一家值得投资的新股,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1、主业天花板太低

科瑞思2021年营业额为3.77亿元,核心业务为小型磁环线圈绕线服务,这部分业务收入占到公司收入约9成的份额。在招股书中披露,科瑞思在自动化绕线设备领域2021年末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1.71%,连同同业竞争对手中山展晖,两家公司合计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1.31%。

与此同时,科瑞思在《审核问询函的回复》第37页披露,发行人分析绕线服务环节市场规模约15-20亿元,其中部分绕线服务目前尚未实现自动化;公司蝴蝶式绕法电源电感绕线服务的市场空间约10亿元。换句话说,科瑞思的主营业务整体市场规模目测也就是25个亿到30亿左右,就算是科瑞思能做到霸盘的生意、仅此一家,也就是个30亿营业额规模的公司,这能有多大看头?更何况还有个中山展晖作为强劲竞争对手呢。总体来看,科瑞思所处的自动化绕线设备及服务市场整体规模并不大,业务“天花板”很低,想象空间也太小。

2、实际开工率存在很大疑点

科瑞思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21年度产能利用率为116.34%,因此得出结论:目前产能已经饱和,现有的全自动绕线 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生产和交期需求,公司亟需扩大全自动绕线设备投入,解决产能不足的瓶颈。这也为IPO上市募投项目做好了铺垫。但实际上,更多经营数据并不能够印证科瑞思所称的“产能已经饱和”。典型如实际工时这个指标,在招股书中披露科瑞思的定额工时=Σ(每月工作日天数×8 小时×每月期末研发设计人员及生产人员人数)。

简单来算算,科瑞思在2020年末和2021年末的生产人员人数分别为689人和733人,就按照全年平均700人计算,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全年按照250个工作日计算,算下来每人的标准工时就是2000小时,700人的生产人员团队合计标准工时就是140万小时。但实际上,科瑞思2021年度的实际工时只有15万小时,只相当于理论上生产人员满负荷劳动标准工时的十分之一,奇怪不?按照15万小时的实际工时计算,700名生产人员每人每天只需要工作1个小时,还没有任何加班的天数,这对一家制造业企业来说,正常吗?所以力场君强烈怀疑科瑞思的真实产能利用水平并不高。

此外,还有个事儿值得聊一聊,科瑞思本次上市的审计机构是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网上随便搜一搜就不难发现,天健所近几年可是没少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处罚决定书都攒了一箩筐了。

而科瑞思的财务总监林利,在2018年6月担任科瑞思财务总监之间,于2010年2月至2018年5月长期担任天健所深圳分所审计经理。力场君还发现了一个细节问题,招股书披露林利是在2018年5月离开天健所、6月份入职到科瑞思的,但是根据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19年12月31日发布的《关于同意奉少华等241名注册会计师转所执业的批复》,其中第三条便是“林利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深圳分所转入深圳注协代管”,换句话说,林利至少是在2019年中才离开的天健所。

科瑞思针对财务总监的重要职业经历披露存在问题?原因是什么?科瑞思本次IPO最早是在2021年5月发布的招股书,2019年是不是已经开始为IPO审计做准备,是很有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科瑞思在着手准备IPO的时候,从审计机构挖角一名审计经理到公司来担任财务总监,这倒是很有利于双方的深度沟通,有点意思!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8989 0
造假上市?盛普股份IPO非常可疑,海通证券陈城保荐项目曾上市变脸 //www.geniepage.com/?p=18476 //www.geniepage.com/?p=18476#respond Wed, 08 Feb 2023 07:43:00 +0000 //www.geniepage.com/?p=18476 上海盛普流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是“盛普股份”,是最近刚通过IPO审核的一家公司,计划在创业板上市。它的主营业务是精密流体控制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产品的生产制造,数据表现2020年和2021年收入、利润增长都比较快,2022上半年不大行但也没垮太多。但是,这些表面上的数据,都不重要。盛普股份这家公司很多细节信息禁不起推敲,甚至让力场君非常怀疑,这或许是一个财务造假上市典型案例。

先说销售数据,“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盛普股份2020年第三大客户和2022上半年第二大客户,这家客户也是上市公司,股票简称是金辰股份,2017年10月上市的。虽然在2022年上半年盛普股份对这家客户结算的收入是1827.03万元,也不算特别多,但是储备还挺丰富,根据盛普股份发布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第238页披露,盛普股份对该客户的发出商品余额中,2021年末是2939.11万元、2022上半年末是2915.94万元,带客户验收之后就都是盛普股份未来的收入。但是针对这家客户,往前追溯一下,疑点很大。在2020年,盛普股份确认的对 “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金额达1659.44万元,但是根据招股书披露重大销售合同信息,其中披露盛普股份与这家客户仅签订过一笔金额为650万元的合同,这只相当于2020年结算销售收入的零头,就更别提后来2021年末将近3千万元的发出商品余额。难道后来的这些数千万元的产品购销,都没有大额合同与之对应吗?力场君深表怀疑。再从客户方的外部印证来看,根据金辰股份此前发布的2021年年报,其中第256页披露的“已签订的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中披露,涉及到盛普股份的合同共有4笔,合同总金额为1328.62万元,这也远远低于盛普股份披露的2021年末对该客户发出商品金额,甚至低了50%以上。也即从金辰股份公开披露的信息中,也无法印证盛普股份对该客户的近三千万元发出商品存在的依据。

这是盛普股份销售端存在问题,再继续来看它生产端的问题。根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披露,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订单产量比始终高于100%,2019年到2022上半年累积获得订单228台,而同期实际交付的数量仅为93台,尚不足订单数的一半。这个数据让人觉得盛普股份订单满满,现有产能跟不上销售需求,这也是给该公司IPO融资扩大生产奠定的数据基础。按照招股书披露,公司产品的生产环节挺多,其中整机装配是制约公司产能的关键瓶颈,因此以整机装配的生产人员工时作为产能统计的标准。标准工时则按整机装配人员工作日工时及加班工时计算,2022年上半年的标准工时为21128小时。

但是,问题来了,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第259页披露,盛普股份在2022上半年的装配人员平均人数为59人,力场君简单给大家算一下,也就对应装配人员人均标准工时为358.1小时,按照每个工作日8小时计算,在2022年上半年的人均工作天数仅为44.76天,这也就是相当于两个月的正常工作日数量吧?再往前回看2021年也是这样,盛普股份披露当年实际工时为35046小时,对应到年均装配人员人数42人,则人均实际工时834.43小时,按照每个工作日8小时计算,全年工作天数也不过才104.3天,你能说这是正常的?

这个数据让力场君非常怀疑,盛普股份公布的标准工时数据,非常不合理,就像是为了将产能利用率粉饰到勉强能看而做出来的数据;而且全年工作天数异常的背后,很可能指向盛普股份装配人员存在大量闲置,进而指向该公司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指向该公司所谓的那些超过了自身产能的订单并不真实。而这一猜测,又能与前文表述的销售端数据疑点相呼应。

此外,盛普股份在招股书中披露,2021年末和2022年上半年末的生产及辅助人员人数分别为58人和66人;而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第259页披露,2021年和2022上半年的年均生产人员人数则分别高达81人和114人,这还没有算上辅助人员的人数,就已经相当于招股书披露的期末人数的140%和173%,这并不是明显的的前后矛盾吗?盛普股份披露的信息如何能够让人相信?

综合上述信息能够发现,盛普股份的很多生产、销售数据,无论是从外部印证,还是从内部印证,都存在着重重疑点,这些疑点相互依托就让这家公司整体数据可信度很差。力场君个人判断,盛普股份有很大的财务造假的嫌疑。

说起来,盛普股份本次申请IPO的保荐机构是海通证券,保荐代表人是张坤、陈城,力场君关注到陈城此前还是2021年1月上市的中英科技的保代之一。中英科技的IPO也很典型,这家公司曾历经过2017年首次申请被否、2019年二次申请被取消审核,直到第三次才过关;上市前的2020年扣非利润还能同比增长14%,上市后2021年和2022上半年则大幅下滑了13%和45%,目前已经跌破了当初的IPO发行价。再说回来一身窟窿的盛普股份,未来是不是也是来狠割一轮韭菜?反正力场君对它判断,很不乐观。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8476 0
创业元老被踢出局、女婿上位,紫燕食品IPO成“裙带关系”典型案例 //www.geniepage.com/?p=16048 //www.geniepage.com/?p=16048#respond Mon, 18 Jul 2022 07:43:59 +0000 //www.geniepage.com/?p=16048 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卤制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夫妻肺片、百味鸡、藤椒鸡等,特别是旗下的“紫燕百味鸡”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目前正在申请上市,近期刚通过了证监会审核,保荐机构是广发证券。
这家公司是近期准备上市的公司中,少见的特别经典的案例,不在于财务数据,而在于经营模式,力场君特意拿出来和小伙伴分享一下。
第一个经典在于其经销商体系,招股书披露,公司的经销商体系中,包括12家的实际控制人是紫燕食品的前员工,其中包括紫燕食品实际控制人之一邓惠玲的兄弟、妹夫等,也包括紫燕食品产品研发总监这类非营销条线的核心员工,但更多的还是原区域管理团队核心人员。这批前员工集中在2016年转型为经销商,由此也带动了紫燕食品销售模式的调整。
如此大批员工集中离职转型为经销商,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从销售数据来看,能量惊人。在2018年,这些“前员工”控制的经销商贡献的销售收入,占到紫燕食品全部销售收入的89%;到2021年上半年,销售占比仍然高达近80%。由于从紫燕食品离职年份较长,这些“前员工”类经销商绝大部分没有被认定为关联方,当然假如如此大比例的销售被认定为关联方,紫燕食品也就没有IPO的基础了。
但客观来看,紫燕食品对这些“前员工”类经销商的影响力肯定是在的,这突出体现在紫燕食品对前员工经销商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非前员工经销商。以夫妻肺片为例,招股书披露前员工经销商的拿货价格,比非前员工经销商高了7元/千克以上。
2020年紫燕食品的夫妻肺片产品毛利率仅30.96%,也即100元的收入中大概有31元的毛利,那么7元/千克的价格差异,就大致对应着7个百分点的毛利率;2020年紫燕食品销售夫妻肺片金额共计80954.6万元,其中约有6.5亿元来自于前员工经销商,7个百分点的毛利率差异,就对应着4000万元以上的毛利润。
由此也能够看出,“前员工”类经销商的存在,严重夸大了紫燕食品的真实盈利能力。这还只是紫燕食品IPO案例的典型性之一,更大的典型性还在于其展示出了明显的家族企业管理中,裙带关系的重要性。
话说,紫燕食品的“前员工”类经销商中,最大的一家是2018年12月注册成立的“上海颛瑞餐饮有限公司”,成立当年也即2018年,便以53687.17万元的采购额成为紫燕食品最大客户。您说狠不狠?这家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的经销商,在成立后一个月内,就向紫燕食品采购了5个亿,力场君一直没搞明白,它的钱是从哪来的呢?
这家经销商的实控人可不一般,是自然人赵邦华。早在2008年11月,赵邦华以90%的持股比例成为紫燕食品的控股股东,其实当时赵邦华是在为钟怀军代持,2009年12月解除代持,截止到2016年3月,赵邦华仍然持有紫燕食品7.89%的股权。可见,赵邦华也算是紫燕食品的创业元老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创业元老,还是在2016年12月被踢出了局,其所持有的162万元出资额,被转让给自然人戈吴超,也就是紫燕食品现在的法人代表、总经理;同月,赵邦华从紫燕食品离职,转型成为紫燕食品的经销商。
说起来,把赵邦华踢出局的戈吴超,更不一般。公开资料显示,戈吴超出生于1989年9月、本科学历,毕业后自2012年9月开始担任紫燕食品采购总监,也即戈吴超在大学刚一毕业,便开始担任紫燕食品采购总监职务、跻身于高管人员序列。在接盘赵邦华所持股份的时候,还不满30岁。
凭什么?凭什么大学一毕业就能跻身高管序列?凭什么以不到30岁的年纪就能把公司创业元老踢出局?就凭他是紫燕食品实际控制人钟怀军的女婿!
这就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宁愿让实际经营经验极少的女婿,担当总经理的高位,也不愿让对紫燕食品经营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职业经理人分享股权,“裙带关系”成了维系紫燕食品高层的核心筹码,这样一家公司,又能走多远?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6048 0
紫晶存储上市不到两年就因造假被挂星,竟让一级市场炸了锅 //www.geniepage.com/?p=14874 //www.geniepage.com/?p=14874#respond Sun, 15 May 2022 02:31:34 +0000 //www.geniepage.com/?p=14874 最近科创板上市公司紫晶存储的热度非常高,这家公司是在2020年2月上市的,今年3月14日该公司发布公告披露称,截至2022年3月10日,公司及子公司广州紫晶、梅州晶铠存在定期存单违规质押担保,合计金额3.73亿元,共为14家第三方累计提供16笔担保;由于这两笔担保单笔金额超过公司上一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10%,按要求是需要股东大会审议决策的,但经实控人暨时任董事长郑穆授意安排,广州紫晶、梅州晶铠的法定代表人罗铁威钟国裕,以及郑穆本人分别签署了存单质押协议,未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

次日上海金融法院受理投资者诉紫晶存储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这也成为首例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证券欺诈责任纠纷案,紫晶存储的股票简称也变成了*ST紫晶。

力场君关注到这家公司的造假案例,倒不是因为这有多出奇,违规担保在A股的历史上并不罕见,虽然这是科创板证券欺诈第一案,但就造假本身来说可说的东西不多;但是最近听说这个科创板证券欺诈第一案,竟让一级市场炸了锅。

回顾紫晶存储在上市之前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其中关于“最近一年发行人新增股东的情况”中显示,2018年11月公司增资引入达晨创通、东证汉德、东证夏德、远致富海等7名投资者,每股增资价格为9.665元/股。再回顾紫晶存储上市之后的表现,2020年2月以21.49元发行,上市首日开盘在85元、盘中最高86.98元、收盘于78.24元,收盘涨幅264.08%,一派繁荣景象,但这也成为紫晶存储的高光时刻,随后公司股价便一路颓势截止到目前已经跌破了6元,相比上市首日开盘价格跌了90%以上,可以说是“脚踝斩”了。

力场君不知道在2020年2月,紫晶存储以21.49元发行、上市首日报收在78.24元的时候,这些在紫晶存储上市前夕突击入股的7家机构,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投资获得了约7倍的投资回报而开香槟庆祝一下;如果真的庆祝了,时候来看,高兴得有点太早了。这几家机构的持股锁定期是三年,到现在还出现锁定期内,但是紫晶存储已经变成了*ST紫晶,股价早已跌破上述突击入股机构的持股成本不说,就连股票也已濒临退市。

如果*ST紫晶真的退市了,这7家一级投资机构的投资打了水漂不说,关键是从上市初期的7倍回报,到可能的血本无归,这个落差之大,才是震撼到整个一级投资市场的核心。“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句话时常被上市成功后的公司董事长用来得便宜卖乖的话,没想到真的应验到了一级市场投资中。

说起来这几家有机会拿到紫晶存储上市前股份份额的机构,还都是有头有脸的,不是国资背景就是券商背景,都是闯荡江湖已久的老炮,这次却被紫晶存储摆了一道;玩了一辈子鹰,却被鹰啄了眼睛。还有值得铭记的是,紫晶存储上市的保荐机构是中信建投证券、保荐代表人是刘能清、邱荣辉,同时这二人也是紫晶存储上市后的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因此在今年4月也收到了上交所的纪律处分决定书。

公开信息简单查询发现,刘能清是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副总裁,2020年12月曾作为三旺通信的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代表发表致辞,并对这家公司赞誉到:“相信三旺通信必将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但事实上,三旺通信上市之后首个年度也即2021年的年报显示,扣费归母净利就同比下滑了24.97%,而上市前三年也即2018年到2020年则同比增长45.89%、11.3%和10.64%,业绩变脸的挺快,股价目前也濒临IPO发行价了。

哦,对了,刘能清在紫晶存储上市时,也曾发表过致辞感言,他对紫晶存储赞誉到:“公司以赋能中国存储作为发展使命,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持续完善和深化蓝光数据存储系统技术体系,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大数据智能分层存储,在行业内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还表态:“中信建投将秉承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切实履行保荐义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148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