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网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权衡财经 财经求实 权衡价值 www.geniepage.com Sun, 10 Nov 2024 09:31:3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6 //www.geniepage.com/wp-content/uploads/cropped-logo-1-32x32.jpg 商业观察网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32 32 多方合力 提升央企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www.geniepage.com/?p=25094 //www.geniepage.com/?p=25094#respond Tue, 12 Nov 2024 09:30:23 +0000 //www.geniepage.com/?p=25094 近期,中国建筑、国统股份等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积极践行市值管理,加速市值管理制度建设。中国国新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也多措并举提升央企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加强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使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为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氛围打下基础。

  积极开展市值管理

  近期,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市值管理。

  11月1日,中国建筑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回报股东,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坚持与股东共享经营发展成果。上市以来,公司累计派发现金分红约928亿元,将努力保持每股分红逐年增加。

  10月10日,国统股份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一直以来注重市值管理工作。公司将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传递公司价值和发展前景。

  还有一些央企通过增持、回购方式,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

  10月21日,华润江中旗下江中药业宣布控股股东拟增持公司股份,华润材料董事长提议回购上市公司股份。10月20日,中远海运集团旗下4家上市公司发布增持或回购股份公告,其中,中远海控、中远海发计划实施股份回购并注销,中远海能、中远海特的控股股东拟增持股份。此前,“招商系”旗下8家上市公司、“电科系”旗下5家上市公司也分别披露了回购或增持相关公告。

  财信证券董事长刘宛晨表示,加强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使投资者对股价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使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从而为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氛围打下基础。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助力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也积极用好股权运作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

  作为中国国新旗下的股权运作平台——国新投资自2023年以来相继成为中国核电、中国海油、中国移动、宝信软件、沈阳机床、中国神华、中瓷电子、盛科通信、中船特气等数十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战略安全领域龙头央企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向市场传递央企投资价值。

  同时,国新投资联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定制开发中证国新“1+N”系列央企指数,多维度挖掘央企上市公司价值主线,公募基金顺利发行17只相关指数的ETF产品,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央企投资机会。

  “下一步,公司将深化股权运作理论研究与模式创新,联合上交所和其他专业机构,当好央企布局战新产业的支持者,以及央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同盟军、价值的维护者和估值体系重塑的推动者。”中国国新总经理莫德旺表示。

  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投集团积极开展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工作,在增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方面初显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较2022年同期,国投控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总额从64.29亿元提升至86.93亿元,增长35%;国投控股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比率由2021年的39.52%提升至2023年的53.07%。

  中泰证券认为,央国企是本轮市值管理的主导力量。中期而言,稳健高分红的央国企、部分应收账款占比较高的央企龙头以及市值“破净”的地方国企,是市值管理、并购重组政策下最受益的企业群体。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094 0
从“炫技”到“服务” 国产人形机器人“抢滩”未来产业赛道 //www.geniepage.com/?p=24500 //www.geniepage.com/?p=24500#respond Sat, 31 Aug 2024 01:54:33 +0000 //www.geniepage.com/?p=24500 正在北京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争奇斗艳”,不仅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还成为展会上当仁不让的“人气王”,几乎每个展台都围满了人。

  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和技术难度大,外观、行为更贴近人,不仅“亲近感”和“科技感”更强,也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引发无尽想象。人形机器人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能为人类展示什么、做什么?本届大会上有了“新答案”。

  赶在各类机器人与观众见面之前,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1.2 MAX”已经提前“秀了一把”。21日,在大会开幕式上,这位身高1.73米、体重60公斤的机器人,在现场数百位嘉宾、观众见证下,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自主站上舞台中央,与嘉宾一同按下大会启动的按键后,还不忘向台下挥手致意,引得掌声一片。

  在大会序厅,“天工1.2 MAX”的兄弟机型还表演了奔跑、上台阶等技能。尤其跑步速度可到达每小时6公里,与成年人慢跑速度相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测试负责人王满占告诉记者,此次“天工”重点展示了运动控制能力方面的研发水平,未来将会朝着细分市场方向拓展。

  本届大会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各有所长。有的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有的能跳舞、翻跟头。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这些动作能完成背后,是人形机器人“大脑”更聪慧,高级认知和决策能力更强;“小脑”更敏捷,运动控制更精准;“肢体”更灵活,本体结构运动精度、能源效率更高,体现出关键技术的发展进步。

  记者还注意到,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大有“脱虚向实”之势。有别于人形机器人厂商以往展示局部研发成果、播放演示视频、只做静态展示的做法,此次展商带来更多整机成品,直接在现场搭建应用场景,努力将机器人“在岗上班”的实际过程还原给观众。

  在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展台,参观者按下按钮,对一款人形机器人说:“我要一杯拿铁,大杯的,不加糖。”一杯咖啡很快经人形机器人制作好,端到用户面前。

  在优必选科技展台,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现场展示智能搬运、分拣、质检等三大主要应用。在执行智能质检任务时,Walker S稳步靠近一辆蓝色轿车,启动探照扫描。在发现前车轮轴心的LOGO图标存在问题后,后方大屏同步显示出“ERROR”(错误)的质检结果。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告诉记者,基于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Walker S的质检可覆盖全车360度范围和0.5米以下低矮区域,检测准确率高达99%。目前,该企业机器人已进入国内多家车厂开展实训。

  业内人士认为,工业制造、危化品生产等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优先场景,这些“机器打工人”将从提高重复性劳动的效率和精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等方面赋能实体经济。未来,人形机器人还将在服务业、家庭陪伴等场景扮演更重要角色,成为人类的朋友、伙伴。

  多家人形机器人参展厂商向记者表示,作为未来产业之一,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与安全应用难等现实考验,但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是普遍共识。

  近期,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8月12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RRMM)及双臂协作系统(RTACS),为核心技术突破奠定新基础;8月18日,智元机器人发布了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并宣布将于10月开始量产……

  未来已来,正如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所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500 0
SUV迎新局:理想L6蝉联季军 问界M9连续4月入榜 //www.geniepage.com/?p=24433 //www.geniepage.com/?p=24433#respond Wed, 21 Aug 2024 02:29:58 +0000 //www.geniepage.com/?p=24433 7月,新能源SUV包揽销量前十榜单中的前七名,7款产品的销量占前十总销量的76.57%,优势巨大。在销量前十SUV中,中国品牌车型占据七席,销量占比达67.1%。

  造车新势力的表现愈发亮眼。其中,理想L6已顺利进入增长期,6月、7月的销量连破两万辆并蝉联SUV月销季军,一定程度上扫去了MEGA失利所带来的阴霾。问界M9连续4个月入围SUV销量榜单前十,46.98万-56.98万元的售价更让其成为最能凸显中国汽车价值提升的产品之一。

  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燃油乘用车,但这一新格局在SUV市场早已上演。

  上半年,国内销量前十SUV中,新能源车型占据五席,销量占比达59.03%。下半年首月,新能源的扩张脚步再提速,7月,新能源SUV包揽销量前十榜单中的前七名,7款产品的销量占前十总销量的76.57%,优势巨大。

  新能源的突进与中国品牌的崛起可谓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在7月销量前十SUV中,中国品牌车型占据七席,销量占比达67.1%。入榜的7款中国品牌SUV中,新能源车型占据其六,比亚迪保持三车携手入榜的高光状态,广汽埃安Aion Y持续回暖,理想L6和问界M9两款新势力产品同样也参与到新格局的竞争中。

  中国品牌的新能源矩阵全面发力,也让中国品牌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价值底蕴。50万元级别的问界M9连续多月跻身SUV月销榜单前十,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L6虽为理想的入门车型,但25万元的售价仍大幅超越主流合资车型。

  聚焦具体车型表现,上半年五夺月冠的特斯拉Model Y延续好状态,7月销售36299辆,领先第2名超过1万辆,优势依然巨大。但让特斯拉头疼的是,其整体销量增速却陷入停滞。二季度,特斯拉销量在美国下滑13%,在中国下滑17%,在欧洲下滑33%。同时,暗淡的Q2财报也不容忽视。二季度,特斯拉营收虽同比小涨2.3%,达255亿美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2.8%,为14.9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目前正陷入大规模召回问题中。8月,特斯拉在中国发布了一起涉及超过168万辆汽车的大规模召回;上半年也曾发起过超过160万辆的单起召回;截至目前,其年内召回总量已超过331万辆。

  比亚迪三车携手入榜已不是“新鲜事”。7月,比亚迪元PLUS、宋PLUS DM-i、宋Pro DMi分别售出25594辆、21025辆和18336辆,分列第2、第4、第5名。

  榜单中表现愈发突出的,还有崛起的造车新势力。其中,理想L6已顺利进入增长期,其于5月首次冲进SUV销量前十榜单,6月、7月更是连破两万辆并蝉联SUV月销季军,劲头十足。

  在L6的带动下,理想汽车7月的销量终于再次突破5万辆,一定程度上扫去了MEGA失利所带来的阴霾。但MEGA带来的投资回报压力,以及L6带来的理想汽车整体车价水平下探,是否会对公司的盈利表现带来影响,还需要持续关注。

  另一款明星产品问界M9,已经连续4个月入围SUV销量前十。7月,问界M9销量达到17151辆,排名第6。销量喜人之外,问界M9还是最能凸显中国汽车价值提升的产品之一,其46.98万-56.98万元的售价区间,不止在前十榜单内独成一档,同时还比豪华品牌“走量”车型的价格高出一大截。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433 0
国办印发行动方案整顿政府采购领域市场秩序 //www.geniepage.com/?p=24096 //www.geniepage.com/?p=24096#respond Sat, 06 Jul 2024 03:09:56 +0000 //www.geniepage.com/?p=24096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了3方面9项重点任务。一是整顿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反映突出的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等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开展第二批政府采购行政裁决示范点建设,推进省级以下争议处理向省级集中。创新监管手段,升级改造中央政府采购电子平台。二是建设法规体系,服务统一市场。积极推动政府采购法修改,推动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协调统一,提高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体系,确保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三是促进产业发展,落实国家战略。构建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支持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制度。推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助力中小企业“政采贷”,支持乡村产业振兴。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096 0
9.9元之争!瑞幸与库迪“肉搏战”,还能打多久? //www.geniepage.com/?p=23058 //www.geniepage.com/?p=23058#respond Sun, 10 Mar 2024 09:01:19 +0000 //www.geniepage.com/?p=23058 瑞幸和库迪在“9.9元肉搏战”上火力十足。

  此前,瑞幸推出了9.9元优惠券但被曝出活动缩水,仅剩八款产品可参与活动,而库迪近日又推出了全场9.9元的活动……

  在更多消费者心中,咖啡的价格已经不能高于9.9元了。

  但从企业的长期经营来看,将价格始终保持在10元区间,经营将面临巨大压力。

  互联网多年前的“烧钱打法”警惕众人:补贴,难以持续。

  “9.9元咖啡价格战”让两家企业备受煎熬。瑞幸方面,看似已经超越星巴克,但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在第四季度瑞幸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3.99亿元,同比增长130%。库迪方面,其招商手册显示,在2023年4-6月近千家新增门店的扩张速度后,7月-10月新增门店数分别为873、623、375、306,呈现递减趋势,现金流被质疑存压。

  如此看来,中国咖啡的9.9元价格战,还能持续多久?

  补贴了,品牌依旧没粘性?

  新一轮的“掐架”,源于此前瑞幸被指活动缩水,仅剩八款产品参与折扣。随后不久,库迪开启了为期三个月“好咖啡全场9.9不限量”促销活动,不限品类和数量,并对外宣称,库迪不介意投入更长时间。

  一份由新浪财经发起的投票显示,在瑞幸与库迪的“斗争”中,目前瑞幸略占上风,有44%占比近半的消费者称更喜欢瑞幸,仅有13%的消费者更喜欢库迪。

  不过,仍然有占比31%的消费者是“墙头草”。在他们心目中,是瑞幸还是库迪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更便宜,而这些消费者,正是双方“价格战”抢夺的主要人群。

  在上述投票的评论区中,双方均有支持者:比如在评价库迪的美式咖啡时,有人称难喝,也有人称“吊打”瑞幸。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新浪科技,瑞幸和库迪之间的“相爱相杀”,一方面是因为彼此的渊源,另一方面是双方高度的同质性。

  在他看来,无论是瑞幸还是库迪,都是以价格驱动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浅层需求为目标,所以它们的经营模式都是轻资产、快扩张,以量的增长带动,反而缺少向质增长模式转换的基础和空间。

  “这种增量竞争,只能是动辄刺刀见红、刀刀见骨的竞争方式。此种模式虽然增长快,但持续性低,如果不转变成长的推动力,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或有你无我。”

  另外,从大环境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在尚未出现成熟的咖啡文化体系前,需求会始终在高低端摇摆,很难形成真正成规模的稳定中段群体,这也是低端之争如此激烈的原因。

  围剿与反围剿

  事实上,瑞幸和库迪的“对标战”由来已久。

  从瑞幸案一事发生后,瑞幸内部管理层就进行重组。2022年8月,出局的陆正耀与老搭档前瑞幸咖啡CEO钱治亚成立了库迪咖啡。二位创始人的开店思路也非常简单,坚决“围剿”瑞幸。

  在某些地区,库迪的选址逻辑都开在瑞幸隔壁,甚至直接在门店门口写上“瑞幸创始人请您喝库迪”几个大字。

  实际上,陆正耀非常了解瑞幸的经营思路,因而如今库迪咖啡的核心产品、菜单、整体店面规划、营销打法上都有些雷同之处——瑞幸咖啡请了易烊千玺做全球代言人,库迪咖啡就官宣了王一博;瑞幸推出橙C美式,库迪就推出了柑橘拿铁;瑞幸推出酱香拿铁,库迪就推出米乳拿铁,文案是“深夜的酒伤您的肝,清晨的粥养您的胃。”

  在价格战上,瑞幸打出周周9.9元优惠,库迪则在试营业期间全场9.9元后将部分产品下探至8.8元。

  据媒体报道,从去年开始,瑞幸陆续在附近新开了库迪门店投放9.9元优惠券,两个月后,瑞幸将9.9元优惠券铺向全国门店。自此,9.9元成为瑞幸和库迪争抢的价格带。

  谁能“笑到最后”?

  “如果没有库迪,也许瑞幸是不想卷低价市场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早期“横空出世”的瑞幸对标的是星巴克受众,瑞幸所用咖啡豆的价格高于星巴克,但价格又比星巴克低,以此抢走星巴克的客群。

  虽然库迪让瑞幸卷入了低价之争,但瑞幸仍然超越了星巴克。

  2023年6月,瑞幸达成破万店成就,在一整年里,瑞幸新增门店8034家;2023年8月,瑞幸单季财报收入首次超过星巴克。近日,瑞幸中国市场全年销售额又超越了星巴克。根据年报,其全年营业收入249.032亿元,同比增长87.3%。必须承认的是,瑞幸已经成为中国咖啡市场无可争议的龙头。

  而库迪的势头也很猛。该品牌在成立5个月内实现了“百城千店”,成立1年,库迪就开出了6000家店,拓店速度远快于瑞幸。如今,库迪已跃居成为本土Top3门店数咖啡连锁品牌,仅次于瑞幸和星巴克。

  但事实上,如果将价格一再下探,企业能否“撑得住”?

  此外,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下,消费者能否接受未来价格回弹?

  此前微博上公布了一份名为“如果咖啡超过9.9一杯你还会买吗?”的投票,有占比77%的消费者表示:不会。

  如今,下探过的价格已然难再回头,但烧钱的打法难以维系,双方谁有可能笑到最后?

  “目前来看,瑞幸笑到最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财务角度看,瑞幸经历过起起伏伏,与原管理层切割后,转变了成长模式,更注重财务结构的健康平衡,改善了资产负债与成长收益等多方面的经营策略,业务基础更稳固。而库迪正处在扩张烧钱阶段,增长模式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走。”沈萌说道。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058 0
上海抢先布局“低空经济” //www.geniepage.com/?p=22734 //www.geniepage.com/?p=22734#respond Mon, 05 Feb 2024 06:01:11 +0000 //www.geniepage.com/?p=22734  作为全球资本追逐的新赛道,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近两年在国内引发多地竞相布局。日前,上海市明确提出,要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而以eVTOL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未来有望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海“低空经济”迎来发展契机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认为是未来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的主要交通工具,也被称为未来的“空中出租车”,将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空中出行服务,助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数字化交通生态圈。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2022年9月,上海市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目标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根据该方案,上海将在浦东、杨浦、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其中,在空天利用领域,上海提出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能机载、复合材料、新能源动力创新,研制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飞机,推动氢电池、氢涡扇等氢能飞机技术验证示范。研制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加快宽带通信卫星发射组网及商业运营,积极利用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卫星互联网。

  目前,上海金山、松江、杨浦等区正积极布局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发展。2023年6月,金山区出台《金山区关于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深化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未来将加快无人机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无人机产业集群。到2025年,金山区无人机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企业市场估值达到100亿元,形成50项体系化创新成果,打造“100+”应用场景,实现飞行服务“一网统管”,并形成一揽子制度创新。

  2023年12月27日,上海中心城区首条美团无人机航线开航仪式在杨浦举行。杨浦区方面表示,美团无人机航线开航标志着杨浦低空经济的起飞成功,下一步,杨浦将抢抓低空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拓宽无人机服务应用场景,构建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国产eVTOL抢占腾飞风口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浪潮逐步从汽车行业蔓延到航空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业已成为资本垂青的新赛道。

  前段时间,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2吨级M1首架机已在上海金山成功完成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上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御风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陵表示,M1首飞成功验证了企业之前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链的判断:中国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完全有能力支撑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航空电动化发展,公司有能力把核心产业链留在中国。

  据介绍,2024年,御风未来将在“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这一愿景下,一方面持续推进研发试飞和适航取证,让M1从“飞起来”向“飞得好”迈进;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eVTOL场景试点飞行和常态化运营。

  不只是御风未来,早在2023年6月,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就发布了5座载人电动飞机E20。当年10月26日,E20 eVTOL完成了首轮飞行测试,这也是中国首个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的首轮试飞。

  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雍威向记者表示,eVTOL具有绿色能源、垂直起降、低噪声和低成本等优势,在解决交通拥堵、推动航空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大有可为,对社会长远发展和经济价值都有深远意义。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城市场景,城市场景中的核心则在于eVTOL载人空中出行,eVTOL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低空经济中重要的研发方向之一。

  中国企业有望迎来突破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eVTOL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要真正实现在城市里面商用飞行,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谢陵认为,现在全世界eVTOL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在传统航空领域,可能跟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在这一赛道上,目前基本上是中美欧三足鼎立。”

  他表示,eVTOL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在适航审定探索、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大众接受度等方面仍有难点,这些都是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我们预计到2035年左右,eVTOL赛道国内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对我们来说这个市场足够大。”黄雍威表示,E20 eVTOL未来商业化应用将分三步走:第一阶段主打郊外低空旅游,第二阶段实现城际之间往返,第三阶段才是城市中心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三部曲,我们将会走出一个新型的eVTOL先行先试解决方案,使我国eVTOL发展能够领先于海外,真正落地到人们的生活圈中。”黄雍威称,根据企业未来规划,时的科技希望和通航公司、政府部门共同合作,推动起降场的飞行建设、短途航线的规划等,助力未来立体交通生态建设。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唐伟斌表示,我国未来拥有广阔的空中出行市场,这片待开发的蓝海需要国内企业来填补和开拓。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便利的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在适航审定法规上深入创新,社会资本也给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共同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绿色低空交通新进程。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734 0
中药老字号提价策略失灵?片仔癀股价大跌 提前2个月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救场 //www.geniepage.com/?p=22716 //www.geniepage.com/?p=22716#respond Sun, 04 Feb 2024 05:56:26 +0000 //www.geniepage.com/?p=22716 2023年A股业绩预告披露收官,多家中药老字号业绩预喜。

1月30日盘后,同仁堂(600085.SH)、片仔癀(600436.SH)相继披露2023年业绩情况。其中,同仁堂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68亿元~16.68亿元,同比增长10%~17%;实现扣非净利润15.39亿元~16.39亿元,同比增长10%~17.2%。片仔癀业绩快报则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0.35亿元,同比增长15.42%;实现归母净利润27.84亿元,同比增长12.59%;实现扣非净利润28.45亿元,同比增长14.89%。

2022年,同仁堂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17%,片仔癀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6%。2023年,同仁堂、片仔癀的业绩增速都保持了平稳增长,但资本市场对这份靓丽的成绩单并不买账。

1月30日、31日,同仁堂和片仔癀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其中,同仁堂在1月30日收获一个跌停板,次日收跌6.96%;片仔癀则分别下跌2.23%和9.16%,1月31日上午更一度跌停。

1月31日午间,片仔癀火速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2024年开年期间,公司产品销售势头向好,市场呈现旺销态势,顺利实现了“开门红”。经公司初步核算,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不低于25%。

此时距离2024年第一季度结束还有两个月,片仔癀便匆匆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并且对一季度净利润增速的预测达到了25%。片仔癀上一次在第一季度实现超过25%的净利润增长还是在2018年。

财经评论员、财经专家郭施亮对时代财经分析指出:“一般来说,业绩预告时间通常在年报公布或季报公告前的一个月左右。现在提前了两个多月公布是早了一些,可能是上市公司着急提振股价,做好市值管理。”

但从二级市场的反应来看,片仔癀的这份“开门红”并未能对市场信心起到提振作用。多数投资者的疑问在于,在2024年仅过去一个月的情况下,片仔癀提前对一季度业绩做出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而对于这些疑问,片仔癀也并未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公告中,片仔癀表示,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预测数据以市场开拓符合预期、中医药行业发展平稳、国际贸易形势稳定等为基础,未来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种种迹象来看,1月31日股价的大幅波动或是促使片仔癀匆忙发布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的主要原因。

1月31日下午,时代财经多次致电片仔癀证券部,电话却一直处于忙线中。电话接通后,片仔癀证券部相关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今天股价波动,很多投资者打电话来问这个事情。”

郭施亮对时代财经指出,股价的下跌可能与一月业绩提前兑现、涨价策略没有换来更大的购买需求有关,股价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晴雨表,市场对这份业绩与未来涨价策略存在一定的疑惑。

2023年5月,片仔癀官宣了史上幅度最大的一次提价决定。片仔癀的主导产品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590元/粒上调到760元/粒,价格涨幅达到28.8%,同时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170元/粒,海外市场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35美元/粒。

片仔癀是仅有的两种国家绝密级中药配方之一,主要原材料包括麝香、牛黄、蛇胆和三七,其中麝香和蛇胆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采购。配方地位的特殊性和原料的稀缺性,让片仔癀在中药老字号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即使片仔癀售价不菲,也并不影响市场对其的追捧。

事实上,产品提价一直是片仔癀提振业绩屡试不爽的“法宝”。2004年,片仔癀先后将产品的外销与内销价提高5%左右,直接推动了2004年全年的销售收入与利润的增长,也使得片仔癀产品的毛利率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年,片仔癀系列产品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6.43%与13.38%,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分别增长18.68%与21.17%。

2005年片仔癀继续提价。年报显示,片仔癀系列产品2005年的业务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8.67%,利润率高达73.5%。片仔癀在当年的公告中表示,公司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业绩增长依赖于提价拉动,而不同于国内绝大多数制剂型企业是由于营销拉动,公司片仔癀系列产品价格小幅上涨没有抑制其终端消费,这才是其业绩稳定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片仔癀提价策略依旧。2020年年初,片仔癀零售价上调为590元/粒。

在2020年提价后,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1年,片仔癀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78%和23.20%,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幅度更分别达到21.62%和45.46%。

2022年,片仔癀实现营业收入86.94亿元,同比增长8.38%;实现净利润24.72亿元,同比增长1.66%,是2015年后片仔癀业绩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年。

2023年,片仔癀官宣了史上最大幅度的提价,但2023年的业绩却并未如以往那般出现大幅度提升。如果提价策略已经“失灵”,那么片仔癀“药中茅台”的神话还能否持续也会被打上问号。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716 0
徐大姐,闷声赚了10个亿 //www.geniepage.com/?p=22492 //www.geniepage.com/?p=22492#respond Mon, 15 Jan 2024 07:20:49 +0000 //www.geniepage.com/?p=22492

  她用几十年诠释了什么叫优秀投资人。

  究竟哪些投资,配得上成为徐新投资的经典案例?

  答案可以是贯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网易、京东、美团点评、携程、Boss直聘,也可以是良品铺子(20.170, -0.40, -1.94%)、三只松鼠(17.420, -0.34, -1.91%)、Manner等消费品牌,还可以是她经常挂在嘴边儿的益丰药房(41.190, -0.08, -0.19%)。

  现在我说,徐大姐经典portfolio中应该多加个名字——拼多多。

  原因之一嘛,自然还是因为赚钱了,而且跟其他案例不一样,这次徐新买的是拼多多股票,玩儿的还是追高操作,回报惊人,仨月达到10亿人民币级别。

  都说“质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成为拼多多”,意思是总得有个过程,徐新这次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她自己没讲前因后果,从外边看像“顿悟”似的——突然在去年三季度狂买拼多多,而且是集中建仓,金额更是占到了持仓比例的76.3%。

来源:whalewisdom

  上图来自whalewisdom,二级市场投资者用来追踪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持仓变化的数据,来源是这些机构向SEC披露的13F文件。

  这份拼多多的持仓数据截止日是2023年9月30日,显示今日资本于去年三季度买入245.39万股拼多多股票,占持仓的76.3%,平均持仓成本为82.89美元/股。

  按照去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146.31美元/股计算,三个月的时间,徐新赚了1.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亿元。

  这不是巧了么?用76.3%的持仓,赚了76.51%的收益。

  说实话,要不是拼多多去年11月底市值一度超过了阿里,我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种操作。要说常青基金,2014年就成立了;钱,徐新一直有;错过拼多多的反思,这些年她也经常挂在嘴边儿,怎么就在Q3突然决定建仓了?

  况且连散户都知道,建仓要分步骤,股票哪有这么炒的,你就算再看好一支股票,也没有一杆子直接怼进去76%仓位的,何况一支规模几亿美元的基金?

  研究下来才发现,这算徐大姐的“基操”了,没准能颠覆外界对她“价值派”的印象。

  此前人们看到徐新投二级市场是这样的:比如她曾在2020年11月称,以5.5港币/股(一拆五之前)的价格买入了大量腾讯股票,而且“16年间一股没卖”,当时“收益达到了500多倍”,还是强调价值、陪伴,重点是这时离腾讯历史新高的股价,相隔只有三个月。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唯品会,今日资本在唯品会美股上市之后“抄底”入股,据说400万美元赚了1亿多美元,近50倍回报。”这是“捡烟蒂”,还是价值。

  但这支常青基金就不一样了,2014年提交备案时发行规模为5亿美元,到2018年发行的规模变成了9.8亿美元。按规模说,想必是今日资本的主基金,可显然它是瞄准一级市场来的,因为直到2021年4季度,这支常青基金才有了首次二级市场操作,对象是理想汽车、知乎,其中理想汽车买了约4000万美元,占80%持仓。

  此后几个季度也有一系列增减仓,做波段,范围也只有四支股票:理想汽车、知乎、叮咚买菜、Boss直聘(只有理想不在今日资本的一级投资组合)。2023年1季度,恰恰是把理想汽车直接清仓,而这时恰巧是2023年理想股价的最低点,只过了几个月,就创了47.33美元/股的历史新高。

  包括对Boss直聘的短线操作,2022年4季度加仓,占到了总持仓的一半,还是2023年1季度,直接清仓了,关键下个季度马上又买回来了……

  这支基金的一系列操作,要我说,跟价值投资没关系,买入、卖出的执行,我看不出逻辑端倪。当然,这并不代表今日资本没有决策过程和依据,我只是认为,这个阶段,“风投女王”还在扩边界,找手感。其实你去看看当时的一级市场,她也在消费走低之后试新东西,投了几个硬科技项目。

  但结果却截然不同。科技徐新浅尝辄止,没再投下去,反而作为LP去投了一些科技赛道的头部VC;但二级市场,却慢慢把手感磨出来了。

  所以再回到文首的问题,怎么解读投资人的经典案例?

  我在《人民想念徐大姐》中总结,徐新之所以能在美元基金最“丧”的年份,还为她那套“投资就是投人”、“陪跑”、“重仓大比例”的价值打法布道,底气就在于徐新赚钱了,而且还好还得有抄底、逃顶,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抓马”元素。

  归根结底还是得赚钱,最好是大钱。

  不过,这回徐大姐在拼多多身上赚的钱虽然不少,但跟高榕、红杉乃至腾讯的几十、上百亿美元比起来,都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为什么我还愿意将拼多多归为徐大姐的经典投资案例?

  除了上文所述,这次“狙击”拼多多的那些戏剧性元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徐新再一次刷新了外界对自己,乃至对一个职业风险投资人的传统定义,尤其是在美元基金纷纷募人民币、投硬科技、搞DPI的当口,确定性渺茫的重大时刻,我很乐意替徐大姐的将这次操作解读为:

  一级不好投,咱靠二级市场一样能赚钱。

  在《“今年嘴最硬的投资人”》那篇文章中,我分析之所以其他美元投资人没话讲,就朱啸虎敢跟大伙儿出来聊天,因为他嘴够硬。那徐大姐这我再补一句,因为她手够硬。另外,如果第四季度的13F文件中,今日资本从拼多多持股机构名单中消失,我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尽管此前包括我在内,投中网写了不少关于徐新的文章,自认为足够了解她,但是看到“永庆投研”对拼多多13F文件的研究,今日资本“首次大笔买入、持仓金额2.4亿美元,一个季度76%的收益”的内容,立马还想再写写徐新。

  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写徐新?一则她擅长讲故事,江湖上关于徐大姐的传说不少;二则她portfolio口袋足够深,知名、成功的投资案例多;三是足够老派,old school美元风格相当有时代感,挺让人怀旧;四是真金白银给LP赚了钱。

  最关键的是,徐新在足够高的标准上,用几十年诠释、演绎甚至定义了什么叫优秀的投资人。

  “资历深、武器多、胆子大、没路径依赖”,意味着随时准备掀翻外界度对自己的定义,徐新可能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给自己设限。

  徐总二级到底能不能长期搞好还得看,但这次拼多多仨月赚了11个亿,却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GP面对超过原本策略的“赚快钱”的机会,该不该干?

  我记得“拾日谈”栏目中,两位GP大佬给出过不一样的答案,其中一位表示从没被这类项目说服过,定好的规矩“得认”;另一位则表示,会给“赚快钱”设一条动态的线。

  我拿这话问了问董师傅,他觉得,两位大佬不管给出什么答案,都是以“管理”为前提的,当你假一支团队之手去执行投资,必须得保证指令的稳定、清晰,所以这类0或1的问题必须要拎清楚。

  但对徐新来说,做二级市场,基本不存在这种顾虑。

  首先一点,徐新设立的常青基金是28年期限,这要跟LP达成一个比常规VC/PE更基础的共识——不管我做一级二级,长线还是短线,你得相信我的全部决策,把所有空间都留给我。

  另外,二级市场是标准化产品,随时下单,随时交易,不需要假任何人之手。能不能做,该不该做,不用问同事,问自己就行,别骗自己就行。

  显然,买单的LP对徐新拥有绝对的信任,所以你甭看徐大姐短线玩儿的这么溜,这也是老江湖的底气——收益不是最高的,但见的、会的肯定是最多的。

  此前投中网《谁能劝劝徐新别当“女王”了?》一文中,曾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快手、字节、拼多多等超级平台,今日资本全盘miss,“中产口味”限定了徐新的边界。

  到了消费赛道,案子到处开花,财务回报和话语权都拿在手里,终于坐实了“女王”的名号,而她花了大力气却中途退出的Manner,虽然拿到了近百倍的回报,也失去了VC完成“控股产业投资”的案例。

  当时在文末留下了两个开放问题:徐新从理念到心态,是不是到了非升级不可的时候了?卸下“女王”的盔甲,是不是才能更强大?

  现在我至少能给出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从投拼多多开始,徐大姐不是“风投女王”,不是对冲基金,也不是VC了。女王盔甲终于是卸了。

(责任编辑:于昊阳)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492 0
中国汽车业“开出”历史最好成绩 //www.geniepage.com/?p=22501 //www.geniepage.com/?p=22501#respond Sun, 14 Jan 2024 03:00:53 +0000 //www.geniepage.com/?p=22501 2023年,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

  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31.6%

  ◎记者 俞立严

  2023年中国汽车业“交卷”,交出历史最好成绩。

  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6%,较2022年高5.9个百分点;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8%,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中汽协预计,中国2024年汽车销量将同比增长3%。

  另外,中汽协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高于同期制造业增加值14个百分点。“协会发了喜报,为中国汽车人自己鼓鼓劲。”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中国汽车目前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好,能够生产出满足全球需求的产品,被中国以及海外消费者广泛接受。

  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

  中汽协副秘书处陈士华介绍,2023年12月,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向好,再现年底热销现象。当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07.9万辆和315.6万辆,产量环比微降0.5%,销量环比增长6.3%,同比分别增长29.2%和23.5%,销量创历史新高。

  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全年产销量双双超过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

  陈士华认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会持续回升向好,有助于汽车行业的稳定增长。“我们相信,国家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的实施,包括延续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建设下乡等措施的持续发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

  不过,2023年,中国车企的利润增长不及销售增长,对此,陈士华表示,这是中国汽车行业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必经阶段,因为转型过程中,企业的研发和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很大。另外,中国车市现在整体竞争激烈,企业为争取更大市场份额采取降价等措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

  陈士华表示,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总体还是会实现增长,消费者购买的预期还在,市场并没有饱和,高端车消费升级等也将继续存在。企业应首先考虑做好产品,价格保持一定稳定。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31.6%

  作为中国汽车先进制造的代表,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12月,中国新能源(3.970, 0.03, 0.76%)汽车保持快速增长,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当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17.2万辆和119.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9.1%和16.1%,同比分别增长47.5%和46.4%,市场占有率达到37.7%。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三大类新能源汽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与2022年同期相比,三大类新能源汽车品种产销均呈较快增长。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2022年相比,三大类新能源汽车品种产销均呈明显增长。

  2023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共销售2571.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5.4%。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企业中,与上一年度相比,比亚迪(195.870, -0.91, -0.46%)股份和奇瑞控股销量增速更为明显,吉利控股、北汽集团和长城汽车(23.410, -0.09, -0.38%)销量也呈两位数增长,长安汽车(14.570, -0.19, -1.29%)、中国一汽和广汽集团(8.500, -0.04, -0.47%)销量小幅增长。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将继续增长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再创新高,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长63.7%;商用车出口77万辆,同比增长32.2%。

  中国汽车出口在车型方面再上新台阶。2023年,中国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70.7万辆,同比增长52.4%;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出口110.2万辆,同比增长80.9%;插电式混动汽车出口10.1万辆,同比增长47.8%。

  在出口企业方面,2023年,整车出口前十的企业中,从增速上看,比亚迪出口25.2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30%;奇瑞出口92.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长城汽车出口31.6万辆,同比增长82.5%。

  根据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截至2023年11月,中国汽车出口量前十的国家中,俄罗斯、西班牙市场表现较强,同比分别增长超过550%和130%。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市场为比利时、泰国和英国。

  中汽协预计,2023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将继续增长,达到550万辆左右。

  不过,许海东也表示,中国汽车要走向国际市场,汽车贸易出口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海外生产。“日本车企一年海外生产超过1700万辆,德国、美国等车企更多也是在海外生产。在这方面,中国车企还相对落后。伴随未来中国车企直接投资与海外建厂的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将进入新的阶段。”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501 0
中航沈飞拟定增募42亿元投六大项目 超60亿元“缺口”靠补偿资金 //www.geniepage.com/?p=22367 //www.geniepage.com/?p=22367#respond Fri, 29 Dec 2023 16:51:00 +0000 //www.geniepage.com/?p=22367 “中国战斗机第一股”中航沈飞(600760.SH)的定增进程,往前迈出了较为明确的一步。

今日晚间,中航沈飞公告,拟定增募集42亿元用于六大项目,其中投资最大的三个项目分别为沈飞公司局部搬迁建设项目(简称:搬迁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复合材料生产线能力建设项目,募集资金拟投入金额分别为19.22亿元、9.44亿元、4.86亿元。

image

截图来源:中航沈飞定增预案公告

据悉,公司拟投资的六大项目中,搬迁建设项目投资金额最高,为86.36亿元,与募集资金拟投入的19.22亿元有着较大差额,达67.14亿元,而剩余五大项目的投资资金与拟投入的募集资金均持平。

据公司此前相关公告,上述搬迁建设项目86.36亿元的投资资金中,主要为政府搬迁补偿资金;用地总规模约4.2692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周期为60个月,主要建设内容为生产区及飞行区厂房、场地建设,新增工艺设备。本项目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将为未来科研生产保障任务奠定良好基础,对公司业务带来间接效益。

事实上,搬迁建设项目已有实质性的进展,据中航沈飞12月19日公告,作为实施本项目主体的公司全资子公司—沈飞公司,已与沈阳市自然资源局正式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本次出让宗地面积约1.8885平方公里,出让价款约6.29亿元,付款方式为2024 年1月15日前(含当日)一次性付清出让价款,出让人同意在2024年2月15日前将出让宗地交付给受让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沈飞公司所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涉及局部搬迁建设项目所需的其中一宗土地。对于局部搬迁建设项目所需的其他土地,公司尚未签署相关合同。

中航沈飞在相关公告中,也做出了风险提示,搬迁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搬迁补

偿资金,公司能否足额收到政府搬迁补偿资金以及能否及时筹措到项目建设所需的自筹资金,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中航沈飞在搬迁建设项目上筹划已久,早在2019 年7月,公司控股股东航空工业集团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局部搬迁合作框架协议》,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与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共同推动沈飞公司局部搬迁建设项目。

(责任编辑:于昊阳)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367 0
小编抱怨、高管道歉,东方甄选不能只靠董宇辉一个人来支撑 //www.geniepage.com/?p=22311 //www.geniepage.com/?p=22311#respond Mon, 25 Dec 2023 02:46:30 +0000 //www.geniepage.com/?p=22311 “我作为董事长负有领导责任,也向宇辉表达了歉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最新回应如此说。

近日,东方甄选又一次登上热搜。

据了解,因东方甄选的小编“缺乏职业精神”,把董宇辉的粉丝直接惹毛了。事件发生后,东方甄选3个交易日内股价已累计下跌超19%。

新东方“后院起火”,俞敏洪最新回应“小作文”争议称,本来是公司内部的一件小事情,因为处理不当变成了汹涌澎湃的舆情;小编的做法严重缺乏职业精神,也说明公司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

电商直播资料图。(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1、“小作文”风波

12月5日,东方甄选开启“吉林之行”的预热。按照之前的模式,董宇辉对着镜头,念了一大段“小作文”。截至目前,这篇短视频点赞5.6万、评论2万、收藏1.1万,属于非常高的数据。

对此,有网友好奇文案究竟出自谁手。

东方甄选的小编回复称:“一些网友好奇文案出自谁手?我们是一个团队哦。每一次小作文制作,都是主播在镜头前,背后是文案创作团队、拍摄团队、剪辑团队的小伙伴们,大家协作,才有了一篇篇专场小作文,感谢大家能喜欢我们的作品,我们会继续努力。”

不过,对此一些网友并不买账,大家纷纷提出质疑:“俞敏洪公开说这个小作文是董宇辉写的,到底是谁在说谎?你们一个战壕的战友,为什么要背刺呢?你们故意引导大家说这是董宇辉写的小作文,现在又说是团队写的。小编突然置顶评论是几个意思,果然暴风雨都是自己人带来的。“

对此,有一网友发布东方甄选的小编回应截图,该回应称:“山西文案也是文案团队写的”!还称“俞老师天天在外飘,确实不知道业务细节。”

本来事请不大,董宇辉亲自在直播间安慰粉丝,并回应表示:“自称很了解业务的小编在评论区胡回复,导致很多朋友不舒服,我跟俞老师直接告状了。俞敏洪让我和东方小孙直接沟通,不要太客气,今晚我们非常激烈地沟通了,大概喝了好几壶酒。”

结果小编并不买账,回复表示:”小编没有‘胡回复’!吉林文案是文案小伙伴独立创作完成的,主播只改了5个词。山西出圈那篇小伙伴独立完成,主播一个字没改。四川、甘肃也类似。内蒙古那篇宇辉改动很多,河北场宇辉提前给想法,小编按他想法执笔。看世界有很多篇小作文是宇辉亲自撰写,同样是事实。但大号是大号,实话实说,我们编导都喜欢和宇辉合作,因为他镜头表现力很强,文字感受力也强。但总有所谓‘粉丝’打着爱护的名义,来回挑事,甚至网暴我们小编!另外,宇辉也从来没说小作文是他一个人写的,也请少数人不要把他架上去。“

事件愈演愈烈,12月12日晚,东方甄选CEO孙东旭在直播间正式回应近期小作文事件,全程回应约10分钟。回应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批评小编团队,工作带有情绪,沟通方式不恰当;宇辉情绪受到影响,因此10日临时决定不进行直播;公司对董宇辉贡献认可,待遇上没有亏欠,其年薪不止网传的几千万元;向公司客户表达歉意,但坚决向饭圈行为说不,希望部分粉丝保持冷静。

12月12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对此事进行首次回应。俞敏洪表示,主编用自己的口吻进行了一些不是特别合适的发声。事情本身不是大事,如果大家想要爱护东方甄选或者爱护董宇辉,最好是理性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都是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俞敏洪说。

但无论是孙东旭还是俞敏洪的回应,网友和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12月13日,东方甄选的股价大跌12.96%,一天市值蒸发40亿港币。12月14日,东方甄选账号粉丝数为3090.7万,累计掉粉近26万。而在12月9日,东方甄选粉丝数为3116万人。

2、“饭圈文化”需警惕

“小作文”风波导致东方甄选脱粉还不是最可怕的,更有意思的是从12月11日晚上开始,自称董宇辉的“粉丝们”,纷纷跑到新东方前执行总裁、现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的直播间里。

来自达多多的数据显示,高途佳品从12月11日开始涨粉,当日涨粉数达2万,12月12日更是涨粉5.4万。其直播间观看人次,也在12月11日达到60万,12月12日更是突破200万,均达到历史最高点。

一个本属于东方甄选内部之间沟通的问题,为何会引起粉丝如此大的情绪波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方甄选事件充分体现了品牌与粉丝间的博弈。至此,“饭圈文化”又再次引发关注。

何为饭圈?

“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在正向的“饭圈”文化中,粉丝们可以一起做公益、捐款捐物等。但在畸形有害的“饭圈”文化中,粉丝则通常分不清边界和底线,盲目打榜、谩骂对立等。

在本次东方甄选事件中,直播带货“饭圈化”的现象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部分粉丝往往不会关注商品本身的质量或自身是否真的需要,只是因为自己喜欢的主播而购买商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饭圈文化不应被带到电商经济中来,对于粉丝群体而言,应理性看待带货主播。虽然董宇辉的出现,让东方甄选迅速爆火,但东方甄选的成功并不是靠着董宇辉一个人,而是东方甄选这样的背后团队,因为无论话术如何,带的货必须是要有保障的,前台的明星必须要依靠后面大量的后勤来支援。

通过这次危机事件,业内人士提醒,可以督促偶像加强对粉丝情感的引导。而品牌的营销应更多地以口碑为导向,要警惕受众群体饭圈化带来的危害。

董宇辉在回应中也提出,最初创业初衷——发展农业,抵制“饭圈”行为以及污名化任何人,同时呼吁理性发言。

3、管理漏洞尚存

目前,“小作文”风波仍在发酵。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东方甄选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即使没有董宇辉,也不会撬动东方甄选的根基。

从好的方面看,东方甄选从供应链端到平台端,已经树立了较高的壁垒,出走抖音的东方甄选,已经在淘宝开设直播、自建App等,且内容与品牌能够相互转化与成就,消费者仍然具有一定黏性。

今年7月,新东方还官宣了进军文旅赛道。12月10日,“东方甄选看世界”在抖音和App内首次带着超200条旅游线路开播。

正如俞敏洪所言,“基于外部平台所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有很强的脆弱性。”文旅直播似乎成为了东方甄选独立后的一颗新子弹。东方甄选的系列操作似乎也在预示着其还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通过这次事件,东方甄选日后可能会培养其他知名带货主播,淡化董宇辉,不能只靠着董宇辉一个人来支撑。依靠董宇辉一个人,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风险性极高。

12月14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声明,回应“小作文”争议。 俞敏洪在视频中提出,本来是公司内部的一件小事情,因为处理不当变成了汹涌澎湃的舆情。小编的做法严重缺乏职业精神,也说明公司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

显然,东方甄选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完善。经历一次次风波的东方甄选,在如今激烈的电商竞争环境中,未来发展,仍是道阻且长。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311 0
财政部: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可达40%和30% //www.geniepage.com/?p=22091 //www.geniepage.com/?p=22091#respond Wed, 06 Dec 2023 09:21:13 +0000 //www.geniepage.com/?p=22091 财政部金融司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财政部金融司在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指出,明确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符合条件的直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含创业投资基金)、优先股,经批准的股票指数投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考虑到全国社保基金规模较大,已形成投资规模效应,为进一步促进全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考虑参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办法和实践、结合相关监管改革方向,适度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上限。其中,股票类产品管理年费率不高于0.8%,债券类产品管理年费率不高于0.3%;货币现金类产品管理年费率不高于0.1%;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年费率不高于1.5%;托管人提取的托管年费率不高于0.05%。目前,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可达40%和30%,进一步提高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灵活度,有利于持续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091 0
多层嵌套?托管失效?“百亿资金投向造假私募”疑点重重 //www.geniepage.com/?p=21924 //www.geniepage.com/?p=21924#respond Tue, 21 Nov 2023 06:04:04 +0000 //www.geniepage.com/?p=21924 近日,“多家FOF和资方多层嵌套投向造假私募”的传言,引发私募行业“地震”。继11月14日下午涉事FOF机构华软新动力作出回应后,中证报记者对相关涉事方持续跟踪。

  事情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不过几大疑云令“吃瓜”群众发出灵魂拷问:专业投资机构为何被骗?多层嵌套是否违规?托管为何失效?

  涉事相关方进一步回应

  传闻称,华软新动力等FOF和信托机构及资方超百亿元资金踩雷,投向了一个自称二级市场多空策略的优先份额。其中,华软新动力旗下FOF产品投向汇盛私募产品,汇盛私募又投向瑜瑶投资产品,经过多重嵌套后,最终穿透到一只没有托管人的私募产品上。

  华软新动力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截至目前,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汇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

  公开资料显示,汇盛私募注册地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科技南八路2号豪威科技大厦1136。

  11月15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来到现场后发现,豪威科技大厦并无1136办公室,其11楼层办公室最多至1112。环顾11楼,也并未看到有标注“汇盛”字眼的公司。

  记者询问该楼层其他办公室人员、大楼物业及前台相关工作人员,他们均证实豪威科技大厦并无1136办公室。“可能是注册的假地址在这里。”现场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有业内人士表示,通常来说,空壳公司注册假地址的现象较为多见。

  此外,针对造假风波中涉及百瑞信托的传言,百瑞信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从未与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汇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杭州瑜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磐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开展过任何形式的业务合作,百瑞信托历史及存续信托产品也从未投资上述机构的任何产品。百瑞信托称,网传文章及图片所述百瑞信托投资相关产品等信息均为不实信息。

  事件涉及的相关托管方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是按照相关规定和托管合同履行托管义务,但该事件尚在调查过程中,尚无法对外回应。

  疑点一:是否涉及多层套嵌?

  今年4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中基协字〔2023〕171号文,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明确提出私募产品最多一层嵌套(募集层交易层模式豁免)。不过,该文件并未落地。

  目前实操层面,究竟能否多层嵌套?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对私募行业的监管是不允许三层嵌套的,上述信托、私募直接投入“汇盛私募”是合规的,但“汇盛私募”又去投了“杭州瑜瑶”,就属于三层结构了,这是违规的。

  睿扬律师事务所证券与资本市场业务部律师成文浩表示,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产管理产品。若传言所涉产品均为资产管理产品且非相关规定中的豁免情形,则属于多层嵌套。但最终应根据涉事产品及交易情况具体判断。

  成文浩认为,从监管的角度,多层嵌套增加了监管难度,不符合监管要求;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多层嵌套不利于信息披露及权利保护;此外,在目前国家强调防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多层嵌套或存在合同无效的风险。

  不过,也有FOF基金经理表示,对于私募FOF投资,很难避免多层嵌套问题,多层嵌套的确存在风险,但不应该把嵌套层数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例如,若严格限制三层嵌套,那么就不存在募集层,只有投资层,对于不同渠道不同客户成立的不同产品,在投资层面就无法保障业绩一致性,操作难度加大。

  疑点二:托管为何失效?

  在这一事件中,相关传言“倒数第二层产品托管方直接将钱汇入底层产品公司账户,而非有托管的产品账户”更是引发争议。有基金经理认为,托管方肩负的责任更重,即使是多层嵌套,每一层都有托管,理应形成一个闭环。

  成文浩表示,若传言情形为真,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可能存在委托方恶意欺诈的情形,也可能存在倒数第二层产品的托管方未尽职履责或内控制度不健全等情形——这类操作均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

  业内人士介绍,对于私募基金托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实操层面强制要求契约型私募产品必须托管,后续也有发文做明确规定。但由于新老划断,所以目前业内事实上还有一批正在运作的无托管的证券类私募产品。

  对此,成文浩表示,根据相关规定,资产配置类私募基金、不动产私募基金、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资的私募基金、拟扩募的私募基金等必须托管。此外,基金合同约定要托管的,需要由基金托管人托管;未选择托管的,需要明确约定建立保障私募基金财产安全的制度措施和纠纷解决机制。

  综上,对于私募投资基金,如选择不托管,或存在无法完成基金备案、因违规而受到自律处分或被行政处罚、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等风险。

  部分FOF投资人士也表示,相关托管方应负重要责任。“作为FOF管理人,我们当然应该想方设法尽调,穿透底层资产来降低风险避免漏洞。但投资人其实很难监控基金净值是否真实。并且按照规定,复核、审查数据真实性也不应当由投资人负责,托管应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该人士认为,对于这种个例,应从监管层面补齐漏洞。例如,是否可以出台政策,要求所有机构投资者提供三级估值表,穿透至底层估值,从而增加投资的透明度。“穿透底层估值表,我们才能知道这家公司投了什么,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疑点三:风控为何失灵?

  在这一事件中,百亿FOF私募、信托等相关投资机构的投研和风控体系更是遭到普遍质疑。

  “作为投资人,究竟是自己出估值表,还是对方给了他虚假估值表?为何会重仓一家曾受过处罚且名不见经传的量化私募?底层产品净值造假为何一直没被发现?”一位业内人士发出灵魂拷问。

  产品筛选流程方面,就一家公司如何进入FOF基金池以及被重仓等问题,记者向一些百亿FOF基金经理了解到,一些集中度较高的FOF投资人,的确有时会重仓某一公司产品,但前提是对于这一产品有绝对了解,底层资产十分透明。“不光要看到三级估值表,还要看到四级估值表,每天都要看,有绝对把握才会重仓投资。”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对于初创型小私募,即便有投资,也是在充分尽调后先以一两百万金额小范围试水,绝不会贸然重仓。”

  另一位FOF基金经理认为:“圈子里是有一定透明度的,投资人之间信息共享,哪家量化做什么样的策略,互相打听就能够知道。业内FOF投资人极少买汇盛这家量化产品,按常理来说,它很难进入百亿FOF的基金池,更遑论被重仓。”

  在他看来,即使是底层基金造假,作为FOF投资人,也应该做好风控。“正常风控体系下,我们对于存在瑕疵的小私募需要尽可能排查一切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汇盛私募净值走势较为离奇,与瑜瑶投资走势高度相似,且瑜瑶投资曾经遭受过监管处罚。这类情形在风控层面就会遭到否决。”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1924 0
城中村改造能否激活楼市? //www.geniepage.com/?p=21358 //www.geniepage.com/?p=21358#respond Thu, 28 Sep 2023 04:41:45 +0000 //www.geniepage.com/?p=21358 郑汴路是郑州市区的一条主干道,河南省人民检察院位于道路南侧,对面便是当地一处颇具名气的商品房楼盘。如果站在这处楼盘的高层向南眺望,会发现不远处一片红色屋顶的独栋房屋,当地人会告诉你,“那是村民的房子”。

  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村庄,被快速发展的城区包围,形成了城市中的农村聚落,往往拥有密集的村民自建房屋,并普遍出租。这样的城中村在中国的城市中并不鲜见,对它们的新一轮改造正在开启。

  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中央政治局会议与国务院常务会议都要求推动城中村改造,这被认为是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强力启动的信号。

2022年5月28日,广东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图/视觉中国

  新一轮规模有多大?

  不同于以往的“棚户区改造”,这轮城中村改造聚焦超大、特大城市。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达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达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目前,国内共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14个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之时决策层推动城中村改造,无疑希望其可以激活当前的楼市,这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城中村改造此前一直在各地推进,一些城市已经推进数十年,甚至已经度过城中村改造的高峰期。

  如杭州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撤村建居与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2016年,杭州启动“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主城区246个城中村改造。截至2020年,杭州市全市共启动266个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

  近年国家部委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多将城中村改造置于“城市更新”之下,与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区、老旧街区等并列于“三区一村”改造之中。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便提到,要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

  “其实在城市更新的概念下,各个城市,以及城市中不同区域的侧重点与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北京东、西城区一些老旧的平房区,改造的方式早已从‘拆迁’转变为‘申请式退租’,居民依据自愿原则搬入安置房,由城投公司进行整修后进行适度经营。”有参与北京城市更新项目的城投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城市更新项目偏重于保护与通过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而此次在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层面单独聚焦城中村改造,足见决策层对其重视程度之高。联系到当下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状态,人们很容易将这一轮城中村改造视为“二次棚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官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进城市、国有工矿、国有林区(林场)、国有垦区(农场)等各类棚户区改造,使其作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棚改目标定为2000万套。最终,从2016年到2020年8月,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多万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但此次针对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显然与上一轮不分城市大小、全面铺开的棚改不同,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也被认为更加符合当前中国楼市的供需关系。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便认为,随着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库存过剩、房价过高、债务风险等问题。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却被限制。这一轮城中村改造,思路顺应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经济规律。

  同时,城中村改造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大拆大建”。

  2021年,住建部曾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强调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原则上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原则上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建比不应大于2。

  城中村改造的强度,可能也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剧烈,从一些城市透露的城中村改造方案中可以看到,往往是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并重。

  如济南就在2021年~2035年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及,“以多种更新方式推动城中村改造”,其中在二环以内、城市建设重点片区和城市重大设施建设涉及的城中村采取拆除重建方式;其他一般地区的城中村,通过综合整治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同一时间段内,青岛针对城中村的规划是“拆除重建为主、改造提升为辅”。而成都则在2022年~2025年的城市更新规划中提出,按照“少拆多改,注重传承”的原则,推进31片城中村改造。

  尽管7月底以来外界已经对于这一轮城中村改造的规模有过众多期待,测算其年均投资体量约万亿元。不过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认为,规模与周期上,预计城中村改造影响周期较长,短期规模不宜夸大。

  特别是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谁来改造城中村?

  谁来改造?

  陈砦曾是郑州最著名的城中村,被称为“小香港”,也是众多“郑漂”来郑后最先租住的区域。在0.6平方公里的800多栋建筑中,曾经挤下18万人。2012年到2016年间,郑州曾提出三环之内城中村全部拆迁的口号,“小香港”便在那之后逐渐消失。

  与陈砦相距不远,便是金水升龙广场,其更为人们熟知的名字是“曼哈顿广场”,在几年前整顿房地产项目“洋名”时更名,这是郑州最早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由闽系房企升龙集团开发。

  “谁来操盘城中村改造项目,多少能看出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变迁轨迹,2010年前曾有不少闽系房企涌入郑州。在如今陈砦的城中村改造进程中,占据主角的是郑州本地房企美盛置业,这也是当下为数不多保持健康的民营房企。”郑州房地产业资深人士透露。

  尽管国常会审议通过的“指导意见”提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的共同担忧是,还有多少房企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对于此前已经出险的房企而言,此前参与的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项目仍有待盘活。截至今年6月30日,恒大参与旧改项目78个,其中34个位于深圳。“旧改项目周期较长,理应在出险后及时出手,但是位于深圳的旧改项目显然相比于恒大众多位于三四线城市的项目更具价值,涉及资金体量较大,加之恒大惜售,旧改项目出手并不容易。”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

  今年4月,因为几份招标公告,深铁置业接盘恒大深圳龙岗区四联社区排榜村城市更新项目才被外界知悉,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464亿元。排榜村早在2016年年底便被列入《2016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六批计划》,更是以近50.6万平方米的拆除重建面积成为所处的横岗社区最大的旧改项目。此前,招商蛇口、深圳市级地产纾困平台安居建业也曾接盘恒大位于深圳的多个旧改项目。

2021年3月19日,河南郑州市,陈砦村的几栋高楼被爆破。图/IC

  显然,相比于民营房企,央企、国企以及地方城投被认为应该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中发挥更大作用。不过,作为广州国资系房企越秀地产,面对广州今年城中村改造投资达983亿元这块蛋糕也颇为谨慎。

  在8月底召开的业绩会上,越秀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坦言,城市更新项目的周期比较长,与一手市场不同,还涉及拆迁、回迁等问题,所以首先要控制风险。“对城市更新项目,我们要求的投资标准比公开市场招拍挂市场更高,如对其净利率、毛利率要求会更高,这样就能留足一些安全垫,以防出现一些风险。”

  他认为,对旧改项目要有评判,即拆迁的难度多大,项目所在地区未来有没有发展潜力,是不是位于城市产业、人口、资源、公共建设配套重点投放的区域。

  “城中村改造虽然有极强的政策导向,但是如果房企通过招拍挂摘下城中村改造地块,那就是企业行为,从拆迁开始,投入较多、周期较长,这也是为什么此前一些企业参与旧改项目时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前述城投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认为,目前来看,民营房企现金流紧张的状况仍待缓解,地产销售走弱下偿债风险或进一步上升,预计短期内民营房企竞标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主体的积极性较低,但可能通过输出代建、提供物业服务、存量商品房回购为保障房等多元化途径参与。而龙头国资房企,可能是未来参与城中村改造的主力。

  “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有几个新特征,比如国企主导代替民企,综合改造(比如市政和公服补短板)代替房地产单一改造,公共属性回归代替完全的市场化。因此,改造的资金投入非常大,而且期限错配很严重,后期不管是运营回收资金还是卖地回收资金,周期都很长,而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地能否卖出去。因此,解决资金问题、解决资金期限错配是头等大事。”广东省规划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记者解释说。

  在“谁来改造以及钱从哪里来”问题的背后,涉及是否还要遵循过往“征地拆迁”的开发逻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否入市?这同样是外界对于这一轮城中村改造的期待。

  原中房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晓苏对于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推动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所期待,他撰文指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除了政府把土地征为国有这种传统形式,还可以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方式,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它将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财富成倍增值,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以交易,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只能在村集体内部流转,这种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上撕开一个缺口。早在2010年,北京便曾试点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2017年,13个城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住房试点。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伍振军对北京早期试点项目的调查,认为其缓解了保障房建设项目的土地、资金压力。“而且相比征地补偿,村集体建设租赁房的土地收益大幅度提高。”

2022年8月28日,广东广州市荔湾区,茶滘城中村改造项目83套安置房顺利交付。图/视觉中国

  房票的意义

  市场对于城中村改造感到兴奋,不仅因为较大的投资体量对于投资与经济的提振作用,其更被视为拉动当前楼市低迷需求的一招。因为不管是建设安置房,还是货币化安置,总归会创造新的住房需求。

  2015年,房地产市场同样陷入低谷,正是因为棚改,特别是货币化安置推动大规模棚改,最终重启楼市。所谓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指政府部门直接以货币的形式补偿被拆迁棚户区居民,而后居民再到商品房市场上购置住房。

  住建部原部长陈政高曾公开表示,棚改货币化安置,第一,提高了效率。老百姓从棚户区搬出以后,就可以住进楼房,而建设房子至少要三年甚至四年时间;第二,可以自由选择,包括地段、楼层选择,新房、旧房选择,物业选择等。

  2014年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为9%,2015年快速上升为29.9%,2016年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48.5%。官方数据称,2016年棚改货币化帮助地方消化了2.5亿平方米的楼市库存。虽然自2017年后,住建部门不再公布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但其去库存的效果可见一斑。

2023年8月15日,广东东莞市东城街道,拆迁中的城中村火炼树社区。图/视觉中国

  外界期待新一轮房票的发放在当下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日前,在网络上流传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实施办法(建议稿)》(下称“建议稿”)中已经具体描述了“房票安置”的细节,这份建议稿随后也被证实。

  “房票”指的是被征收人的房屋安置补偿权益进行货币量化后,征收人出具给被征收人购置房屋的结算凭证,可以说是货币化安置的具体形式。

  建议稿提及,“房票安置”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内各类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包括政府收储、统筹做地和“三旧”改造等不同模式下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原则上各区发放的房票优先在本辖区内统筹兑换安置,对本辖区范围内房票房源不足以满足安置需求的,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可在广州市内其他区统筹存量房源。

  房票票面金额包括基础补偿金额、政策性奖励等。在房票资金结算方面,建议稿提及,政府部门以分期支付的方式与地产开发商结算房票资金,被征收人完成房票购房后支付票面金额的10%,城中村土地拆迁平整后支付票面金额的20%,城中村土地出让(划拨)后支付票面金额的70%。参与房票安置工作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企业自愿参与原则公开进行征集,鼓励央企、国企和有实力的民企积极参与房票安置工作。

  在这一轮楼市的下行周期中,房票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地方政府的工具箱中。郑州,是此轮房地产下行周期中,首个推行房票安置政策的省会城市。2022年6月,河南郑州发布了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房票安置实施办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房票政策并未带动市场的有效恢复。

  据中指院统计,郑州推出房票安置政策首月,即2022年7月,郑州商品住宅周均销售由6月前三周的1191套降至1016套,市场在6月传统旺季销售短暂回升后再次下滑,房票安置政策实施对成交无明显拉动效果。

  但从解决缓解改造资金压力的角度看,房票有独特价值。李宇嘉解释,一方面,房票安置不需要改造主体支付拆迁安置费用或建设安置房;另一方面,可以拉长与入库开发商(被拆迁人拿房票选房)的结算周期,比如签订销售合同付10%,土地平整完支付20%。这样,前期最大的一块资金投入就解决了,再加上资金投入由市场化资金(信托、私募、更新贷等)变为公共资金投入(专项债、更新基金等),融资成本降低,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资金压力。

  他建议可以将二手住房纳入到房票安置的范畴,这样房票对新房、二手房库存去化有明显的效果,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还能降低改造成本。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1358 0
即饮赛道竞争激烈 香飘飘尝试冰淇淋领域能否破局 //www.geniepage.com/?p=21264 //www.geniepage.com/?p=21264#respond Sat, 23 Sep 2023 01:45:39 +0000 //www.geniepage.com/?p=21264 作为“中国奶茶第一股”,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飘飘”,603711.SH)虽然上半年营收大增,但净利润仍未实现扭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香飘飘实现营业收入11.71亿元,同比增长36.26%,归母净利润亏损0.44亿元,同比减亏0.85亿元。

销售费用高企

公开信息显示,香飘飘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最知名的即饮奶茶品牌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上市奶茶企业之一。香飘飘的主营业务为奶茶饮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分为冲泡与即饮两大产品板块,主要产品为“香飘飘”品牌奶茶(固体+液体,主要包括“香飘飘”经典系列、好料系列、牛乳茶等)、“MECO蜜谷”品牌果汁茶和“兰芳园”品牌即饮产品(主要包括“MECO蜜谷”杯装果汁茶、“兰芳园”港式茶饮、“香飘飘”即饮牛乳茶等)。

2017年,香飘飘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奶茶第一股"。

香飘飘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亿元,同比增长36.26%,归母净利润亏损0.44亿元,同比减亏0.85亿元。

1.png

回顾历史数据,2020年-2023年的每个上半年报告期,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64亿元、-0.62亿元、-1.29亿元和-0.44亿元。不难看出,香飘飘仍未摆脱“上半年亏损魔咒”。

分析人士认为,香飘飘因主营产品冲泡奶茶具有热饮属性,每年二、三季度为销售淡季,单一产品市场季节性变化对公司半年报业绩影响最为明显。

细分来看,冲泡业务与即饮业务是香飘飘的两大支柱业务,今年上半年,香飘飘实现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36.26%。在第二季度,冲泡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34.24%;即饮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36.98%。其中,果汁茶同比销量有所恢复,瓶装冻柠茶反馈较为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即饮新品MECO果汁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8%。兰芳园冻柠茶累计实现线上销售同比增长235%,线上渠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及较高复购率。

香飘飘表示,国内冲泡奶茶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定。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冲泡奶茶经营企业,2012年至2022年连续11年杯装冲泡奶茶市场份额保持第一。2021年以来,公司积极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推动冲泡奶茶产品的健康化、年轻化升级。

液体奶茶市场方面,公司兰芳园品牌旗下的“丝袜奶茶”“鸳鸯奶茶”等产品,定位高端,属于正宗港式奶茶。2023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香飘飘即饮牛乳茶、兰芳园燕麦奶茶等,进一步加强对液体奶茶市场的探索与测试。

半年报中介绍,公司液体饮料(即饮业务)目前仍处于市场投入期。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即饮业务品牌宣传投入,MECO果汁茶以“吃零食,喝MECO果汁茶”为宣传点,强化场景关联,助力MECO果汁茶开拓“泛零食人群”;同时,围绕学生这一主要原点人群,开展校园营销活动,积极助力产品销售。公司兰芳园冻柠茶产品,主打“零蔗糖、喝到爽”的健康概念与正宗港式风味,通过锁定重点市场,开展线上种草、线下重点布局分众梯媒、主流地铁广告、校园首尝、商圈快闪等多种传播活动,提高“兰芳园”品牌及旗下产品的知名度,营造热销氛围。

或正因此,香飘飘上半年销售费用高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增收不增利”的原因。

数据显示,香飘飘上半年销售费用达3.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7%,其中市场推广费为1.06亿元,较上年同期0.64亿元增长65.6%。根据公司规划,下半年将锁定目标群体触媒渠道,围绕公司核心产品继续加大投入。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同期的研发费用仅为0.15亿,与销售费用规模不在同一个量级。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新式茶饮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背景下,香飘飘如何创新迭代,满足以年轻人为主的新消费群体尝鲜和对高品质的需求成为其重要课题。

限时冰淇淋“出圈”

香飘飘创新的步伐,踏入冰淇淋领域。9月初,香飘飘官方旗舰店悄然上架了一款新品冰淇淋。

据商品展示页,该款冰淇淋名为香飘飘雪糕经典奶茶味冰淇淋,在外观上仿照奶茶杯形象,被官方旗舰店形象比喻为香飘飘绕地球之旅中的“南极篇”。

据官方介绍,活动价58.85元6支的冰淇淋,通过种种优惠后,售价最低可达36元/6支(65g)。

2.png

图片来源:香飘飘官方旗舰店

近年来已陆续有不少品牌纷纷跨界出品冰淇淋,如海天味业的酱油冰淇淋、茅台的白酒冰淇淋、恒顺醋业的香醋冰淇淋等。但冰淇淋品类对香飘飘的业绩能有多少帮助,还有待市场给出答案。

9月8日晚间,香飘飘董秘邹勇坚表示,冰淇淋业务主要是一个回馈粉丝的品牌探索活动,“大概率并不是常态业务”。

有投资人士认为,“香飘飘推出冰淇淋,可以看作是品牌的拓展尝试。”

市场人士分析,无论“香飘飘”此举的意图是正式切入冰淇淋赛道,还是打造一波自己的流量,都不难看出亏损中的“香飘飘”正急于为自己找到新的增长点。

香飘飘在半年报中提到,上半年国内宏观环境总体回升向好,但也面临国内需求相对不足,食品饮料消费需求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的挑战。也正因此,坚持“双轮驱动”战略,在努力实现冲泡业务的修复增长、挖掘业务机会的同时,香飘飘下更大决心加快即饮业务,培育公司战略性的第二增长曲线。

即饮市场前景如何

9月6日,香飘飘发布的接待投资者调研情况公告显示,公司将继续拓展品类,未来会进一步在无糖茶、即饮咖啡、电解质功能性饮料等方向进行初步研究与探索。

对于无糖茶,亿欧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显示,2017-2021年间,无糖茶饮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28.6%,在今年消费者“控糖”“戒糖”趋势下更是一路飞涨。

电解质功能性饮料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爆发,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发布的《2022电解质饮料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功能性饮料增速达38%,是国内饮料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

香飘飘表示,公司将针对即饮业务的特点,持续在产品、品牌、渠道三方面进行投入,努力提升即饮业务的营收规模和收入占比。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兰芳园冻柠茶累计实现线上销售同比增长235%,线上渠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及较高复购率。

同时,香飘飘称将逐步加大即饮业务板块的费用投放力度,包括新进即饮销售团队人员费用、品牌宣传推广费用及渠道冰冻化投入等。

实际上,今年年初香飘飘就提出过用三年时间提升系统化经营即饮业务能力的期望,并已于4月初完成了即饮独立团队的组建。目前即饮团队人员已较为稳定。

香飘飘表示,期望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提升系统化经营即饮业务的能力。基于战略规划,今年4月初,公司完成即饮独立团队的组建。从二季度开始,以董事长为核心的销售管理团队开始对即饮业务的渠道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即饮团队开始进行内部磨合,并根据即饮业务渠道建设模式的探索与进展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优化,目前即饮团队人员已较为稳定。

在9月8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香飘飘董秘邹勇坚表示,上半年,公司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即饮业务的团队搭建以及即饮渠道模式的探索。二季度,公司完成了即饮业务独立团队的组建,以董事长为核心的销售管理团队开始对即饮业务的渠道建设模式进行探索。目前,即饮业务铺货网点数量约30万家。

香飘飘创始人、董事长蒋建琪曾经表示,“即饮产品不仅补充了夏季市场,对经销商团队、终端门店都有好处——原本香飘飘只卖一季,现在就能12个月持续沟通终端,利益链上的这两个群体对香飘飘的黏性也会增强。”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126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