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权衡财经 财经求实 权衡价值 www.geniepage.com Thu, 14 Nov 2024 03:47:4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16 //www.geniepage.com/wp-content/uploads/cropped-logo-1-32x32.jpg 金融时报 – 权衡财经 //www.geniepage.com 32 32 多家银行提高快捷支付交易限额释放什么信号 //www.geniepage.com/?p=25118 //www.geniepage.com/?p=25118#respond Thu, 14 Nov 2024 03:47:39 +0000 //www.geniepage.com/?p=25118 近期,多家银行宣布提升支付宝或财付通快捷支付交易限额。部分银行将单笔限额提升至原来的4倍,至20万元;月累计限额提升至原来的10倍,至600万元。

“提高支付交易限额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消费空间,进而刺激消费。尤其是在促销活动或节假日购物高峰期,较高的交易限额可以鼓励消费者进行更多的大额消费,从而推动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带动银行交易规模、交易频次等进一步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

根据交通银行公告,该行将自2024年11月18日起,将该行借记卡在支付宝消费场景的快捷支付限额提升至人民币单笔20万元、日累计20万元、月累计600万元。

对比调整之前的限额(即单笔5万元、日累计10万元、月累计60万元),本次提额将单笔限额、日累计限额、月累计限额分别提升至原来的4倍、2倍、10倍。

对于微信支付限额,交通银行电话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该行目前对微信支付限额仍为单笔5万元、单日10万元、单月60万元。

除交通银行外,此前,招商银行、邮储银行也发布公告提升交易限额。其中,招商银行自10月10日起,将借记卡在支付宝消费场景的快捷支付交易限额提升为单日20万元、单笔20万元。调额之前为单日5万元、单笔5万元。

邮储银行自7月18日起,将财付通借记卡快捷支付交易限额调整至单笔4万元、单日8万元、月累计6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交易限额针对的“快捷支付”,是指将银行卡绑定到用户常用的第三方支付App上进行支付。这类银行卡主要是借记卡。

记者从多家国有大行电话客服获悉,目前,多数银行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快捷支付限额大多在单笔5万元、单日10万元的水平。可以看到,本次调额力度较大。也有不少专家预计,后续或有银行跟进提额。

“银行应该对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充分了解用户的支付需求和消费习惯,包括用户的日常消费金额、大额消费场景、支付频率等。”叶银丹认为,通过提升快捷支付限额,银行能够增强客户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客户在进行大额交易时,如果能够顺利完成支付,将会对银行及其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产生更积极的印象,这种良好的用户体验不仅能促进客户留存,还能吸引新客户。

11月12日,京东官微发布消息,截至11月11日23时59分,2024年京东“双11”购物用户数同比增长超20%,京东采销直播订单量同比增长3.8倍。天猫“双11”已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下单链路也更加简单。今年“双11”期间,平台促销叠加家电以旧换新国家补贴,进一步点燃了消费者换新热情。以家电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需求和供给正在逐步形成正循环。

一系列动作都在释放推动消费持续扩大的积极信号。

“随着支付限额的提升,消费者可以一次性完成较大金额的交易,从而可能会进行更多的大额消费。这种变化可能会促进某些行业的销售增长。同时,消费者也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线上购物和其他数字化服务。”叶银丹表示。

与此同时,与提升支付限额相关的风险也受到市场关注。一方面,从银行机构角度而言,这需要银行提升合规与风控能力。专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银行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用户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有效降低风险。这使银行在提高限额时,可以更有把握地管理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专家提示,大额交易可能会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消费者需要提升防骗意识和能力。同时,如果消费者未能妥善管理自己的财务,容易导致过度消费,从而产生债务问题。因此,在享受支付便利的同时,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责任编辑:杨喜亭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5118 0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金融租赁公司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于30%提高至不低于51% //www.geniepage.com/?p=24734 //www.geniepage.com/?p=24734#respond Fri, 27 Sep 2024 06:52:14 +0000 //www.geniepage.com/?p=2473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金融租赁公司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有9章。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一是修改完善主要出资人制度。提高金融租赁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新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境外制造业企业三类主要出资人类型;适当提高主要出资人的总资产、营业收入、注册资本等市场准入标准以及最低持股比例要求,强化主要出资人的股东责任。
二是强化业务分类监管。按照业务风险程度及所需专业能力差异,进一步厘清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范围,删除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严格业务分级监管。
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全面贯彻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关于公司治理、股东股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法规和制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金融租赁公司党的建设、“三会一层”、股东义务、薪酬管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要求。
四是强化风险管理。明确金融租赁公司资本充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优化增设部分监管指标,明确监管评级、监管强制措施等方面要求。
五是规范涉外融资租赁业务。明确相关业务经营规则,明确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外设立项目公司作为专项业务进行管理。
六是完善业务经营规则。针对业务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补充完善转受让融资租赁资产、联合租赁、固定收益类投资、保理融资、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具体经营和管理规则。

《办法》修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完善机构定位的重要举措,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监管,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指导金融租赁公司做好《办法》实施工作,引导金融租赁公司坚守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功能定位,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支持设备大规模更新,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734 0
让并购重组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www.geniepage.com/?p=24673 //www.geniepage.com/?p=24673#respond Mon, 16 Sep 2024 01:20:07 +0000 //www.geniepage.com/?p=24673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持续升温,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中船系、券商系等多起行业龙头的合并事件引发关注。9月2日晚,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两家A股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发布公告称,双方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9月5日,国泰君安公告称,正在筹划向海通证券全体“A+H”股换股股东发行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9月8日,盐湖股份公告称,拟组建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盐湖股份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国盐湖集团,实际控制人将由青海省政府国资委变更为中国五矿。

并购重组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作的重要方式,其不仅涉及财务和资本结构的调整,还涉及业务、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的整合。通过有效的并购重组,企业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并购重组可以使资本布局结构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打造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

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以及政策的支持,我国资本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并购重组“活跃期”。数据显示,2024年5月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披露46单重大资产重组项目,7单发股类重组提交证监会注册。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总体看,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并购案例相继涌现,呈现出“硬科技”企业并购较为活跃,助力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的特点。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离不开政策的鼓励支持。2024年2月,证监会召开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座谈会,提出“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今年6月,在科创板开板五周年之际,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其中,在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方面提出,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

两个多月以来,科创板半导体、生物医药领域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艾迪药业、芯联集成等多家公司接连发布产业并购方案。围绕“硬科技”企业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的纵向并购,有望成为新一轮高质量并购重组的主要特征。通过并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将有效协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新一轮并购重组“风口”,企业若想“弯道超车”,实现“1+1>2”的效果,还需要“稳健驾驶”。首先,战略协同是并购成功的关键。企业要注重挖掘双方资源的互补性,判断通过并购能否实现业务互补、资源共享、市场扩张等目标。其次,并购后的整合也是关键所在。面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差异,企业需要在并购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合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技术、人才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再次,要应对好估值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在并购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目标企业的估值偏差,导致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企业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尽职调查和估值分析,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需求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责任编辑:袁浩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673 0
外贸企业“脚底成本”下降 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www.geniepage.com/?p=24151 //www.geniepage.com/?p=24151#respond Sun, 14 Jul 2024 02:28:02 +0000 //www.geniepage.com/?p=24151 “如果按照之前的政策,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以下简称‘名录登记’)需前往外汇局申请,而企业开户在银行办理。现在在银行预约开户的同时就能同步提交名录登记申请。”6月3日,深圳准备好了贸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成功在银行办理了名录登记业务,“不到10分钟就一次性完成了收外汇全部手续,业务流程实在是太便利了!”

上述公司是深圳市一家从事LED等电子产品进出口的小微企业,让该公司体验到银行高效“一站式”服务的背后是货物贸易外汇业务管理的又一次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政”),新政从优化外贸企业名录登记管理、简化外汇业务流程等方面深化货物贸易外汇便利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近年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境内外市场加强联动,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贸易监管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深化贸易外汇便利化改革,在守正创新中求突破,在服务民生上出实招,以高效、安全、稳定的跨境资金结算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此次新政就是在提升外贸金融服务水平方面的又一项创新之举。

目前,新政实施已经“满月”,一个多月以来,新政实施效果如何?银行和外贸企业是否能适应新的政策举措?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多家外贸企业。

优化外贸企业名录登记管理  可由银行采集企业信息

“现在,我们企业预约开立银行账户就能同步办理名录登记,不到10分钟就能一次性完成名录登记和账户开立的全部手续。”深圳绿色云图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对新政的实施频频点赞,“很顺畅,也确实方便多了”。

记者了解到,按照现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规定,外贸企业开展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前,需要办理名录登记。此前,名录登记属于行政许可,企业需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办理有关手续。2023年,全国各级外汇局共办理名录登记近19万笔,占当年各级外汇局行政许可业务笔数的七成以上。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推动贸易管理政策快速更新迭代。相关外贸管理部门也在持续优化对外贸企业的管理方式,许多贸易管理由事前准入转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记者注意到,此次新政的一大亮点就是顺应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名录登记管理进行了大幅优化——将外贸企业名录登记由行政许可调整为银行采集企业信息。

调整后,办理贸易收支的新设企业在银行开立外汇账户时,可同步办理名录登记手续和后续贸易外汇收支业务,名录信息仍有效的企业无需在银行重新办理名录登记。记者观察到,新政实施以来,多地银行第一时间响应政策导向,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将名录登记功能嵌入自身业务系统,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外汇服务体验。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政实施首月,深圳全市各银行已累计为1104家新企业办理了名录登记,平均办理时间从1个工作日缩短到15分钟以内,满足了外贸企业“就近办、快速办”的需求。

总的来看,相较于新政发布前,银行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降低了外贸企业办理外汇收支业务的“脚底成本”。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截至6月30日,全国银行累计办理名录登记业务13202笔。据调研,银行可在15分钟内完成名录登记办理手续,较新政实施前的平均办理时间(约1个工作日)大幅缩短。

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贸易收支手续

近年来,作为开放型经济重要平台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发展,相关贸易涉及主体多、业务链条长、交易模式复杂,创新业务不断涌现,对优化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新政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的贸易收支手续进行了简化。

据介绍,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贸易外汇业务,企业可采取资金流与货物流不对应的交易方式。新政实施前,区内企业办理收付汇与进出口主体不一致的业务时,银行在真实性审核基础上,还需审核海关监管单证和主体不一致的书面说明等材料。但部分业务模式下,区内企业缺乏海关监管单证,例如,在跨国公司销售中心贸易模式下,区内企业将自境外采购的货物销往境内区外的下游公司,货物最终由下游公司报关进口,区内企业难以获得相应报关凭证。此外,部分区内企业虽然进出口主体与收付汇主体不一致,但业务模式和交易对手单一、交易频繁,综合风险管理要求和企业便利化诉求,银行表示无需企业办理相关贸易外汇收支时重复提交主体不一致的书面说明。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新政落地实施后,区内企业办理进出口与收付汇主体不一致的业务时,银行可自主决定审核交易单证种类,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外汇服务,平均可节约一半以上的审核时间,业务办理效率大幅提升。爱思易(江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公司是一家注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企业,该企业每月都在中国银行南通分行办理由他人代理报关的保税商品进口付汇业务。由于企业对外提供书面说明需要履行较为复杂的内部审批手续,而合同、发票等材料可由业务人员直接提供,因此,新政出台后企业内部审批的流程大幅精简,业务办理效率明显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新政的实施,赋予了银行外汇服务更大自主权,对于降低外贸企业外汇业务办理的时间成本,构建更加安全、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贸易外汇结算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放宽货物贸易特殊退汇免于登记业务权限

“我们是一家在山西太原经营原料药出口的企业,因原料药进出口通关、检验、退运时间较长,退汇时间经常超过180天,原先需要前往注册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大同市分局现场办理超期限退汇登记。新政实施后,太原当地银行在审核确认退汇业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后,就可以直接为我们办理20万美元以下的超期限退汇收汇业务。”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新政的实施赞不绝口,“现在每笔业务可节约2天左右的时间,企业资金结算效率大幅提升。”

像上述公司一样,不少外贸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出现由于货物质量或商品价格改变、交易合同终止或变更等因素导致货款退汇的情况。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企业遵守外汇管理规定等情况,将贸易收支名录内企业分为A、B、C三类并实施分类管理。此前,A类企业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货物贸易特殊退汇(特殊退汇包括非原路退回或退汇时间间隔超过180天)和B、C类企业的货物贸易特殊退汇业务,需到所在地外汇局进行登记后方可在银行办理。

为进一步便利企业跨境贸易外汇收支结算,新政在统筹促便利和防风险的前提下,对该业务权限进行了优化调整,将银行办理A类企业货物贸易特殊退汇的标准,从现行单笔等值5万美元提高至等值20万美元。

上述权限的放宽,是外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体现,也意味着更多外贸企业能够享受到便利的退汇服务。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新政实施后,预计约有50%的货物贸易特殊退汇登记业务无需前往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办理。截至6月30日,银行累计办理特殊退汇便利化业务263笔。

“由于银行办理小额特殊退汇业务时积累了相应审核经验,且近几年银行展业能力不断提升,对特殊复杂业务的审核能力不断增强,因此,放宽银行办理货物贸易特殊退汇免于登记业务权限的风险总体可控。”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151 0
金融监管“长牙带刺”常态化 //www.geniepage.com/?p=24148 //www.geniepage.com/?p=24148#respond Sat, 13 Jul 2024 02:24:41 +0000 //www.geniepage.com/?p=24148 上半年金融机构收3000余张罚单 金额超12亿元

金融监管“长牙带刺”常态化

我国金融监管“长牙带刺”常态化路径日渐清晰。根据同花顺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累计收到3000余张罚单,涉及金额超12亿元。其中,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等银行理财公司接连收罚单。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严监管保持高压态势。未来力度会不断强化,且专业化持续提升,更加强调系统化“一盘棋”统筹管理,不断压缩制度套利空间。

上半年机构罚金超12亿元

金融机构正在经历严监管时刻。7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宁波镇海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有限公司因信贷管理不尽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罚款90万元。时任宁波镇海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有限公司客户经理张进朝存在员工异常行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三年。

这只是上半年金融机构被处罚的“缩影”。根据同花顺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收到3856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12.91亿元。其中以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最多,共3121张。在今年上半年3000余张罚单中,银行罚单占绝对的大头,共收到2112张罚单,合计被罚没9.17亿元,同比减少36.05%。保险处罚力度排第二,共收到1288张罚单,合计被罚没1.91亿元,同比增加15.76%。

其中,上半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累计开出25张罚单(注:以官网“总局机关”公开披露的行政罚单为准),罚款金额约1.4亿元。其中4张罚单直接指向银行,涉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而银行理财子也是处罚的重点。

另外,信托行业也是被罚的“重灾区”。据同花顺数据,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督管理局各地分局已对7家信托公司或者相关负责人开出罚单,合计1780万元。对比来看,2023年上半年7家信托公司合计被罚780万元。从处罚力度来看,虽然违规公司数量一致,但罚金规模同比增加1000万元,增幅达到128%。

“国内监管严字当头,国内金融行业风险防范与规范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监管环境,这在国际与国内金融发展实践中均有不少教训。”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自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国内基本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财净值化转型,金融理财机构也在积极优化和丰富理财产品体系,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但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在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金融理财机构人才队伍、投研能力建设,依法规范展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内部风险控制,投后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分析称,当前,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监管日趋严格。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已经由规模扩张进入质量提升阶段,监管部门需要在转型过程中积极引导,严格规范,保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严格规范理财行业产品设计、信息披露、风险防范等方面。二是产品创新日趋多元化,强监管态势并未影响行业快速发展进程,金融理财市场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活跃度。许多新型理财产品和金融科技应用不断涌现,满足了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三是投资者价值投资观念日益深入。随着监管要求的提升和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投资知识逐渐提高。这有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因盲目投资而产生的金融风险。

理财业务成“高发区”

记者发现,今年上半年被监管部门直接处罚的银行数量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但被处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数量同比明显增加。6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建信理财和中银理财共5家银行理财公司因理财业务违规行为遭监管处罚,合计被罚2900万元。除了上述理财公司,招商银行也同样因为理财业务违规被罚款350万元。

罚单显示,这5家理财公司涉及6类违法违规事由,处罚的核心内容集中在两方面: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和信息披露不规范。具体来看,招银理财被罚的金额最多,达850万元。其中,该公司理财业务存在2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和信息披露不规范。信银理财在理财业务方面共涉及4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信息披露不规范、理财业务投后管理勤勉尽职义务履行不到位、单只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债券超过净资产的10%以及未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理财产品投资的金融资产,因此被罚750万元。

自2019年6月第一家理财公司成立以来,监管部门已对13家理财公司进行罚款处罚,包括国有银行、股份行和城商行旗下的理财公司、合资理财公司等,罚金合计高达7070万元。涉及违法违规原因包括:超出投资比例限制、信息披露不规范、风险管理缺失、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不当合作机构管理、资产信息登记不准确、内部控制不足等。

“过去几年,银行业监管日趋常态化。而理财和信托罚单增加,是因为近年来这些领域变化较大,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出现较多,需要通过强监管来跟随行业变化。”对此,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合规管理方面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导致被罚数量下降。而理财子公司仍是较为年轻的市场主体,其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故相对容易出现合规问题。预计未来监管部门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细化监管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合规和风险管理水平。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加速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适应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杜阳分析称。

全面推动金融监管“长牙带刺”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会议要求推动金融监管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金融领域树立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金融监管总局也明确,要全面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着力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要推动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建立健全监管责任归属认领和兜底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在专家看来,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做到“长牙带刺”,必须要有具体细则作为保障。近日,有地方金融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点名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存在的四类违规问题,并要求开展合规性排查,包括配合理财公司违规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配合理财公司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违规嵌套投资存款提供通道,配合理财产品不当使用估值方法。

“部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通过信托计划投资于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实质为突破投资范围,导致信用下沉风险积累等,属不规范操作。当前信托公司同业合作包括与理财子合作中的主要问题仍是‘通道业务’和‘监管套利’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表示,严监管趋势下,监管套利虽能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银信通道结局来看,短期行为终难长久。

“当前我国监管力量进一步整合管理,通过成立资管司,把银行理财、信托公司、保险资管作为总局下面大资管金融机构汇总统一监管,这将进一步压缩跨行业的合作套利空间。”有资管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我国金融监管要进一步建立标准统一,规则明确的理财行业发展要求,确保金融监管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

杜阳建议,监管部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一是细化监管政策,制定更加具体和操作性强的监管政策,确保政策执行效果。二是加强监管信息披露,提高监管透明度,定期公布处罚情况和监管动态,增强市场约束力。三是提升科技监管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148 0
淘汰股市“不死鸟” 劣质企业难藏身 //www.geniepage.com/?p=24038 //www.geniepage.com/?p=24038#respond Sun, 30 Jun 2024 11:16:54 +0000 //www.geniepage.com/?p=24038 上市公司“不死鸟”走到了退市边缘。6月21日收盘,中银绒业股价定格在每股0.18元,收盘价已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这意味着,中银绒业或将成为深交所年内首家非ST退市股。

成立于1998年的中银绒业,被市场戏称为A股“不死鸟”。多年来,中银绒业通过变卖资产、破产重整等方式“保壳”,曾多次“披星戴帽”后又摆脱危机。

然而,这次不同了。“不死鸟”的“保壳”手段失灵。

近年来,我国退市制度通过多次完善,在改革发展中建立了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对完整的退市规则体系。退市上市公司家数整体上呈现增多的趋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A股退市公司家数分别为17家、20家、46家、45家。今年以来,已有13家公司走完退市流程,另有20余家公司锁定退市。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新一轮退市改革启动,A股市场生态正发生变化,市场越来越重视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信息透明度,劣质企业将难以藏身。退市的常态化、严格化和透明化,正在推动资本市场形成优胜劣汰和价值投资的新生态。

“不死鸟”的“保壳”手段失灵了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退市警报频繁拉响,“面值退市”数量增多,“市值退市”首次出现,不少此前在市场颇具名气的公司退市,引发市场及投资者广泛关注。

6月23日晚间,中银绒业公告称,截至2024年6月21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中银绒业股票自2024年6月24日开市起停牌。根据相关规定,自公司股票停牌之日起5个交易日内,深交所向公司发出拟终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公开资料显示,中银绒业成立于1998年,最初以羊绒及制品经营为主,2000年在A股上市。自2015年开始,中银绒业的扣非净利润多年亏损。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中银绒业有8年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负值。2015年以来,中银绒业股票曾“披星戴帽”,靠变卖资产、破产重整等手段维持上市地位,被市场戏称为A股“不死鸟”。然而,此轮中银绒业股价持续下跌,“不死鸟”的“保壳”手段最终失灵,中银绒业或将成为深交所年内首家非ST退市股。

而就在前不久,“市值退市”第一股诞生。6月18日晚间,重庆建设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建车B”)发布了关于收到股票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的公告。公告称,因5月17日至6月14日,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市值都低于3亿元,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此次公告的发布也意味着建车B成为市值退市第一股。2020年底,新一轮退市改革落地,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退市指标。规则发布至建车B退市前,尚未有公司触及市值退市指标。

建车B成立于1995年,并于当年在深交所B股上市,是一家主要从事生产销售汽车空调压缩机的企业。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7年,建车B营业收入曾高达10.09亿元,但在此之后一路下滑。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从2021年到今年一季度,建车B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累计亏损1.49亿元。

在今年上半年的退市公司中,还有知名房企。6月7日晚,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T世茂”)公告称,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自律监管决定书《关于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根据公告内容,4月12日至5月15日,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根据股票上市相关规则,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公司股票于6月14日终止上市暨摘牌。

资料显示,世茂股份成立于1992年,1994年登陆上交所主板。世茂股份是A股上市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企业,为世茂集团下属的集综合商业地产开发与销售、商业经营与管理、多元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地产公司。世茂股份曾多次登上《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在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上,世茂股份排名第435位。

不过,近年来,世茂股份业绩持续低迷。同花顺iFinD显示,2020年,世茂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7.05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归母净利润15.50亿元,同比下滑36.2%。2021年至2023年,世茂股份的营业收入连续3年同比下滑,其中,2022年的降幅达到70.37%;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22年、2023年合计净亏损额约135亿元,今年一季度又亏损了6447万元。

近三年超百家公司退出A股舞台

事实上,今年告别或即将告别A股舞台的公司还有很多。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A股已有13家上市公司退市。根据申万行业分类划分,来自纺织服饰行业的数量最多,有3家,房地产行业、环保行业各有2家,商贸零售、传媒、电力设备、非银金融、基础化工、通信行业各有1家。此外,正源股份将于6月27日终止上市暨摘牌。

从退市原因来看,“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占比最高。Wind数据显示,在目前退市的13家公司中,“面值退市”的企业共有7家;有5家企业因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被摘牌;1家公司因连续多年亏损而被摘牌。

若将时间线拉长,不难发现,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回顾近10年(2014年至2023年)A股退市情况,前5年中,每年的退市数量均低于10家,2019年来,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逐步上升。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时发现,2014年至2019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家、7家、1家、5家、5家、10家;2014年至2019年,有10家公司的退市原因为吸收合并。2020年,退市数量为17家。2020年12月31日,新一轮退市改革启动,2021年全年,A股退市数量达20家。2022年,退市数量大幅增加至46家,这也创下了A股有史以来退市的最高峰。2023年,A股退市数量继续保持高位,全年45家上市公司退市。

近年来,面值退市持续发力。2023年强制退市的44家上市公司中,有20家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退市原因均为“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今年以来,面值退市威力继续显现。5月31日,正源股份公告称,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4月30日至5月30日,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根据规定,公司股票已经触及终止上市条件。这意味着,正源股份成为年内首家面值退市的非ST股。

2021年以来,退市新规持续显效,形成交易类、财务类、重大违法类等多元化退市并重格局。特别是“1元退市”成为A股上市公司常态化退出主渠道,彰显市场化“出清”力量。同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多。

分析人士认为,2022年以来,退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面值退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多,去年面值退市的公司数量接近全部退市公司的一半,市场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机制开始形成;二是重大违法类退市公司增多,去年有8家公司因达到重大违法标准进入退市程序。

目前,年内已有1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虽然短期内退市公司未明显增加,但目前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数量众多。截至6月22日,有8家公司处于退市整理期,15家公司已收到交易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此外,还有多家公司锁定面值退市。

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认为,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净化器”,其基本功能是淘汰市场上的劣质企业,对提高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加科学的退市制度建设与更严格有效的监管有助于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助力资本市场畅通价值发现功能。

六轮改革:从僵而不退到常态化退市

2001年4月,连续4年亏损的PT水仙被证监会终止上市,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序幕被正式揭开。从PT水仙到中银绒业,背后是退市制度这一“净化器”的改革升级。

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关键的基础性制度。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退市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自1999年证券法初步确立退市制度框架到目前,退市制度先后有6次改革。

2001年的退市制度建立了以净利润为核心的退市标准,明确了风险警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主要环节。2012年,财务退市指标进一步完善,面值退市指标首次推出。此后,退市制度于2014年、2018年又历经两轮改革,主动退市、重大违法退市等制度相继问世。

2020年12月3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修订后的退市规则,此次退市制度改革吸收了科创板、创业板退市改革试点经验,推动股价、市值等交易类指标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推动“空壳企业”及时出清,并增强了规范运作类、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的可操作性。

今年,资本市场迎来了第6次退市制度改革。4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提出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同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退市意见》),强调要突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更加精准地实现应退尽退。建立健全不同板块上市公司差异化的退市标准体系,从严打击各种违法“保壳”“炒壳”行为,着力削减“壳”资源价值,以实现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

《退市意见》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在业内人士看来,修订后的退市制度体系进一步调整了强制退市指标,整体来看降低了退市门槛,提高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今后监管部门将继续、持续从严监管的基调。在严格强制退市标准方面,《退市意见》严格重大违法退市适用范围,调低2年财务造假触发重大违法退市的门槛,新增1年严重造假、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将资金占用长期不解决导致资产被“掏空”、多年连续内控非标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等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增强规范运作强约束;提高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加大绩差公司退市力度,是完善市值标准等交易类退市指标。

申港证券认为,退市新规严格执行,加快了市场出清。从初期没有退市制度相关规则导致个别公司“僵而不死”“僵而不退”到退市制度的破冰和退市公司的出现,监管持续推动退市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符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也给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定下基调。

“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与建设高质量上市公司和高质量资本市场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指标最能反映其经营质量,良好的经营业绩是为投资者提供回报的重要基础,收紧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有助于倒逼上市公司从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做好主营业务。展望未来,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推进,政策部署和落实也将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金蝉脱壳”行不通退市不是免罚牌

严格退市制度,推动市场优胜劣汰,对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如何确保“退得下、退得稳”,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也是颇为重要的议题。

“大家都非常关心退市涉及的投资者保护,我们的态度非常鲜明,对其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必须‘一追到底’,依法从严惩处相关责任人员,决不允许‘浑水摸鱼’‘一退了之’。”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退市不是免罚牌,“金蝉脱壳”行不通。退市制度本是为促进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退市不是也不能“一退了之”,尤其是存在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和中介机构,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无论是何种退市,相关责任主体并未改变,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责任依然存在。

事实上,加强退市监管,加强退市实施中的投资者保护,是为防止“一退了之”的情况发生,也是实现“退得下、退得稳”的重要前提。新“国九条”明确提出,严格退市执行,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恶意规避退市的违法行为。健全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对重大违法退市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等要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

据了解,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将会同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持续强化自律监管、行政处罚、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责。一方面,对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害群之马”强化问责追“首恶”,证监会及时予以立案查处;另一方面,刑事、民事等多方面追责救济同步跟进,加大对违法“首恶”的刑事移送力度。

证监会对退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立案查处,用监管行动表明“退市不是免罚牌”。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2024年以来确定退市的公司中,*ST华仪等9家公司退市前已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书,*ST左江等13家公司已被立案调查。*ST庞大面值退市后,证监局对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从重作出行政处罚,公司及相关人员合计罚款金额超过2000万元,对主要责任人员终身市场禁入。同时,监管部门坚持对包括退市公司在内的财务造假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依法严惩。

对于投资者赔偿救济,吴清表示,证监会将主动加强与司法机关等方面协作,更好发挥投保机构的能动作用,推动更多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等案例落地,为投资者获得赔偿救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随着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发布实施,以及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规则的落地,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和民事赔偿机制进一步健全。涉及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退市的,投资者可通过先行赔付、责令回购或者通过单独诉讼、共同诉讼、申请适用示范判决机制、普通代表人诉讼及特别代表人诉讼等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服中心也可适时依法启动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并提供其他相应法律服务。

目前,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普通代表人诉讼、特别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等多种投资者索赔方式,均已在退市过程中开始发挥作用,改革效果逐渐显现。2020年退市改革以来,紫晶存储、泽达易盛等一批“害群之马”从市场出清,近2.42万名投资者获得13.65亿元的赔偿。

东海证券分析师陶圣禹认为,在沪深交易所提高强制退市标准的背景下,常态化退市正在稳步推进,监管强调仍将对退市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此外,监管还明确将主动加强与司法机关等方面协作,更好发挥投保机构的能动作用,推动更多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等案例落地,为投资者获得赔偿救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通过这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和司法协作,资本市场的退市机制将更加公正、透明,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将更加完善,从而增强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4038 0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欧盟拟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www.geniepage.com/?p=23907 //www.geniepage.com/?p=23907#respond Wed, 19 Jun 2024 06:43:27 +0000 //www.geniepage.com/?p=23907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陈炜伟、严赋憬)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18日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一调查罔顾事实、漠视规则、预设结果,实际是将调查工作武器化、政治化,打着公平竞争的名义破坏公平竞争,对此我们坚决反对。

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践充分证明,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出路,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欧盟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也将阻碍欧盟企业长远健康发展,还将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损害欧盟消费者自身利益、加重欧盟化石能源对外依赖,也将破坏欧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中国积极支持各国汽车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我们希望欧方深思慎行,尊重基本经济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听取欧盟产业界呼吁,纠正错误做法,尽快回到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正道上来。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907 0
消费贷 不能只“卷”不“管” //www.geniepage.com/?p=23869 //www.geniepage.com/?p=23869#respond Thu, 13 Jun 2024 12:19:53 +0000 //www.geniepage.com/?p=23869 今年以来,银行个人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消费信贷拓客力度,低价竞争愈加激烈。

在银行消费贷利率不断“卷”出新低的同时,消费金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在金融监管部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投诉中,个贷和信用卡业务的投诉量有所增长,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纠纷也在不断增多。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监管部门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3.2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0.6%。排除有一部分可能是黑灰产的恶意投诉之外,消费金融投诉率较高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而言,一些消费信贷机构过度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消费者使用信贷产品,一旦消费者想退出,却设置种种障碍;一些信贷类金融广告没有发布实际的年化利率水平,而是用表面上看起来较低的“日利率”“月利率”误导消费者;还有一些机构在消费场景中诱导、刺激超前消费,没有提醒消费者应当承担的还款义务。

眼下,“618”购物节即将开启。不少个人消费贷款已嵌入各类线上消费场景,可实现全流程线上自动放款。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习惯线上消费、具有信贷消费意识,自然成为网购和消费信贷市场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规范消费信贷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迫在眉睫。

毋庸置疑,要进一步发挥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好释放消费潜力,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建立起适应市场新特点的制度规则,帮助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培养理性消费、适度借贷的理念,夯实消费金融市场良性、稳健发展的根基。

首先,银行机构应该承担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避免过度授信。

过度授信可能导致不应贷、过度贷等问题。一些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扩大贷款规模,放松了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一些借款人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等行为则可能导致资金他用,增加了银行的资金风险。因此,银行一是应该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对借款人的收入、征信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贷款发放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二是应该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建立完善的资金流向监控机制,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进行定期检查和跟踪,确保信贷资金用于合规用途;三是应该满足消费者真实合理的消费需求,培育理性消费、适度借贷的理念。只有做好消费者保护,倡导合理借贷,营造健康、理性的行业生态环境,机构和消费者才能从行业长期稳健发展中持续受益。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需加大对银行消费贷业务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银行消费贷业务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制定统一规则,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各类相关机构的风险监管和监测,督促银行机构诚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也要搭建好市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帮助银行机构尽可能充分掌握借贷者整体负债水平,动态精准地把握借款人的真实还款能力。

再次,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应主动培养适度借贷的习惯。

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明确强调了要降低消费金融成本,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同时,通知还强调需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避免多头共债、过度借贷。

消费者应当认识到,消费信贷是用来解决合理消费之需的,而不是用来满足脱离自己实际承担能力的物质追求。消费者还应看清信贷产品的相关条款,避免被所谓的低息误导。要树立正确的信贷消费观,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合理借贷。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869 0
退市股股价10元瞬间变1毛!投资者:钱没了 啥都没了 //www.geniepage.com/?p=23831 //www.geniepage.com/?p=23831#respond Tue, 11 Jun 2024 13:03:35 +0000 //www.geniepage.com/?p=23831 十元股价秒变一毛,资产瞬间清零,这种股市暴跌大多在无涨跌幅的市场可能出现,现如今A股接二连三的上演,未来也许会有更多退市A股公司一天可能暴跌60%以上的。

6月5日,A股三只退市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园城盘中一度最大跌幅98.68%,股价从复牌前一个交易日收盘股价的9.84元暴跌至0.13元,跌幅创下了A股历史最大单日跌幅纪录。同命运的退市碳元、退市同达分别暴跌83.33%、80.65%。

6月6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中期退和新纺退再次暴跌,截止收盘跌幅分别为75.17%和60.87%。

退市股的连续暴跌风险也再次引发市场恐慌,尾盘股、小盘股、ST股遭遇投资者疯狂抛售,A股也连续两日超4600股下跌。Wind微盘股指数6月6日一度跌超7%,本周4个交易日,跌了14.78%;中证2000指数,周内跌近9%。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微盘股再遭集体重挫,可能是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对小微盘股信心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若后续能止跌企稳,市场的恐慌情绪或可消退,反之小微盘股对于指数的拖累或将延续,应对上保持耐心,仍先以观望为主。

6月6日盘后,证监会就股票被实施ST、退市情况答记者问。证监会表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

11家公司已退市

56万股东踩雷

4月30日,在新“国九条”对加强退市监管的指引下,沪深证券交易所修订完善并正式发布相关退市规则(简称“退市新规”)。相比之前,监管层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交易类、财务类和重大违法类退市并重的格局。加大了对“僵尸空壳”“害群之马”的出清力度,进一步突出对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乱象的威慑力度。

随着新“退市新规”的实施,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威力逐渐显现,2024年以来,A股已经退市的11家公司中有9家触及“面值退市”红线,分别为世纪星源、民生控股、贵人鸟、鸿达兴业、爱迪尔、泛海控股、柏堡龙、华仪电气、美盛文化等9家公司已经完成退市。截至6月6日收盘,有20多家风险警示股票多日低于1元,面临交易类退市风险。

此外,5月31日,正源股份公告称,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这也意味着,正源股份可能成为年内首家面值退市的非ST股。

无论什么样的原因退市,受伤的还是中小投资者,上百亿的财富灰飞烟灭。

按退市新规规定,退市整理期间,相关公司股票首个交易日无价格涨跌幅限制,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为10%。受次影响,退市股在退市公告后大幅低开,中小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快速撤离,瞬间被闷杀。

资产清零?2024年已有11家公司退市56万股东踩雷
另外,Choice数据显示,已完成退市的11家公司总计有563347户股东。被称为“中小板老8股”之一的ST鸿达退市时股东户数为14.52万户。此外公司可转债也被终止上市,退市时的转债数量为336.87万张,按照每张面值100元计算,转债余额约为3.37亿元,其中,已办理确权手续的可转债约为335.96万张。

资产清零?2024年已有11家公司退市56万股东踩雷

6月6日进入退市整理期的中期退仍有2.65万户股东,新纺退有3.46万户股东,两家公司合计股东数超过6万户。新纺退市值仅剩1.5亿元,中期退市值仅剩1.3亿元。

加大惩处力度 赔偿机制还需完善

退市制度是确保市场“优胜劣汰”的重要机制,也将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能一退了之,需要付出代价。

比如印度退市回购及其定价机制保障了公众投资者的权益。交易所委任独立的评估团队对被强制退市公司的股票进行估值,被退市公司必须以该团队的评估价格在退市决定下达的三个月内向所有公共持股者回购其公司股票,除非投资者自愿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

此外,相较于成熟市场,我们既要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提,也要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比如在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加入或发起集体诉讼,SEC的公平基金将罚款和没收的资金用于赔偿受害的投资者,SEC在调查后可能会对违规公司或个人提起诉讼,投资者有时可以通过SEC的行动间接获得赔偿。可以说在美国市场保护投资者合理合法权益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或许是未来我们可以借鉴的。

6月6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也表示,今年已依法将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后续司法机关将根据查办进展依法公布案情。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产生损失的,我们支持投资者依法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股需要的不仅是严厉的退市制度,也要有完善的赔偿机制。不少投资者认为,目前A股市场对造假处罚还是太轻了。对于违法违规主体的责任,特别是大股东、审计机构、督导券商等中介机构,一个都不能放过,全部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831 0
四部门共同提升文旅领域支付便利化水平 //www.geniepage.com/?p=23310 //www.geniepage.com/?p=23310#respond Thu, 11 Apr 2024 01:50:25 +0000 //www.geniepage.com/?p=23310 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要求,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文旅场所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立足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文旅领域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加强协调联动,确定重点文旅场所,明确重点商户,制定工作方案,从持续完善境内外银行卡受理环境和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度、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细化工作措施,做好供需对接和评估督导,共同提升文旅领域支付便利化水平。

  《通知》明确,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要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重点文旅场所相关经营主体应保留人工售票窗口,支持现金支付,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积极推进在外籍来华人员较多的文旅场所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持续完善移动支付服务,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产品功能,提升文旅场所线上、线下场景移动支付便利化。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将与地方政府密切协作,督促指导金融行业及文旅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通知》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持续优化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3310 0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www.geniepage.com/?p=22994 //www.geniepage.com/?p=22994#respond Tue, 05 Mar 2024 04:49:09 +0000 //www.geniepage.com/?p=22994  3月4日12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任发言人娄勤俭首次亮相。不少中外媒体汇聚于此,共同期待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程的发布。

  从立法保障经济发展到增发万亿元国债,从国防预算到科技创新,在约一个半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娄勤俭回答了中外记者十余个热点问题。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立法进行保障。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如何更好保障中国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娄勤俭介绍了几个重点发力方向。

  “一是围绕改革抓立法。包括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通过立法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聚焦开放抓立法。包括制定关税法、修改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善现行法律的涉外条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突出高质量发展抓立法。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组织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四是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立法。包括制定学位法、学前教育法,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等。”娄勤俭表示。

  去年夏天,我国遭受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灾害发生后,国务院提出增发1万亿元国债,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相应调整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娄勤俭表示:“目前,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全部下达完毕,支持项目15000多个,切实保障和改善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

  近年来,世界大国之间在5G、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竞争愈加激烈,一些国家甚至采取制裁、“脱钩断链”“去风险”等极端的手段。

  “中国主张,开放合作才是探索科学前沿、推动科技发展的正确选择,科技竞技场应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以及全国人大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时,娄勤俭表示:“我们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

  据娄勤俭介绍,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共安排3次全体会议。此外,会议期间还将举行3次记者会,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将针对外交、经济、民生等主题回答记者提问。同时,每次全体会议前将安排“代表通道”,全体会议后将安排“部长通道”。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994 0
加快培育实体经济“优等生” 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 //www.geniepage.com/?p=22948 //www.geniepage.com/?p=22948#respond Tue, 27 Feb 2024 01:59:31 +0000 //www.geniepage.com/?p=22948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基本盘”“压舱石”“优等生”。近期,各方不断调研讨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可投性。截至2月24日,A股市场中超300家公司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或“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投资者回报环境有望稳步改善。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也是未来上市公司质量和可投性提升的重要保障。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可投性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通过专注主业提高公司成长性,增强回报投资者能力,让投资者更多共享公司发展成果则是当下资本市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证监会在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包括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强化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意识,研究从信息披露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等。

  在1月29日召开的部署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全国视频会议上,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基本面。上市公司质量高,企业估值基础才能扎实,资本市场表现才能稳定,对投资者的回报才能更高,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才能更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可投性提升的基础,只有企业质量提高了,企业才有投资价值,才有可投性。同时,可投性也是评价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一。

  随后,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和“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共有308家沪市和35家深市上市公司披露相关公告,披露公告的公司中,超过70%为民营企业,其中,深市公司平均市值较大。在形式上,这些方案与日股市值管理计划类似,其中,回购是一项重要措施。

  压实“看门人”责任

  对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可投性,有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督促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关注企业可投性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中介机构履职质量的评估,将公司上市后的市场表现、投资者回报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让中介机构在入口端真正发挥“看门人”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缺乏投资价值的企业。

  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了2024年第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而这份处罚决定书处罚的是一件5年前的案件,涉及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所”)及相关责任人员。

  经证监会查明,康得新2015年至2017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虚假记载行为。瑞华所因为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被罚没1783万元。具体来看,瑞华所为康得新2015年至2017年年度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服务,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江晓、邱志强、郑龙兴为相关审计报告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各年度审计业务收入均为198.11万元,共计收取594.34万元。对此,证监会责令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改正,没收业务收入594.34万元,并处以罚款1188.68万元;给予江晓、邱志强警告,并分别处以10万元罚款;给予郑龙兴警告,并处以6万元罚款。

  此案已经过去近5年的时间,证监会追责中介机构,且罚款力度不小,体现了监管层对于财务造假严厉打击的态度。从“受理即担责”到“申报即担责”,全面注册制的到来以及在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和上市公司质量上的重点发力,都对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坚持常态化退市机制

  在近日证监会召开的系列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建议“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监管,坚决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据悉,监管部门正在研究优化退市指标,设置更加精准、匹配的退市标准,着重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出清力度,逐步完善多元化退出政策规定。

  据统计,退市制度改革3年来,沪深两市共有129家公司退市,其中,106家强制退市,强制退市公司数量是改革前10年数量的近3倍。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今年以来,已经有3家公司退市摘牌。分别是1月16日退市的*ST华仪,1月25日退市的*ST柏龙、2月7日退市的*ST泛海,退市原因均为“因连续20个交易日每周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的“面值退市”。此外,还有*ST新海、*ST博天、ST鸿达、*ST爱迪4家上市公司已经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书或事先告知书。其中,*ST博天和*ST新海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其余2家公司为“面值退市”。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有ST易联众和ST天喻两家公司因“公司向控股股东或其关联方提供资金或违反规定程序对外提供担保且情形严重”被实施ST。

  此外,证监会表示将持续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一是继续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支持通过吸收合并等方式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完善破产重整制度。二是严格执行退市规则,坚持“应退尽退”,严厉打击退市过程中伴生的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恶意“保壳”行为,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三是坚决防止“一退了之”,公司及相关方违法违规的,即使退市也要坚决追责。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948 0
消费投资“老搭档”如何释放扩大内需“新潜力” //www.geniepage.com/?p=22252 //www.geniepage.com/?p=22252#respond Sat, 23 Dec 2023 03:24:48 +0000 //www.geniepage.com/?p=22252 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以来日均游客量约5500人次,单日最大接待量约7500人次,远超往年同期水平;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区,8家滑雪场一个多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8亿元……从“冷资源”到“热经济”,冰雪运动消费不断升温,成为国内消费释放潜能和活力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恢复向好,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0月份加快2.5个百分点;服务消费持续高增长,1至11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5%。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一极,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用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2024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二是扩投资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投资效益,把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

  传统消费新型消费两手抓

  随着元旦假期临近,冬季旅游市场逐渐升温。来自多个旅游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元旦假期出游订单、酒店、民宿以及机票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根据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36.7亿,实现旅游收入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114%。居民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带动相关消费扩大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恢复向好。

  “今年前三季度,内需的有效恢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表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我国消费发展空间充足,要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来扩大规模。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既要做大消费总量,也要优化消费结构;既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也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拓展新的消费增长点。

  扩大消费总量,需要从收入和保障这两个影响消费者预期的关键因素入手,不断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要遵循国内消费市场新形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预计以智能家居、国货“潮品”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将成为下阶段的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及电子产品将是重要的消费动能。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体现了对绿色消费的重视。

  投资向结构升级和民生短板发力

  受房地产投资拖累等因素影响,当前,投资对于内需提振的作用有所降低,但仍发挥着重要的托底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增速与1至10月份持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向好,1至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3%,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4个百分点。

  谈及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实际增速接近两位数,显著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政策面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支持力度,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民生银行首经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重点支持与最终需求相匹配的关键民生领域,如充电桩换电站、养老育幼设施、乡村物流体系等。

  罗志恒表示,扩大投资要综合考虑投资效益,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板等领域,而不是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量”的增长。投资具体方向上,一是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量子信息、科技攻关等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二是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5G基建、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三是投向养老、托幼、城市排水排污系统等重要惠民生补短板领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要扩大国内需求,前提是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近日表示,明年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有效驱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使生产能力有用武之地。必须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并带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消费和投资是有关联的,有效投资和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抓手。”罗志恒表示,投资活动在短期形成经济需求,但在中长期会形成经济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最终服务于消费,而且投资活动中的从业人员收入将带动消费增长,从而再次带动投资。终端消费需求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投资等,而高质量的投资形成高质量的供给,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释放。

  明明也表示,现阶段供给与需求存在显著缺口,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经济修复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现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投资与消费二者结合进行整体部署,意味着未来投资将更加注重效率,投资方向可能将向关键民生领域倾斜,与最终需求相匹配,而需求好转也将带动相关领域投资增长,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252 0
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www.geniepage.com/?p=22219 //www.geniepage.com/?p=22219#respond Mon, 18 Dec 2023 03:45:00 +0000 //www.geniepage.com/?p=22219   2023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68号国务院令,公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日前,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条例》的背景和总体思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银行支付行业发展和风险防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部门、机构、专家等各方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条例》草案。《条例》起草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思路: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非银行支付行业良性竞争和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将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全链条全周期监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防范支付风险。三是引导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更好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其繁荣市场经济和便利人民生活等积极作用。

  问:非银行支付行业发展情况如何?出台《条例》对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非银行支付业务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支付机构年交易量超1万亿笔、金额近400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电子支付业务总量的约8成和1成,日均备付金余额超2万亿元,服务超10亿个人和数千万商户,移动支付居世界领先水平,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推动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断开其与商业银行直接连接,督促大型支付平台企业支付业务整改,防范风险隐患,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一些支付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违规挪用用户资金,泄露或者不当采集、使用用户信息;个别支付机构铤而走险,为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等。

  出台《条例》,将监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行政法规,进一步夯实支付机构规范健康发展法治基础,有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稳定各方预期,激发市场活力,也有利于保障用户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非银行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

  问:《条例》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强化监管,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等作了哪些安排?

  答:《条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将防范化解风险、保护用户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一是坚持持牌经营,严格准入门槛。按照“先证后照”原则实施准入管理,明确支付机构注册资本、主要股东、实控人、高管人员等准入条件,对其重大事项变更也实施许可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严重违法违规机构的常态化退出机制。二是完善支付业务规则,强化风险管理。规定支付机构应当健全业务管理等制度,具备符合要求的业务系统、设施和技术。强化支付账户、备付金和支付指令等管理制度,明确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借用客户备付金,不得伪造、变造支付指令。压实支付机构用户尽职调查、风险监测等责任。三是加强用户权益保障。规定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公平原则拟定协议条款,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强用户信息保护,明确信息处理、信息保密和信息共享等有关要求。要求支付机构对所提供的服务明码标价,合理收费。明确支付机构应当履行投诉处理主体责任。四是依法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对于《条例》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依法对有关支付机构实施罚款,限制部分支付业务或者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等处罚措施。同时,明确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问:《条例》将支付业务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与支付交易处理两类,有何考虑?

  答:2010年以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按照交易渠道和受理终端,将支付业务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等三类。随着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出现了条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兴方式,现有分类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条例》结合多年监管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支付业务分类经验,坚持功能监管理念,从业务实质出发,根据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

  新的分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有利于防范监管空白。新的分类方式下,无论支付业务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均可按照业务实质进行归类和管理,能较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将各种新型支付渠道、支付方式归入两大基本业务类型。二是避免监管套利,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新的分类方式基于业务实质和风险特征,穿透支付业务表面形态,有利于统一资本等准入条件和业务规则要求,消除监管洼地,形成公平的制度环境。同时,《条例》附则明确,已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过渡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将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做好新业务类型与原有分类方式的衔接,推动平稳过渡。

  问:《条例》出台后,中国人民银行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答:《条例》出台后,中国人民银行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多种方式,向支付机构、清算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解读《条例》,使有关各方充分知晓和掌握《条例》内容,督促各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二是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做好贯彻落实。细化明确支付业务具体分类方式、新旧业务类型衔接过渡规定等,进一步规范许可、处罚等程序,落实好“清单式”审批,严格依法行政。三是抓紧完善《条例》其他配套文件。对照《条例》规定,抓紧做好非银行支付领域现有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清理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条例》出台为契机,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等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支付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非银行支付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219 0
上市公司上半年保持稳健经营 //www.geniepage.com/?p=22049 //www.geniepage.com/?p=22049#respond Mon, 04 Dec 2023 07:03:43 +0000 //www.geniepage.com/?p=22049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报经营业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8月31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公司外,我国境内股票市场共5206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上半年,境内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净利润3.19万亿元,同比下降3.38%。有294家公司同比上年实现扭亏,近四成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克服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整体保持稳健经营,结构持续优化,预期逐步向好,内生动能不断增强,积极分红、回购增持进一步夯实投资价值,重点领域风险初步遏制,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有力支持我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展望下一阶段,随着恢复和扩大消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等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将为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注入新的动力,作出新的贡献。

  民营经济彰显韧性

  分板块看,创业板上半年营收增速领先,达10.43%;各板块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主板净利润降幅最小,为2.44%。

  上半年,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48万亿元,净利润1.83万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受制于上游原料成本传导,下游终端需求不足影响,虽努力压缩费用开支,实体企业增收不增利现象依然突出,增利压力尚需进一步纾解。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力量之一,上半年,3296家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8.20万亿元,同比增速达7.20%,经营彰显韧性,信心有所修复。

  金融类上市公司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降成本、优结构、促创新、助“三农”持续深化。《报告》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规模保持高增长,整体增速11.84%,企业贷款余额合计约90.63万亿元,较年初增幅约13.20%,信贷结构优化,科技贷款、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余额保持高增幅,支持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六大国有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1.71%,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大消费领域复苏显著

  《报告》显示,上半年,上市公司所属的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有13个门类行业营收正增长,10个门类行业净利润正增长,农林牧渔大幅减亏。29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实现盈利,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亏损,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7个大类行业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受益于积压需求释放及支持政策持续落地,文体娱乐、旅游、住宿、餐饮等接触型消费强势复苏。旅游行业上市公司整体扭亏,五成公司已恢复或超过疫情前水平。家电、美容护理、食品饮料、商贸零售行业净利润增长均超14%。传媒行业影视院线、数字媒体、出版等领域亦取得强劲增长。

  上半年,民航、铁路、公路运输需求快速回升,运行指标持续向好。交通运输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8.86%,其中,铁路公路增长56.22%。航空机场行业亏损面持续降低,整体较去年同期减亏600亿元,四大航空公司营收已恢复至疫情前的90%。

  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电气机械行业产能利用率均有上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业净利润增速超25%,带动作用突出。

  数字产业化公司营收增长3.89%,数字资源要素潜力持续激发。产业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部分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效果初显。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展现较强抗冲击能力,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成为经济趋稳向好的有力支撑。受益于产业、能源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相关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净利润增速超25%,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营收增速超10%。

  持续分红、回购增持传递积极信号

  上半年,上市公司不仅年度现金分红屡创新高,季报、半年报分红也日益增多。《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已有170家上市公司公布一季度、半年度现金分红预案,较去年同期增加60家,合计现金分红达2063亿元。分红公司整体股利支付率41.36%,90家公司半年度派现总额超上半年净利润的50%。

  主板“现金牛”公司稳经营、高分红尽显龙头风范,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国平安、中国电信6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元。民营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意识显著增强,分红公司占比达73%。

  上半年,已有700家公司实施回购,金额共计3358亿元。138家公司股东增持自家股票,大手笔回购、增持现象频现,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推动了价值回归。

]]>
//www.geniepage.com/?feed=rss2&p=22049 0